东湖李公庙
李公庙故址位于芙蓉区东湖街道李公庙村,村以庙为名,地处浏阳河六道湾向西转的拐角上。东湖李公庙与长沙县龙潭山李公庙同出一源,系道教真人庙。原正殿上方高悬“李公真人”镀金古匾,殿前左右有石狮一对。殿中主神为李公真人雕像,左殿为华佗仙师、财神,真君殿为“三茅”(茅盈、茅固、茅衰)君子。右殿为观音大士、关圣帝君、龙王菩萨。原山门联云:
大千世界; 第一仙人。
传说李公号空凡,又称紫霞,出生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一日,李母忽于睡梦中梦见一团紫色霞光扑向怀中,且满屋飘溢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就此李母有了身孕。李公性格内向,谨言慎行,很少言笑,平时也不爱跟其他小孩一块玩耍。有一天,他在外面游玩,遇见一老公公突然从天而降,手里拿着一件物品,走到李公面前,便将那件物品相送,并嘱咐道:“吃了这东西后,按四、八之算数,可以超凡入圣。”李公随即将所送之物交给母亲看,原来是一个桃子。李母叫儿子吃了,李公说他要和妹妹分着吃。李公稍长大,入乡间私塾读书,表现特别聪明。有一天,他问私塾老师:“什么叫圣贤?”老师答:“读书。”李公又问:“我现已在读书,为什么不为圣贤呢?”老师说:“你年纪太小。”李公再问:“您为什么不为圣贤呢?”老师虽被问得无言以对,但心里却感到这个小孩非常奇特。 李公长大以后,信仰佛法,博涉道教、儒教和佛教,极有超凡脱俗的志向。李公在家侍奉父母,尽人子之孝。忽一日,因父母偶患疾病,李公大声疾呼上天相助,并愿以自己的身体代受父母的病痛折磨。其父母问李公:“你为什么要这样?”李公说:“医术、地理虽为小道,儿子不可不知晓。”从此,李公潜心研究中医医术以及葬术,于相地术家,都极有成就。其父母终因病痛无治而去世了。李公悲恸啼哭,感动了林中的鸟儿也悲鸣不己。随将父母入土安葬,修建庐墓,待服孝期满后,便身背药袋,游览山水,行医四方,无论穷人富人,也不管近处远处,凡疑难病症,只要请他医治,无不得心应手,手到病除。一天,李公遇到周野仙人,周告知道家养生修炼之道的《黄庭内景经》的宗旨,李公听后,以为自己所费的工夫已达目的。李公32岁那年,告诉儿子:“我今功行圆满,可用木桶将我身体覆盖,过七天之后,才可揭开一看。”子遵父意,过7日之后,掀开木桶一看,见其父衣襟整洁地端坐着,而且面不改色,此时,李公已经成仙了。 李公仙逝后,就在原住地大栗园,建立庙堂奉祀,总是有求必应,影响很大。因象征吉祥而将大栗园改名为花果园,第二年遭大旱,李公托梦给民众说:“我掌风雨于三天门下,可兴云降雨,救济旱灾,你们要建造一个高台,将我真身安置于上。”当人们惊醒过来,方知是南柯一梦。信士们于次日又做了与前夜相同的一梦,于是即遵梦兆所托建造高台,将李公遗蜕置于台上,三日之后,果下大雨。往后,每逢旱涝,求之必应。明朝藩王封李公真人为护国护民,气紫光禄大夫,赐匾“代天宣化”。相传凡是有灾难者,只要迎请李公,总是神灵显应而见效,以至湖南人远近瞻仰李公遗蜕。 清道光五年(1825)大旱,迎祀李公祈求降雨,立即灵应。因此,封疆大吏奉请皇帝敕封广济李公真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皇帝准题入春秋祀典;咸丰二年(1852)粤兵围城,迎祀李公真人保护长沙,神灵显圣,没有破城,免遭战乱。朝廷加封“宣威”;同治十一年(1872)加封“灵感”,颁布御书匾额曰“仁德感应伟矣哉”。清名将左宗棠统军出师新疆,偶遇瘟疫蔓延,士卒染疾,医治无效,死亡者众。在无计可施时,左将军令造高台,迎请李公,求神水服之,瘟疫痊愈,并在新疆驻军当地集资修建李公庙,永受香火。 李公庙毁于1966年“文革”时期,庙内庙前文物荡然无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0 04:08 , Processed in 0.0906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