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张公岭之北大王岭,即今隆平高科技园西北部的隆园三路。大王庙祭祀东晋大将军、长沙郡公陶侃。 西晋晚期,张昌和杜弢等流民起义军先后攻占长沙,均被江夏太守陶侃所平定。陶侃为官廉明,常言“民生在勤”,“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我辈,当惜分阴”。为表达对陶侃的怀念,当地人们在大王岭上建大王庙。岭因庙而得名。大王庙始建于宋代,建筑面积约l200 平方米,庄严雄伟,庙门为六合大门,原有三进大厅及两侧厢房,大厅内供奉着陶侃神像。庙内曾香火不断,每年东屯渡龙舟竞渡之前,竞渡者都先要到大王庙祭奠,烧香、燃放鞭炮。1958年大跃进时代,大王庙被拆除。20世纪90年代前期,当地居民报请长沙市郊区区委统战部批准,在大王岭以西600米处的乌龟山(亦名龙头山)西南角上重建大王庙。门联云:
四垅田园朝圣殿; 万家欢乐到心头。
大殿一侧为全伦寺,供奉观世音菩萨,门联云:
渡南海,上普陀,观察世间善恶; 坐莲台,持甘露,日夜普度万民。
大殿对面建有戏台,台柱联云:
大王庙前管弦高奏,妙曲雅兴; 龙头山下粉墨登场,清音怡情。
陶侃(257—33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㮾梨镇陶公庙陶真人陶淡的祖父,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拜大将军。陶侃雄毅明断,勤于吏职,深为长沙百姓爱戴。 相传陶侃年轻时居于长沙今天心区灵官渡附近沙河街,原名礼贤街,因纪念陶侃之母而名。一日,陶侃的朋友范逵来访。其时,陶家境贫寒,其母恐怠慢了儿子朋友,遂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换来酒菜款待客人。这便是“截发留宾”典故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陶侃母子,就在相传他们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这条街也称之为礼贤街。即今之沙河街,著名老字号德茂隆酱园位于此街。明嘉靖四年(1525)善化知县吕廷爵将祠改建成书院,名“惜阴书院”。以后书院屡兴屡废,但陶公祠则一直在礼贤街上延存至“文夕”大火后。传说陶侃任官广州时,每天将一百口砖,早晨搬出来,晚上又运进去,坚持以恒。清张埴《陶公祠怀古》云: 运甓从知保令名,英雄心事最分明。 防江那用邾城戍,种柳争夸太尉营。 肝胆只期酬晋室,敦槃何必狎齐盟。 萧条旧垒湘天冷,愁见寒鸦向晚鸣。
又有佚名《陶公祠》联云: 渡江共二三字,山游射蟒名台,为追话武力; 今世又十六国,云扰在州运甓,恐无此暇时。 长沙“文夕”大火前,陶公祠门邻沙河街,门楼为戏台,内有大空坪,北为殿堂,分 前后两殿,前殿有陶公铁质铸像,高约三尺许。大火后重修陶公祠,新立陶侃木质像,高大 如真人,后殿为贤母殿,有陶母像及贤母娘娘横匾,香火甚旺。其实,在明代建立陶公祠之前,长沙早有纪念陶侃的庙宇。这就是东门外浏阳河畔大王庙。 长沙还广泛流传陶侃射蟒、为民除害的故事。《岳麓志》载,古潭街白鹤观中有高楼,与岳麓山抱黄洞相对而望,是古代传说中陶侃射杀噬人恶蟒的射蟒台。相传当时岳麓山有恶蟒,每逢七月十五夜吐舌为桥,横跨湘江,诱骗百姓登桥、上天成仙。大胆上桥的人,都落入恶蟒腹中。陶侃在长沙时,识破恶蟒阴谋,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在当年七月十五日夜,登上江边高台,待“天桥”出现时,操起弓箭,朝着桥上的灯射去,顿时天灯熄灭,“天桥”也缩了回去。陶侃断定是射中了恶蟒的眼睛,立即传令全城药店,如有烂眼道士来买眼药,一概不卖真药,而卖毒药。后来,巨蟒敷了药店出售的药后,全身发烂,终于死在岳麓山。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0 03:44 , Processed in 0.9404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