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河山水之旅

2014-8-1 14: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1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撰稿




 

东屯渡

 

东屯渡是浏阳河的一个古渡口,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与浏阳河的交汇处。“东屯”,意谓“东吴屯田之处”。《三国志》载:黄龙三年(231),东吴曾派吕岱在长沙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东屯渡”地名见诸典籍,最早在南宋张栻的诗作中。张栻《梅园诗序》云:“癸巳仲冬二十有八日,始与客游,过东屯渡。”东屯渡旧为长沙通往东乡的主要渡口。清嘉庆三年(1798),贡生邓九思及众姓合捐田亩8石,创设义渡。清光绪年间,义渡圮败,邑人郑某捐银五百两重修,柳廷方代长沙知县撰有《重修东屯渡碑记》。记曰:“县令奉大吏命,为朝廷守土,境以内纤急之利,知无不为,其有一桥、一梁、一津渡之阻,一职之未修,一民一物之失所,守土者胥以为病。”

东屯渡河面开阔,是每年端午龙舟竞渡的场所。龙舟竞渡以及投粽于江河辟除蛟龙(使屈原的亡灵能享受祭品),均与纪念屈原有关。千百年以来,屈原“怀沙”自沉的汨罗江畔一直保持着端午节龙舟竞渡和食粽的风俗习惯,并被誉为“龙舟的故乡”。长沙地区的龙舟竞渡活动以浏阳河最为热烈。多少年来,东屯渡的龙舟竞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式,包括朝庙、操练、竞渡、“做故事”4个部分。五月初一,参与竞渡者就要先至附近的大王庙祭奠,烧香、燃放长鞭炮,全体竞渡者在神龛下跪着,三叩首,祷告祈求竞渡时夺魁,朝庙才算结束。为了在竞渡中夺魁,每条龙船的成员都不分日夜、水陆并举地顽强操练、拼搏。

端午节下午,在指定地段的江面上龙舟竞渡。一声令下,百舸争流。两岸观众多达数万,沿岸锣鼓声、呐喊声震天动地,场面极其壮观。“做故事”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所谓“做故事”,是以真人扮演剧中人屈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或是以真人扮演剧中人物的某一动人的场面,并将其固定于一个特制平台的铁支架上,在不断的锣鼓、鞭炮声中抬着游行。“做故事”常见的剧目有《女婴抚琴》、《拜月记》、《断桥会》、《四不象》等。

抗日战争时期东屯渡地区曾遭日寇大肆烧抢。1941年农历十一月,日军6师团、3师团、40师团,自东、北、南三面猛攻长沙城,均经过东屯渡地区,所到之处都实行抢光、烧光。长塘园陶起凤(陶澍后裔)雪庄院是一栋富丽堂皇的庄园式四合院。进院有80级麻石台阶,两层楼房有正房40余间、杂屋平房10余间,周有稻田百亩。当时陶家房产全部租给了佃户张菊生一家。日寇一进庄院,首先把他们的几头耕牛、数十头猪杀掉,几百石稻谷抢光。然后将全部家具、农具打烂当柴火烧光。最后在撤退之前又纵火烧屋,将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庄园及所有财产付之一炬,损失最低估算不下150万元。

19498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138师从这里渡河进驻长沙城,使东屯渡成为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渡口。

直到1960年,东屯渡大桥建成,才结束了摆渡过河的历史。东屯渡大桥桥长232.3米,宽20米,高42.7米,每孔跨径30米,为六孔填腹式公路桥,全部用花岗石砌成,桥型美观大方,雕有各种图案。由于它是长沙市第一座跨河大型公路桥,具有见证长沙城建史的重要文物价值,2014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20 03:38 , Processed in 0.4036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