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洲
谭家洲位于长沙县跳马乡西村(今属长沙市雨花区黎圫街道)浏阳河中,因谭姓聚居而名。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谭家洲在“㮾梨市对岸,浏水环其二面,居民数十家,耕种而外,操舟业,实善邑东乡山水一大关键也。舟行过此,倏忽向背,风帆上下,莫辨东西,极回环映带之妙”。谭家洲南北长700米,宽100米,南宽北窄。中隔小港,有桥相通,西有50米宽的西石港,将洲与西村本土隔开,洲陆往来,全赖舟楫。1965年起,洲上办起了林场,茶园,广植竹林和名花异木,生意盎然。
圭塘河与花桥港
圭塘河为浏阳河支流,发源于长沙县暮云镇北端高塘村,向北流入长沙市雨花区金井村,至雨花区花桥港注入浏阳河,故又称花桥港水。圭塘河之名源自位于该河中段的圭塘。 圭塘古名龟塘,《宋史•食货志》载:“初马氏(马殷)于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储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其后堤坏岁旱,民皆阻饥,绍兴七年(1137)守臣吕颐浩始募修复,以广耕稼。”至于龟塘之名的来由,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引《寰宇记》云:“在长沙县东八里,塘下有良田数百顷,晋太始中,有神龟皎然白色,其形长四尺,数出其塘,土人名之。”明清两代龟塘屡废屡筑。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圭塘县东十五里,原名龟塘。广延十馀里,明知县唐源修筑,年久弗废。清康熙年间,生员王自拔呈请废塘作田。经知县贾汝翼丈承粮册名圭字区。”遂名圭塘。由于塘坝失修,至民国时圭塘已失去初筑时的水利功能。 晋《荆州记》载,龟塘西“有郡人刘寿墓,有石阙四所”。刘寿,字君长,临湘(今长沙)人。东汉顺帝(126—144)时为洛阳令,勤政爱民,时值久旱,遂裸身曝晒,引罪自责以求雨。相传感动上天,下雨倾盆而下。后官至太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处大兴水利建设,修有环山灌渠一条,干旱时倒引浏阳河水灌溉农田。1974年又疏浚7公里长、30米宽的圭塘河河段,既能泄洪,又能拦河蓄水自流灌溉,使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20世纪90年代后圭塘河曾变为臭水沟。今圭塘河两岸均建污水处理场,对城区流入河道的生活、生产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又建圭塘河风光带,环境大为改善。 圭塘河入浏阳河口名花桥港。从花桥至长沙城东门浏阳门,原有一条长约7500米的古道。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七里港,八里田,花桥十五里到城边。”道路宽两米左右。路中央直铺两列长方形麻石。百姓称这种麻石叫跑马石,所铺成的道路,则为古时传递公文等可催马快跑的特别驿道。直到1949年,15里长的古道中央依然有破损残缺的麻石,见证其古老的历史。 花桥港曾搭有木桥供行人通过。清乾隆二十年(1755),木桥被改建成石拱桥。相传,石桥刚建好,恰逢一大户人家嫁女,喜轿经过石桥,献花者将所献之花插于桥上,花桥由此而得名。人们口口相传:这条几百岁的老路嫁给了蒙着红盖头的花轿娘。石桥上曾竖有两块石碑,均刻有碑文。一曰:“此桥仿自康熙三十年,湖南巡抚杨公(注:指杨锡绂)而建也。因年久崩戗动将倾,招僧募化,众捐资重修,刻数言,以招千载。乾隆二十年冬立。”另曰:“黎久长重修。乾隆三十一年。”1938年,石桥被毁。195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桥。今仍得以保存。 原花桥港花桥地域有一个急转的港湾,形状酷似太极图,太极图顶部位于现花桥的西南地段,顶端处建有钟馗庙,庙内常年香火旺盛。20世纪50年代,花桥港裁弯取直,钟馗庙同时被拆。 20世纪90年代后,圭塘和花桥均成地片名,地片渐成市区,并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力之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0 03:38 , Processed in 0.1507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