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茶科研教育基地
五代时期,东湖地区为马楚政权所置龙喜县的辖境,其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以茶富国”是马楚王朝的国策。楚王马殷立国后,常向判官高郁问策。北宋欧阳修《马殷问策》记载:“殷初兵力尚寡,与杨行密、成汭、刘等为敌国。殷患之,问策于其将高郁。于是殷始修贡京师,然岁贡不过所产茶茗而已。乃自京师至襄、唐、郢、复等州,置邸务以卖茶,其利十倍,郁又讽殷铸铅铁钱,以十当铜钱一。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算,岁入万计。由是地大力完。” 马殷看准中原市场,以茶马互市大获其利。五代时,江淮的杨行密因后梁朱全忠扣押其卖茶使者与所有茶叶,从此双方战争不止,茶叶交易处于停顿。蜀地茶叶产量虽丰,但官私茶叶贸易受阻。唯有湖南马氏小朝廷重视茶叶贸易,且与中原朝廷关系良好,为茶叶北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沙地区气候湿润,土壤微带酸性,宜于茶叶生长。开平二年(908)秋七月马殷岁贡梁主茶叶25万斤,可见茶产量不小。马楚对外的茶贸易,分为民营与官营两种。所谓民营,就是老百姓将茶叶卖给中原客商,王府坐收茶税。开平二年六月,马殷接受高郁“请听民售茶北客”的建议,“收其征以赡军”。马楚政权军力较弱,除了依附中原小朝廷以求庇护之外,必须加强军力。所以,收取茶税的目的就是加强国防。除茶税外,其他货物均不收税。这既保证了王国的财政收入,又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全面发展。 开平二年七月,马殷在汴(治今河南开封市)、荆(治今湖北江陵)、襄(治今湖北襄樊市)、唐(治今河南唐河县)、郢(治今湖北钟祥)、复(治今湖北天门)等州设置“回图务”,招募商人居住在此,收购茶叶,运往黄河南北之各商业销售点,转卖给中原及漠北,“以易缯纩、战马”。这样,一方面增加了马楚政权的各行各业财政收入,“岁收数十万,国内遂足” 。另一方面推动了湖南境内的茶叶生产,“属内民皆得摘山(茶)”,提高了茶农的收入。 时过千余年,东湖地区又成为湘茶的科研、教育和生产基地,多家顶尖级的茶叶科研教育机构和茶叶生产企业云集于此,把湘茶的品质和市场开拓推向一个暂新的高度,并开启了湖南茶文化研究的先河。 1.湖南茶叶研究所 湖南茶叶研究所位于东湖地区的北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它为我国的茶叶科研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内茶叶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之一,今成为长沙百里茶廊的科技依托。1915年11月,湖南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操场旁筹设湖南茶叶讲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茶叶中级技术人员。1917年,讲习所迁长沙岳麓书院道乡祠。1920年迁安化小淹镇。1927年迁安化黄沙坪镇。1928年,讲习所奉令停办,改为湖南茶事试验场。1932年,设立湖南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场地在今长沙县高桥镇,是为湖南茶叶研究所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省农林厅接管,首任所长为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之兄杨开智。 至1950年11月,转由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管理,更名为高桥示范茶园,随后,长沙茶厂在此设立高桥初制厂。1951年12月,高桥示范茶园和高桥初制厂交回省农林厅管理,更名为省农林厅高桥茶场,从事茶树栽培和茶叶初制推广示范工作。1954年扩大业务范围,增设试验研究工作。1955年4月,定名为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1961年更名为湖南省茶叶试验站。至1964年划归湖南省农科院领导,改名为湖南省农科院茶叶试验站。“文革”期间的1970年2月至1971年9月,因省农科院与湖南农学院合并为湖南农学院,改名为湖南农学院茶叶试验站。1971年10月,两院重新分开后,又恢复省农科院茶叶试验站名称。1975年10月,改建为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设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3个研究室和茶树保护组(后改为研究室)。1987年增设茶叶技术研究室。1988年由省农科院在紧靠长平公路东侧划地10多公顷,新建实验基地、厂房和科研用房。1993年又新组建茶叶新产品研究室。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是中国省级茶叶科研机构中最具实力的科研院所之一,在茶树育种、茶叶加工等专业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设有科研部、天牌茶叶有限公司、高桥实验茶厂、检测中心等,现有科技人员68人,其中正、副研究员20人。研究所开展育种、栽培、植保、加工研究,取得成果100多项。育成“槠叶齐”等国家级良种5个、“碧香早”等省级良种11个,年繁殖茶苗2000万株。“机采技术”获1986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奖。20世纪50年代的栽培和初制机械化、60年代的喷灌技术、70年代的良种繁殖和红碎茶研制、80年代的机采技术与无公害生产、90年代的名优茶与有机茶研究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研究所致力科技推广,先后培训3000人次,规划60多个茶场(厂),与美、日、俄、法等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协助马里、巴基斯坦等国建设茶园、茶厂。正在服务的有“猴王”、“湘丰”、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检测中心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设备,获湖南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计量质量管理认证。 湖南茶叶研究所培育出了闻名遐迩的两大名茶,一为高桥银峰,二为湘波绿。高桥银峰是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今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在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特别创制成功的绿茶类名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省创制最早的新名茶。创制以来,已成为接待贵宾的佳茗,饮者赞不绝口,并先后得到了毛泽东、宋庆龄、王震等多位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64年夏初品尝高桥银峰后,为鼓励茶叶试验站敢于人先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创了湖南创新名茶的先河,赠诗一首: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为适应市场需要,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在高桥银峰的基础上又创制了产量较高的大众化名茶湘波绿,亦借用了所里1958年选育的茶树良种湘波绿的名称。湘波绿以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制成,全部采自无性系良种,既继承了高桥银峰的优点,原料又较高桥银峰粗壮,加工前摊放、杀青偏重,揉捻分两次以加大芽叶破损,增强茶汤浓度。制成的茶外形条索紧结弯曲,色泽绿翠显毫,香气高悦鲜爽,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叶底黄绿鲜亮。高桥银峰与湘波绿以其优异的品质多次评为湖南省名茶,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称颂。1980年,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和福华在上海合作一幅画,画中为一古香古色的茶壶,以花卉作背景,茶香飘溢的意境跃起然纸上,上书“一壶湘波绿,满纸银峰香”的题记,生动地表达了高桥银峰、湘波绿茶的超逸品格和幽长茗韵。 2. 湘茶高科技产业园 湘茶高科技产业园位于隆平高科技园内。这个投资近2亿元的项目,为年产茶1.5万吨、省内最大规模的茶叶精深加工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科研中心。 作为被列入省政府“双百”工程的重点项目,湘茶高科技产业园将通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精深加工厂和科研中心,采用国际一流的茶叶小包装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湖南茶叶产业中存在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 该工程分两期进行。首期工程拟建设高标准精制绿茶、精制红茶、泡袋茶生产厂房及生产线,配套建设科研检测中心、茶叶中转库、茶叶博物馆等设施,提升茶产品品质,形成年产1万吨以上高品质茶叶的生产能力。 二期工程拟建设年产2000吨的高科技生物制剂生产线,生产茶咖啡碱、茶叶蛋白等茶叶高附加值的保健品和药品,提高茶叶的附加价值。此外,还将设立“茶文化博物馆”,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览、多媒体展示、茶艺展示,弘扬湘茶文化。湖南茶业的篷勃发展,湖湘茶文化的精彩纷呈,是因为有湘茶的人才与科研优势为坚实的后盾,还有湘茶的行业组织的正确引导与协调。 3.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及其前身历为湖南茶业人才的摇篮,是国内建立最早的茶学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为湘茶勃兴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人才阵容。抗日战争期间,湖南省立修业农专在安化茶场办学,设有专门的茶叶班,共招收过5个班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3月,将原湖南大学农学院与省立修业农专合并,成立了湖南农学院,设址东湖。湖南农学院始终坚持在农学系的本、专科中设立茶作组。1958年4月正式设立茶叶专业,1992年7月单独设立茶学系,1994年改为现名,隶属于园艺园林学院。 1981年获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定为湖南省“211工程”预备学科,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茶学是湖南省教委1982年确立的全省5个重点专业之一。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土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全国知名教授陈兴琰、陆松侯、朱先明、施北鹏、刘仲华等先后任教于该系,50余年来累计培养各类茶学专业人才4000余人,设有茶叶加工制造、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审评、茶叶生化、茶文化、类茶植物、仪器分析等8个实验室和省部共建“茶学重点实验室”、茶叶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实验茶场、实验茶厂。不仅是湖南省茶业界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茶树生物技术、茶叶深加工、茶树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优势。 “十五”期间,该系先后鉴定科研成果12项,其中4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8项国内领先。“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获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茶学界近年来获得的最高科技成果奖励。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学实验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等。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又成立了茶学专业职能技术培训中心,开展茶艺师、评茶员的培训。培训中心以“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学知识”为宗旨,为社会输送大量茶学专业人士,大大提高茶叶行业人士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中心通过与省内外人士及泰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外友人的交流推广,为宣传湖湘茶文化,促进湖南茶业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在全国大学茶学系中首开“茶文化”课程,并培养了全国第一位“茶文化”博士研究生——朱海燕,业界戏称她为“茶博士”。朱海燕女士留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于2009年与另二位历史学者兼茶文化研究者陈先枢、汤青峰共同完成了湖南第一部茶文化专著——《湖南茶文化》。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著名评论家、湖南商学院教授李湘树先生在《文化茶香透俗雅》一文中评论说:“在一系列茶文化书籍中,列入湖南省重大文化工程《湖湘文库》,由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合著的《湖南茶文化》一书,是较有特色和创建的一本。该书的一个特色是视野宽阔。作品立足于湖南一地,放开文化眼光,一举将上下五千年此地的茶史钩沉、名茶集粹,茶具茶艺,茶亭茶馆茶泉,茶农茶业茶市,茶人茶事茶诗,还有茶包装茶商标茶广告等,悉数揽入,娓娓道来,以三十五万字篇幅,或要言不烦,或勾稽有序,或铺排尽兴,将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古今,写得摇曳生姿,风光处处,使人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这种宽广视野,在以往茶文化书籍中,似不多见。” 4. 湘茶驰名商标的聚集之地 在隆平高科技园拥有的23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有6个茶叶商标,即“怡清源”、“金井”、“君山银针”、“湘益”、“白沙溪”、“永巨”。对应的公司是:怡清源——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金井——湖南金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君山银针、湘益、白沙溪、永巨——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3家公司都是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文化于一体的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尤其在文化营销上极有特色,例如: 怡清源系列茶中以“野针王”最有名,它精选桃源野茶基地优质肥壮单芽,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其干茶芽肥壮挺直有毫,色泽显翠;内质香气高长鲜灵、汤色浅绿、滋味鲜醇、回味甘爽,叶底芽头肥嫩鲜绿明亮。用透明玻璃杯冲泡,茶芽似群笋破土,柳叶吐绿,亭亭玉立于杯底,可谓集“形似银针,香斗龙井,味比碧螺”之“三妙”于一体,被誉为 “茶中儒侠”。 “野针王”不仅是一种好茶,更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次心灵的沟通。怡清源公司本着“振兴民族茶业,弘扬中国茶道”的企业宗旨,致力于怡清源的茶艺表演,怡清源推出的茶文化被誉为“茶道潇湘第一家”。 “君山银针”也做足了文化的文章,不仅品质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冲泡于玻璃杯中的君山银针,开始群针集聚水面,芽尖朝上,芽柄下垂,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或悬浮于水中,个别芽头忽升忽降,有“三起三落”之称,杯中茶芽上下交错,蔚成趣观,最后沉聚于杯底,芽尖向上,似“群笋出土”,又如刀枪林立,芽光水色,浑然一体。这种“杯中奇观”被公司设计成茶艺,成立了君山银针茶艺表演队,经常到各地作专场表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表演时,观众可见到部分芽头经水泡后散开嫩叶,芽头与嫩叶交角处夹一晶莹透明的气泡,酷似雀嘴含珠,可谓美不胜言,妙趣横生。正如清嘉庆进士彭昌运《尝君山新茶》所云: 君山佳茗冠吾乡,风味多惭晚始尝。 嫩绿饱含螺髻色,清芬全是苣兰香。 争看芽叶开缄急,戏斗旗枪趁火忙。 老病生涯甘淡泊,一既先喜润枯肠。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0:38 , Processed in 0.1127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