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科技中心
长沙市东湖地区素有湖南农业科技中心之称,盖因湖南科技领域两大巨头——湖南农业科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汇聚于斯而享此盛名。 1.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一所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开发机构,其前身为清末农务试验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慈禧新政的推动下,湖南廵抚赵尔巽决定在长沙北门外先农坛设立湖南省农务局,委派候补通判李祚长为提调。旋辟文昌阁、铁佛寺一带成立农务试验场,这是湖南省第一个农业科研机构。1929年,场址迁至长沙南门外东塘,定名为湖南省农事试验场,下设总务、种艺、园艺三科和虫害系、推广部。1936年更名为湖南第一农事试验场。1938年,省政府为统一全省农林机构,加强本省农业改进力量,以培进全省农林生产,充实抗日战争经济资源,于7月份将湘米改进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农事试验场,第一、第三林务局,合并组成为湖南省农业改进所,以长沙东塘为所址,所本部设秘书、总务、会计三室和稻作、棉作、茶作、森林、园艺、畜牧、兽医6组以及农业推广、植物病虫害、农业工程、农业化学四系。7月1日正式成立,隶属于省建设厅。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后,所本部随同省政府西迁沅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农业改进所所部迁回长沙,在1938年原设机构的基础上,增设统计室,并将稻作、棉作、茶作3个组合并为农艺组;农业推广、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工程)、气象4系同时更名为组。(没有提到农业化学)。1947年又增设总务组,恢复棉业组。7月份接受湖南蚕丝改良场,更名为湖南省农业改进所蚕丝改良场。所部增设蚕桑组、编译室,恢复茶作组。12月份,农业改进所隶属于省政府,所部设秘书等3室、农艺等12组。所部设长沙市东塘农场和5个区农林场。5个区农林场还附设有稻场、棉场、林场、测候所等19个单位。 1954年,将原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各机构整合扩建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定址东湖,隶属于湖南省人民政府。当年所建办公楼为一栋曲尺形二层红砖清水墙苏式建筑,转角处矗立一方形阁楼,甚是雄伟。今保存完好,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今设杂交水稻(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旱土作物、茶叶、蔬菜、园艺、土肥、植保、原子能农业应用、稀土农用、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农业科技信息、特种水产养殖等13个研究所(中心)。现有职工2800人,其中科技干部798人,高级科技人员260人,中级科技人员374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知名专家。 建院50多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其中,三系杂交水稻研究雄居世界领先地位,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湘研”系列辣椒组合已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研究成功的“两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高粱及“两系”杂交油菜正在推向农业生产主战场。该院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实施了个十百千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湘米优化、库区移民科技致富、国家水稻高产示范、扶贫等五大工程。“九五”计划以来,平均每年为社会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该院已与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80年代以来,受有关国际组织和外经贸部的委托,成功举办了12期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名学员;累计接待境外来访人员1200多人次。受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委托,先后派出近30名专家到美国、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2.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亦位于长沙市东湖地区,占地面积达2.27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3年的修业学堂,1951年3月9日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时名“湖南农学院”,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该校是农业部与湖南省共建省属重点高校,被教育部和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是湖南省属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6所高校之一。 湖南农业大学以“朴诚,奋勉,求实,创新”为校训。校歌曰:“马坡岭下,浏阳河边,这一片灵秀的土地,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我们爱你光荣的昨天,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光辉照耀一年又一年。我们爱你灿烂的明天,万千优秀的学子,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坚。我们朴诚奋勉、求实创新,愿把智慧和汗水奉献。湖南农大走进新世纪,如日中天。” 湖南农业大学前身修业农校的创办人为彭国钧。彭国钧(1878—1952),长沙府安化县人。他1898年考取秀才,在乡授徒两年。1900年,入岳麓书院就读。1903年,考入明德学堂速成师范第一班。在明德学习期间,他深受黄兴、周震鳞革命思想和胡元倓“磨血”精神的影响,立志献身教育,开启民智。1908年,任修业学校的校长。1928年创办修业农业职业学校。他任修业校长前后达40年之久,为修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创办修业农校的过程中,彭国钧与学生一起短衣赤脚,披蓑戴笠,沐雨栉风,从事挖土挑粪,除草犁田,插秧剪枝等体力劳动,与农民无异。他亲自为修业制定了“艰苦朴素”的校训,在他写的修业学校校歌中也有“养成我艰苦朴素优良好校风”之句。修业学校很重视课业质量,并注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湖南农业大学自1903年自修业学堂创立,经历了如下阶段:1912年修业学堂更名为修业学校;1928年修业学校更名为湖南私立修业农业职业学校;1934年湖南私立修业农业职业学校更名为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升格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湖南大学农学院、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农学院;1952年广西大学农学院部分并入湖南农学院;1953年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并入湖南农学院;1951年湖南农学院高农部改建为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现发展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952年湖南农学院部分参与合并组建华中农学院,现发展为华中农业大学;1952年湖南农学院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1958年湖南农学院林学系参与合并组建湖南林学院,现发展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学院停办,1972年复校;1975年 创办衡阳分院、郴州分院、邵阳分院、黔阳分院、常德分院、湘潭分院;1994年湖南农学院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设有20个学院,1所独立学院;69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20个学院分别是: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东方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体育艺术学院、国际学院、工学院、经济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至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拥有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1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拥有专任教师126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官春云)及外聘院士2名(袁隆平、刘筠),美国科学院院士2名,在岗博士生导师275人,硕士生导师826人,在职高级职称专家886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00人;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24人;有“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 、“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二、三层次人选、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后备人选、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303人。 官春云是湖南农业大学校友和教师的杰出代表。官春云,1938年生,蒙古族,祖籍内蒙古镶黄旗,出生于湖北荆州。1959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1995年至2000年曾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作为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油菜器官分化和产量形成基本规律,已成为油菜栽培理论的精髓;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增产;提出了油菜光温生态的4种类型和地理分布,对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提出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的新方法,主持育成品种15个,推广面积1.5亿多亩,其中8个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品种;育成3个转基因油菜新品系(抗虫品系T5、不育系15、恢复系742),已完成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主持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QTL定位;此外确认新疆野生油菜是Sinapis arvensis 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是一个新的种质资源。官春云热爱祖国,事业心和学术责任心强,共主持10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8本,论文130余篇。 至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 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5项,在研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124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6个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43亿元,馆藏图书191.51万册,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之一。 至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奖142项;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1022项目,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300余项。与英、美、加、法、日、韩、意、澳等10多个国家的 20多所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日本鹿儿岛大学和冈山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学院、菲律宾中吕宋大学、波兰佛罗茨瓦夫农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0:39 , Processed in 0.1589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