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河畔的一颗明珠——东湖

2014-8-1 14: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91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撰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驻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居住和工作于位处东湖的湖南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所,5000亩杂交水稻试验田挨在袁院士宅院旁,一项项震撼世界的科研成果就在这里诞生。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说过,湖南要充分打好两张牌,一张是张家界,一张是袁隆平。袁隆平参加工作6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0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1949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还是湘西山区中湖南安江农校一名普通教师的袁隆平,在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示下,梦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达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为此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他设想了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的路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第4期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已经降临,差点被关“牛棚”的袁隆平,由于发表了这篇对杂交水稻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从而使险恶环境中的杂交水稻研究受到了国家科委的保护和重视,幸运地得以保持下来。

1968年,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科研的战线向南延长到云南和海南岛。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上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水稻——“野败”,成为重要的研究材料。“野败”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科研打开了突破口,带来了科研探索中的重要转折。

1971袁隆平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由于“南繁”加快了科研步伐,缩短了育种周期,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二九南A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保持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了成功。1980年至今,袁隆平多次赴美国、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作技术指导。今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

早在1979袁隆平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他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袁隆平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曾目睹有人挨饿的场景起,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强烈使命,对此他意志坚定、锲而不舍。有人说,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其实应该说人生的种种困难境遇都被他挺过来了。他曾遇到过政治风暴带来的险恶,经历过环境条件伴随的艰苦,遭受过科研攻关出现的挫折,品尝过天伦亲情割舍的愁苦。然而,他面对种种困难从来不屈服,而是矢志不渝,坚强地战胜困难。出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他把情浓浓地洒向了祖国人民。多年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先生提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而作为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院士,则以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他还以博大的情怀认为,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二是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有人说,于2006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对此,84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诀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他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经过三系、两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及现阶段超级杂交稻的探索,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基本理论,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始终保持着实干家的本色,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实验室。攻关早期,10年间有7个春节在海南试验基地度过。他每年赴海南三亚坐阵主持超级杂交稻的“南繁”研究,来自各地的专家们总是感叹袁隆平院士宝刀不老,而且无不由衷地赞叹:“袁先生总是在杂交水稻研究处于迷茫或转折时,提出正确的思路,令大家茅塞顿开,前进的道路豁然开朗。” 

四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马,就能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支持,能吸引众多相关领域专家的主动协作,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没有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不仅关注中国粮食问题,而且也关心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高的追求,并为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以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

同时,袁隆平还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杂交水稻的成功虽带给了他许多的荣耀和光环,可他却从不摆名人架子,待人坦诚。在研究中心,他经常组织研讨,鼓励大家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他经常接待国内外同行的友好访问,十分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常常邀请客人举行学术讲座,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往往在这种时候,他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地请教问题。

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他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除了工作,他每天还腾出时间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拉小提琴,打麻将,游泳,打排球,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按他的话说,这叫劳逸结合。打麻将时不带彩,输了要往桌子底下钻,有人说算了吧,他不听,弯着身子硬要钻,引起众人拍手大笑。

在袁隆平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把袁隆平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淡泊名利、奉献事业的崇高品德;不畏艰难、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胸怀全局、协作攻关的团队意识;

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服务“三农”、富民兴农的高尚情怀。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0:29 , Processed in 0.1444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