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定王台历史溯源之定王刘发宣扬孝道的表现及其原因

2014-1-29 16: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0| 评论: 0|原作者: 罗庆康|来自: 定王台街道办

    刘发在长沙国内宣扬孝道,不但净化了民俗民风,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孝,许慎《说文解字》注:“善事父母者。”刘发任长沙王时,能以身示孝,给当时民俗民风的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表现之一:筑台以示孝母。

    孔子回答问孝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养,《说文》释为“供养”。即“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盐铁论·孝养篇》)

    景帝十子刘发之母唐儿乃程姬婢女,一次误会而生养了刘发。在封建社会时代,妇女地位本来不高,何况是女婢?在子以母贵的皇宫内,刘发当然地位低下,“故王卑湿贫国”。(《汉书·刘发传》)一般情况下,儿子去封地任王,其母“不得出宫”。(《汉书·外戚传》)当时,长沙盛产大米,曹丕在《与朝臣书》中说:“江表惟闻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也!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定王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孝意,将长沙米以专人专骑送往长安,以示供养母亲。

    同时,定王在府城东南部浏城桥水月林东北侧(现今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西路84号长沙市图书馆处),用运来的长安土筑台于此,西望长安,“以志思亲”。(周圣楷:《楚宝》)

    夏献云在《重修定王台碑记》中说,“唐姬并无封号”,不对。唐儿原是景帝宠妾程姬的侍婢,生了龙子刘发后,地位上升,由女婢而封为了唐姬,但刘发没有因为母亲出身卑贱而失孝道,除了修定王台外,还修了双女墓、蓼园等,以此怀念母亲。

    表现之二:跳寿舞以示孝父。

    《论语·学而》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诸侯王要保持与天子一致,除了朝觐聘亭外,还要入朝祝寿,以示孝道。

    朝聘,指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

   “寿”,中国古代五福(福、禄、寿、喜、财)之一,有的把“寿”排在五福之首,如《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皇父生日,皇子必到,这是表示孝心的最好机会。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有诏规定,景帝做寿,诸侯王必须来京都朝拜。在拜寿时,诸王要唱歌起舞。刘发赶到京都后,也像其他皇兄弟一样,依次起舞。他抖抖小袖,举了小手,算是完成了拜寿礼仪。

刘发这番表演,景帝看后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便问他为什么?其实,刘发是故意为之,以便引起景帝的注意。他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汉书·刘发传》)这句委婉的话,使景帝产生了怜悯之情,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将原属吴氏长沙国的武陵、零陵、桂阳三郡仍旧划给刘发作为封地。(图6

 

   图6  2008年长沙河西长沙王陵出土汉长沙王金印  左:长沙王玺  右:长沙王印

 

    表现之三:教儿孙守墓以增孝道。

    “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周礼·春官宗伯》),虽讲的是“冢人”之责,但儒家一贯提倡儿孙守墓,以尽孝道。子贡为孔子守基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刘发的曾孙孝侯刘仁以“舂陵(今湖南宁远县北柏有坪柏家村,刘发中子刘买封于此)土地下湿,地帝时,求封南阳蔡阳白水乡,因故国名舂陵”。(刘珍:《东观汉记》)《文选·南都赋》注得更清楚:“仁以舂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徙南阳守坟墓。元帝许之,于是北徙。”由此说明,舂陵侯刘买之孙刘仁欲迁南阳之因有二:一是宁远县内湿气太重;二是要为先祖守坟。后者是孝的表现。

    南阳群治在宛(治今河南南阳市),“北京(指洛阳)之南,故曰南都”。(《文选·南都赋》)南阳地方富庶,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但《资治通鉴·汉纪》指出,刘,“徙封南阳之白水乡,与宗族往家焉”。那么,刘发之子孙在南阳还有哪些宗族值得他们去守墓呢?

    根据《汉书·王子侯表》载:刘发有五个子孙在此:

    1.刘丹。长沙定王子。元朔四年(前125年)三月,封为安众侯。安众,治今河南镇平县东南,属南阳郡。他的子孙一直嗣侯到居摄元年(公元6年)。

    2.刘喜。长沙定王子。元塑四年三月,封为叶平侯。叶平,治今河南南阳县,属南阳郡。这一支至元鼎五年(前1 12年)因“坐酌金免”。

    3.刘童。长沙定王子。元朔四年三月,封为路陵侯。路陵,治今湖南溆浦县。《王子候表》末格有“南阳”二字,可能曾属南阳郡。因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云:“王子侯表末格内书郡国名者,非是国除之后,其地人此郡国,以其中间亦书县名者知之也。”到元狩二年(前122年),刘童因犯杀人罪而自杀,这一支也没了。

    4.刘则。长沙定王子。元朔四年三月,封为攸舆侯。攸舆,即今攸县。《王子侯表》末格书有“南阳”二字,也可能曾属南阳郡。太初元年(前102年)因犯罪弃市,这一支出来了。

    5.刘延年。长沙定王孙、长沙顷王子。元康元年(前65年)封为復阳侯。“復阳”,治今河南桐柏县东。《王子侯表》末格也有“南阳”二字。

    总之,溆浦的刘童、攸县的刘则这两支,据王先谦《汉书补注》解,均“非南阳”也。所以,在刘仁北迁之时,南阳的宗族恐怕只有安众的刘丹、叶平的刘喜、復阳的刘延年。刘仁等自愿承担守墓之责,这也是孝心的表现。

    二

    刘发在长沙国的宣扬孝道,是系统的,全面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加以醇化的结果。究其原因有:

   (一)道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开始动摇,儒家地位有所上升,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作了铺垫。

    刘邦出身寒微,很少读书。出山时,只是羡慕法家而已。晚年,才开始觉得国家要文治,非借助儒家不可。而吕后、薄氏、窦氏又推崇道家,搞无为而治。但匈奴等民族在边境的骚扰,朝内儒家的跃跃欲试,从景帝中期起,也有了改变此种状况的打算。到武帝初,独尊儒术,击败匈奴,创建了一个有文治武功的封建大帝国。

    儒家的主旨,一个是仁义,一个是孝道。孝道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美德。它的推行,大而至于封建朝廷,小而及于一个家庭,都是可依赖的能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文景之治虽然较多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但也反映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之深刻。文帝、景帝、武帝、定王之所以治有成效,都是加强了孝道宣传力度的结果。

    (二)到了刘发时,有“承文景之统。”(《东观汉主·世祖光武帝纪》)意思就是说,先祖文帝、景帝有“仁孝”之传统,刘发完全继承并推行了。

    惠帝死后,无人继位。中慰宋昌说:“大王(指代王刘恒)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立大王。”(《资治通鉴·汉纪》)确实,代王母薄姬年轻时因家人犯罪而入织室,可被刘邦纳入后官,生下刘恒。但刘邦在世时,吕后主掌后宫,“希见”,薄姬不得宠;刘邦死后,一般宫人都被吕后“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后有子,可以随着有封爵的子女一起生活,并享有在宫里的等级待遇。所以,薄后征得吕后同意,随刘恒居住在代地(治今河北蔚县东北)。薄后为人“宽厚”、“谨良”,用心辅助代王,声誉很好。刘恒也不因为母亲出身低贱而失孝道。最后代王刘恒得以入主长安,是谓汉文帝。(《汉书·外戚传》)

    景帝之母窦太后也是一样。吕后时,窦太后以良家子选入宫。离开后宫时本应归老家越地,而错出代地,为文帝“独幸”。景帝也没有因为其母出身低下而看不起她,相反他非常尊重母亲。《汉书·外戚传》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窦太后比景帝后死六年,所以,窦太后在儿孙中影响极大。

    作为子辈的刘发,从小在宫中耳濡目染,深受熏陶。特别是他的母亲地位更低下,于是更加孝顺母亲。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1:23 , Processed in 0.4996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