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民国初年,此巷住有捕头刘某,系北京人,讲得一口纯正的京腔,当时此巷无名,便借刘某之口音称之为“京腔刘”,后刘某破案有功,县知事遂将此街更名“清香留”,以示嘉奖。街巷位于都正街东侧。巷长100米,巷宽3米。 相传在民国初年,姜济寰任长沙县知事,县内发生一起盗案。破案甚急。当时都正街住了一位姓刘的北京人,曾做过捕头,蒋知事欲请刘捕头紧急办理此案,便宜亲自到都正街寻找刘的居处。 居民说:“有个小巷子住处着一位姓刘的,满口京腔(北京腔)。姜问巷子何名?答:巷子太小,无名,人们都把北京刘捕头住的巷子就叫做“京腔刘”。姜知事找到刘的家里,请刘破案。刘后来果然神速破获此案,盗者姓项,住在北正街水道巷。姜知事捕到项后,经审讯属实,县府为感谢刘捕头,把人们习称的“京腔刘”无名小巷,改称“清香留”。 由此巷衍生的街名还有清香里,因南接清香留,而得名。一说晚清民国时期妓业组织清香堂设于此巷,故名。原巷长155米,巷宽2米。今清香里仅余北段长不足十米,宽2米。人民西路穿过都正街,同时将都正街东侧的清香里小巷拆除大部,今清香里近乎消失。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2:01 , Processed in 0.1882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