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井 桃花井为井名,亦为街巷名。原桃花井巷北起织机街(2004年拆建为人民西路的一段),南止小瀛洲,街中桃花井20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虽为幽深小巷,却是旧时戏班荟集之区。据民国《长沙市指南》载,民国元年(1912)徐辛园组织“豫园”于桃花井,“延聘沪汉名伶之优等者,排演迎合湘人心理之戏剧,其营业之盛,殊足惊人”。1913年黄逢元为豫园戏班题联云: 至今犹想休明鼓吹时,经几度繁华,江南风景花开落; 从古多称悲歌慷慨士,到此间游戏,塞北关山雁去来。 黄逢元为清末举人,著有《怡云室联语》。民国七年(1918),又有李某组织“潇湘第一台”于此。黄逢元亦为桃花井戏台题联云: 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 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 2003年,桃花井巷因修建人民西路而被拆除。
桂花井 桂花井巷位于都正街东北侧,西起与都正街相接的马王街,东止凤凰台。(图54)街中有古井,名桂花井,今废。清光绪《善化县志》云:“桂花井,城东稻田水,面轻沤微如雨点”。长沙地名趣对联云: 金线缕成,古道之桂花以粟; 丰泉润就,新开之柑子如瓜。
图54 桂花井老街 图55 桂花井叶开鑫公馆
民国名人叶开鑫居此街。叶开鑫公馆为二层楼房,西式门窗。右侧附一八角楼。(图55)八角楼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沙城流行的一种建筑样式,留存至今的已为数不多。叶开鑫(1885—1937),字竞秋,长沙府宁乡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江南将弁学校,毕业后历任排、连、营长。l913年任湘军第二师营长,逐渐成为赵恒惕的亲信,l923年升任第三师师长兼湘西善后督办。1927年接受国民革命军编制,初为新编第五军,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军,任军长。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继续出师北伐,叶开鑫任第三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在皖北、苏北一带与孙传芳作战,克霍邱、正阳关等地。1929年任省政府委员兼武、长、株、萍铁路司令。后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l937年冬病故。 桂花井至马王街街口为五代时楚国马王宫的遗址。马楚灭亡后,后人在此建起了马王庙。1910年,周震鳞创办的修业学校迁来马王庙遗址。“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徐特立曾在修业学校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
观音井 观音井位于都正街西北侧,南起织机街,北止丰盈里。此街靠织机街口有观音古井,因井旁原有一座观音寺而名。(图56)
图56 观音井巷
井台3米见方,特长条形花岗石铺砌。上世纪90年代井口被一长块麻石封堵。 2004年,修建人民西路时观音井被拆除,今存街名。
平地一声雷 平地一声雷为井名,亦为街名。街位于都正街西北侧,西起古家巷,东止建湘南路,原在定王台后面。平地一声雷又名高井。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高井,城东墙根,定王台左,井可见底,水注旁穴,投瓮入汲,翁然有声,俗称平地一声雷。”民间传说,此地有一口大井,一日忽然爆震,井壁突易常状,泉源遂绝,变成一个大窟窿,深仅3米多,周宽数米,窟中绿草如茵,投之以石,其声轰然如雷,人们少见多怪,故名为“平地一声雷”。 有联把平地一声雷与化龙池、走马楼、上林寺等联在一起,联云: 化龙得池,雷从平地以腾声; 走马来朝,日出上林而作赋。 1997年,平地一声雷拆建为住宅区和解放西路立交桥。
聚福井 聚福井为都正街西北侧鱼塘街内小巷聚福园旁的一口井。聚福由“吉府”雅化而来,是明吉藩府汲水用井。井为四眼井,花岗石井台,石质排水沟完好。井台西北角立二碑,碑文因年久风化,一碑上略见“重修聚福井碑”字。(图57)水质尚好,居民用于洗涤用水。 2002年,聚福井公布为长沙巿近现代保护建筑。2010年6月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同年11月因此井位于“棚改区”内而被拆除,后成为香港九龙仓集团商业开发用地。
图57 聚福井老照片
与此同时消失的还有距聚福井仅百米远的游击坪古井。(图58)
图58 游击坪古井老照片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1:19 , Processed in 0.4929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