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种风水宝地作用,古代长沙幸运地成为华夏文化迁移和传播的选地。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舜帝,就是从长沙的北口,率部落通过长江、洞庭湖和湘江进入长沙,将先进的中原文明完整地传入长沙。又由于长沙东南西三面环山,有如天然险阻,远古时期的部落和文化进得来,却很难出得去,因此,长沙成为接纳和保存发展中华文化的古老之地,也幸运地成为炎帝和舜帝的安息之地,成为历代遭贬谪的文人学士的椟身之地。 由于地势的南高北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到达长沙后,一路沿着逐渐升高的地势,在南岭上空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相汇,形成长沙冷暖明显、四季分明的大陆型亚热带湿润气候。这种气候降水丰沛,空气潮湿,日照充分,热量充足,适宜万物生长。贯穿长沙全境的湘江从南岭发源,由南往北,绕过南岳衡山,穿过丘陵平原,一路接纳左右两岸数十条大小支流后,流向洞庭湖。洞庭湖在接纳湘江的同时,由于湖水的顶托作用,形成庞大的水系和湿地,使长沙成为自古以来土肥水厚、物产丰富的欣欣向荣之地。 在地形和地势的作用下,长沙的风水由南向北,突显着一种它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奔腾气势,“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即是这种气势的生动写照。这种气势孕育于“周回八百里”的南岳衡山山脉,形成于“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水系,显示着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历代兵家史家在论及长沙的地位时均说:长沙“居省会之冲要,控荆湘之上游。吐纳洞庭,依附衡岳,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保障东南,古称崇镇”;“争南服者,不得长沙,无以成席卷之势”。抗日战争时,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蒋百里先生从中国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风水大势出发,在曰军占领华北后,力主避免日军南下,从北往南打,引诱日军进攻上海,让日军从东往西仰攻。待攻至湖南,再利用湖南南高北低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地势,加上湖南强捍的民风和人力物力,在湖南与曰军决战。国民党当局和蒋介石采纳了他的主张,在黄河炸缺花园口大堤,形成一望无际的黄泛区,阻止了日军的南下进攻。蒋百里的学生陈诚将军又在上海设局,引日军抽调华北的兵力进攻上海,形成日军由东往西仰攻的态势,从而实现了蒋百里以山川地理为雄兵百万、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尽管引日军在湖南决战的意图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湖南以古代长沙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八年抗战,全国正面战场共举行22次大会战,其中有6次是在古长沙地域上进行的,而且次次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长沙的风水形胜还对应着天上的星象。按照《周礼》“观象于天,法类于地”,以星象在地上的投影划分大地方位的观点,长沙是南方朱雀七星宿中轸星座旁长沙星在地上的投影。投影下的地域对应着天上的长沙星,所以叫长沙。长沙星在星占上主长寿,子孙昌,因此星下的南岳被称之为寿山、寿岳。“寿比南山”的说法就源于此。“尊天敬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风水理论,使长沙地域成为古代中国星占文化中的长寿和子孙昌盛之地。 长沙的风水除了上述效应外,更多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长沙先民的心理抚慰和激励作用。这也正是风水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于人、于生活、于社会最有价值的人文作用。 首先,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风水模式,对长沙先民的心灵有着极大的抚慰作用,养成了他们安居乐业、热爱生活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天人感应、神秘难测的宇宙现象,对长沙先民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宗教作用,养成了他们的尊天敬地、虔诚克己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重视。 其三,南北交汇、冷热难消的气候特征,对长沙先民的生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养成了他们坚毅勇敢、吃苦耐劳的性格,进而影响到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 其四,三面环山、向北开口的山川形势,对长沙先民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养成了他们心向中原、关注天下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对国事的高度关心。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文作用,历史上的长沙才有了其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坚毅忠勇;“天下兴兵除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的正义果敢;“惟楚有材,於斯为盛”的天下英才;“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文治武功;“东西南北十八省,何方不睹湘军帜”的威武霸气;“欢迎湖南人的精神”的时代呼声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改天换地。真是一方风水,养一方人,育一方精神,成一方作为。在这里,风水印证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哲学思想,证明了非理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之时,我们不能忘了风水对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它让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今天,当我们的城市正在为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家园而竭尽全力之时,我们不能忘了风水追寻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它让人与自然相融合,它让城市与生活更安全、更美丽!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12:04 , Processed in 0.1567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