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的人文历史

2012-5-23 12: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21|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长沙有着多情的山水

 

    长沙的山是青山,水是绿水,连绵不断,左环右抱,自古即是英雄人物述古抒怀、寄寓情感的地方

    古代长沙,其地域东接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连衡山和南岭,西临武陵山、雪峰山,北面洞庭湖,是一个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南高北低的倾斜式盆地。由于南高北低的地势作用,盆地中央的湘江,由南往北,绕过南岳衡山,穿过丘陵平原,一路接纳左右岸数十条大小支流,流向洞庭湖。洞庭湖在接纳湘江时,由于湖水的顶托作用,湘江在长沙地段变得河床宽阔、水流平缓,泥沙在河中慢慢堆积成众多的河滩和江心洲,形成特有的地貌。

    长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水丰沛,空气潮湿,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7.2摄氏度左右。由于南北冷暖空气在长沙上空交汇,长沙的四季现象十分明显。春天暖风和煦,绿水融融;夏天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秋天清风万里,碧空如洗;冬天寒风凛冽,山水如眠。这样的山川形势、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使长沙很早就成为千古英雄述古抒怀、寄寓情感的地方。由此,长沙的山水也就融入了他们丰富而又多样的情感。

    首先,长沙的山水是沉重的,充满悲情。古代长沙相对于黄河流域的中央政权,是远离帝京政治的偏远地区,也是地理和气候上的“卑湿之地”,是朝廷贬谪和流放大臣的地方。因此,长沙最早接纳的是遭贬谪和流放的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他们贬谪流放长沙,满心的悲苦和哀伤只能排遣于山水。山水因之而沉重,充满悲情。这悲情从屈原开始,他是第一个流放长沙的大夫,他用满腔悲愤写下《怀沙》后,自沉于“孔静幽默”的江水之中,开始了长沙山水连绵不断的千古悲情。一百年后,贾谊贬谪长沙,过湘水屈原沉江之处时,写下《吊屈原赋》,把自己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哀悼,“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贾谊之后,杜审言、宋之问、王昌龄,刘长卿、张籍、李商隐等一批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以同样的遭遇,贬谪流落长沙,他们“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写下了《渡湘江》、《送万大归长沙》、《长沙过贾谊宅》、《湖南曲》、《楚吟》等许多充满悲情的诗篇,把遭贬谪和流放带来的悲苦和哀伤,寄寓了长沙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悲鸣。

    长沙的山水又是温情的,充满灵性。长沙的山是青山,水是绿水,连绵不断,左环右抱。流落和旅居于这样的山水之间,又都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必然会有所体验和感悟,留下与山水交感的诗篇。张九龄的《初入湘中有喜》“两边枫作岸,数处桔为洲”;孟浩然的《夜渡湘水》“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李白的《游洞庭》“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杜甫的《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柳宗元的《湘上渔人》“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谭用之的《秋宿湘江遇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杨万里的《湘中馆》“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及张孝祥的《出郊》“春连岳麓寺,花满定王城”等,都是他们与长沙山水心物相通的名诗名句。晚年的朱熹、辛弃疾,虽已离开长沙十几年,可心中恋恋不忘的还是长沙山水。朱熹诗“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似问非问,一往情深;辛弃疾词“长记潇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马明月中,折芙蓉”,生动如画,刻骨铭心。

    长沙的山水还是激扬的,充满豪情。长沙地处南岳衡山和洞庭湖之间,山为“周回八百里”衡山山脉;水为“八百里洞庭”之水系,山山水水都交织在中国这两个著名的“八百里”之中。“吐纳洞庭,依附衡岳”是长沙山水的生动态势;“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是长沙山水的浩大气势。人因山水而激扬,山水因人而壮丽。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在长沙或为官、或征战、或发奋、或成长,无一不受到长沙山水对自己的启迪和激励。文天祥为官长沙,明媚的山水令他满心灿烂,写下“夜来早得东风信,潇湘一片新绿。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浅千花如束”;朱元璋征战长沙,壮丽的山水令他豪气大发,写下“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和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左宗棠发奋长沙,作门联,展胸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谭嗣同办学长沙,揽湖湘英才,培养出蔡锷等共和英雄;黄兴起事长沙,成立华兴会,提出推翻帝制的政治纲领;蔡锷练兵长沙,登岳麓,抒壮志,写下“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毛泽东求学长沙,激扬文字,“改造中国与世界”,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苍天之问。1961年,晚年毛泽东再抒胸意,挥笔写下《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家乡的山水和发生在山水之中的人和事,展现了晚年毛泽东激越的情怀和万千的思绪,也展现了长沙山水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

    抚今追昔,上下五千年,古老的地域,为长沙厚积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悠久的历史,为长沙形成了优秀的传统,不老的信念;灿烂的文化,为长沙累积了古老的智慧,厚重的文明;千古的英雄,为长沙创造了英雄的故事,不朽的精神;多情的山水,为长沙凝聚了千年的情思,万年的感慨。这一切,作为历史学的内容,它已为历朝历代的长沙历史所记录;作为文化学的内容,它却以传说的方式,在民间代代相传,成为民间记忆中的长沙历史和文化,并在情感、习俗、思想、观念、心理、文化和道德等方面深深影响和作用着今日的长沙。它是长沙的软实力,有着巨大的能量,能把长沙推向全球化的世界,就象巴拿马市市长、国际城市地区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的那样:“未来对世界上的多数人来说,区别他们

的主要标志是城市而不是国家。”他所说的“主要标志”,就是这个城市的精神和个性。它产生和形成于这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而这一切恰恰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能量和智力。没有什么能够与之相比,它是得天独厚的,是特有的,是无限的……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12345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7 06:57 , Processed in 0.0907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