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生在茶乡,喝着家乡的茶走向全国,自是恋恋不忘家乡茶和茶人之辛苦,因此就有意为之推广。他欣然为家乡茶场题写楹联,联曰: 春共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 嘉庆二十年(1815)春节,陶澍又邀请在京的“消闲诗社”诸好友到自己家里畅饮安化茶,并率先吟诵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以助茶兴: 今岁足衎乐,春来事云适。 长安诸故人,颇能盛筵席。 席设每见招,终日但为客。 今朝客忽来,例我具肴核。 冷盘三五阵,下箸无所获。 匪徒少羊羔,亦乃乏鸡跖。 ◆图:清代陶澍画像 ◆图:安化特产花卷茶,重一千两,又名“千两茶”,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出品。 ◆图: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出品的安化黑茶砖 斗酒兴未阑,四座欢弥剧。 旋闻蟹眼鸣,中有云腴碧。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 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余雪白。 <二>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 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蹩。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勃勃。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监筐偏山岜。 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三>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 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斯由地气殊,匪籍人工巧。 迩来地利尽,所产日以少。 变化及荃茅,夹杂或荼蓼。 遂令东家施,貌作西邻姣。 时俗但鹜名,讵易初终保。 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 <四>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 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 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 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 包匦旅青茅,厥贡名即茗。 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 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耿。 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 ◆图:陶澍50岁时画像 上述4首诗,详细介绍了安化毛尖茶、边销黑茶的特点,产茶的历史,茶农生计的艰辛,以及安化茶与其他茶的异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情爱意,也是安化茶史的珍贵资料。由于作者情真意切,又渗透着一种“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因此感染力极强,和诗纷纷,安化茶从此誉满京城,进一步销售到西北以外的全国许多地方,直至日、德、蒙、俄、朝和东南亚诸国。此外,陶澍还作有很多茶诗,仅列数首如下: 董琴南编修以事未与品茶之会,翼日诗先成, 且索茶为赠,辄致头纲一饼,次原韵奉酬 我茶君未尝,和诗独先作。 妙语出清新,评骘精且确。 笔迅电飞腾,辞成珠错落。 目知胸怀间,自具有邱壑。 著纸即烟云,一字不须酌。 ◆图:《沧浪七友图》。道光九年(1829)陶澍在江苏巡抚任内,邀请嘉庆七年同科进士品茗雅集并赋诗。参加者有顾莼(南雅)、朱洊(兰坡)、朱士奇(泳斋)、吴廷琛(棣华)、梁章钜(苣邻)、卓秉恬(海帆),时称“沧浪七友”。并在苏州沧浪园刻石纪志。图中右立倚树者为陶澍。 ◆图:陶澍行书扇面 ◆图:陶澍行书对联手迹 拜贶岂寻常,翻觉琼瑶薄。 忆昨煮茗时,刚趁春雪渥。 人从一口分,趣比字题酪。 差堪润喉吻,未足劳辅腭。 坐中六七豪,意气殊脱略。 颇怪君未来,或者借辞托。 我意当不然,知君耽直谔。 朝来得君诗,洗我胸中恶。 余甘姓氏稀,顿令侯封廓。 茶芽如有神,开笼芳香擢。 一饼暂相酬,聊佐胡卢杓。 诗筒来往飞,知君烦吐握。 煎茶坪 新验初尝试,煎茶此一坪。 溪回疑鸟坠,路仄避驴行。 隐隐前朝垒,荒荒落日程。 马前羌管发,吹作过山声。 陈石士摹东坡石铫图作笺属赋即用坡老次周种韵 曾从活火试新泉,一勺中涵百解宽。 忽化烟云来纸上,犹余苔藓带秋寒。 名香会客茶初点,古墨题诗字未干。 便合洛阳高索价,不须米责问长安。 游慧山寺试第二泉 慧山山下慧山寺,寺里泉留第二名。 每怪唐人夸水递,只宜坡老拣茶烹。 濛濛雾向竹中出,淅淅涛从松外鸣。 不用风前张两腋,梅花一路看春生。 松顶煮茶 心泉只合夷齐饮,舌本曾闻陆羽尝。 何处车声煎不断?松花风里水初香。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19:16 , Processed in 0.1368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