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兼容并蓄的长沙茶艺

2010-5-11 21: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07|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功夫茶茶艺及其他

功夫茶茶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以来传人长沙后,一直是长沙茶艺的主流,极大地普及了茶文化知识,提高了长沙茶艺的技术水准,丰富了长沙茶艺的审美内容,陶冶了长沙茶人的性情。

◆图:广场上的茶艺表演

◆图:成都茶艺也传入了长沙

功夫茶,流行于我国东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关于功夫茶名称来历众说纷纷,有的说因为泡功夫茶用的茶叶制作上特别费功夫;有的说因为喝这种味浓苦,杯又特别小,品饮时间长的茶要磨功夫;有的说因为品茶方式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不管怎样说,讲究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是其特点。功夫茶在各地沏泡的方法与技艺又有区别,而以广东潮州、汕头地区最为有名。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是中国茶道、茶艺的集大成者。

最先推广功夫茶艺的有银苑茶厅等,随之,茶人轩、御茶园、和茶园等一大批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粤、闽、台各派功夫茶艺在长沙大行其道,本地人士也纷纷效仿,但渐渐的便有了本土化的风格特色,体现出多种地方茶文化交融的趋势,如怡清源茶艺十六道(功夫茶茶艺)等,除了传承,也在作某些差异化的努力。对于长沙而言,茶艺的创设和差异化的努力是尤为可贵的。虽然,湖湘文化有兼容并蓄、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但只会拿来,不会创造,只会照搬,不会更好地为我所用,就会失去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十分不利。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代将是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中,人们的消费只是一个过程,当这个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将长久保存在消费者的头脑中。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惟一。人们在休闲、旅游或某种社交活动中品茶,参与茶艺活动,也是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但人们绝不会总是喝一道大江南北都有的茶,看一场毫无特色的茶艺表演。要让人们乐于接受,得到享受,心甘情愿掏腰包,关键在于要有本土特色、地方风情,即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用本土文化设计本土茶艺,用本土文化改造外来茶艺,其意义就在于此。

除功夫茶茶艺外,成都的铜壶盖碗茶茶艺在长沙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长沙作家宋元在《茶》一文中曾经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四川比较实在,茶馆多极,且愿意守旧。发黄发紫发黑的竹靠椅、竹茶几,粗瓷盖碗,开水在长嘴的铜壶里沸腾,一派老气横秋。坐茶馆的四川人喜欢扯开喉咙讲话,粗声大气,谓之摆龙门阵。龙门阵就是故事,就是自己或别人的种种传奇,讲的人需要有一点经历,有一点年岁,有一点走南闯北的沧桑,老气横秋一点,是合适……那茶馆的伙计……也决不同长沙一些‘吧’里穿旗袍的小姐那样,张口就问先生要杯什么饮料。或自作主张地建议,先生是不是来杯‘绿牡丹’。成都伙计把盖碗往我面前一落,二话不说提起茶壶,水已经飞流直下。茶叶是先就备在碗里的,粗茶,很黄,很酽,像围绕在周围的浓稠的四川口音。不知为什么,忽然,我想起老舍、张爱玲和沈从文的小说。”

先生欣赏盖碗茶的生活化韵味,却未必了解盖碗茶茶艺的丰富层次性的特点,尤其是那种种令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的功夫。如果说粤、闽、台功夫茶的功夫表现在文化修养与有时间且能静坐品茗等方面,表现的是文化功夫的话,那盖碗茶艺单射茶所展示的诸如“仙人摆渡”、“雪花盖顶”、“双龙戏珠”、“海上飞虹”等套路,就不得不令人产生“武”茶的联想,表现的是一种夸张的国粹武术文化功夫。长沙盖碗茶当时最具专业特色,规模、影响最大的要数润华茶楼,可惜在五一路改造时拆掉了。

◆图:以茶艺表演而著称的岳麓山“御茶园”

◆图:解放西路和茶园茶艺馆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3456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20 03:38 , Processed in 0.1392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