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饮茶风俗撷英

2010-5-11 21: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6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保健美容吃擂茶

擂茶,流行于洞庭湖区的常德、桃源、益阳、桃江、安化一带,在长沙西部的宁乡县沩山地区也颇有此好。徐珂编撰《清稗类钞》“长沙人食茶”条说:“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人腹矣。”究其原因,恐怕与长沙流行擂茶有关,擂茶的各种佐料与茶叶混沌一气,要吃香甜可口的佐料,势必将茶叶也一并吞下。擂茶最初由生姜、生米、生茶叶调制而成,故又称“三生汤”。其实擂茶的原料远不止“三生”,还有芝麻、花生、黄豆、绿豆、食盐、山胡椒等,有的还加入腌制过的盐姜,用料因地域、时令和其他原因而有差异。原料放入擂钵中,用茶树棒或山椒木棒将之擂成糊状,冲人沸水,然后分装入碗饮用。因为生姜、茶叶、山胡椒等均是中药,故饮擂茶可治瘴气病;因为花生、芝麻、黄豆等均是植物蛋白,加之绿豆解毒、芝麻润肺、生姜排汗、茶叶消署、黄豆性凉、胡椒驱寒,因此饮用擂茶有生津止渴、润喉气爽、提神养身的功效。

◆图:马援画像

◆图:袋装沩山擂茶

关于擂茶的来历,有的说与马援有关,有的说与张飞有关。《桃源县志》有擂茶“名五味汤,伏波将军所制,用御瘴疠”的记载。公元48年,桃源、沅陵一带五溪蛮造反,朝廷派驻扎在长沙的伏波将军马援平叛。今日长沙书院路尚有一条“马援巷”,乃是马援扎兵之处。马部士兵多为北方人,不服水土,多染时疫,连马援也染病。当地老百姓有感马援部队守纪爱民,遂献三生汤之方,马援及士兵中的瘟疫治愈。马援就将三生汤改名擂茶,并在汤中加盐以增加口味,加之是用山胡椒棒擂制,因此又叫“五味汤”。从此以后,这一喝擂茶的习俗就流传至今。有联为证:

诸葛军中原无酒;

马援帐内只有茶。

◆图:擂茶茶旗

今天,宁乡沩山等地的擂茶,也基本上保留了“五味汤”的特色,但为了增加香味,除了姜是生的外,其余都炒过,“脚子”很少,属于清擂茶类,不过在隆重的待客场合,还配有米花糖、炸糍粑、炒玉米、红薯片、坛子菜等茶点,当地人称之为“巧果”。在安化等地的擂茶基本上保留了茶作为食品时代的特点,加米、加盐,可作腰餐或“宵夜”。桃江的擂茶则演变成最具特色的另一派。桃江擂茶已不加盐、不加米,甚至不加茶叶。过去,桃江城乡人家,几乎家家备有生漆茶柜,擂钵和一根长长的茶树擂棒,每遇婚嫁添丁、过年过节或贵客临门,女主人就搬出一整套整洁的茶具打擂茶。喝擂茶成为当地老百姓社交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当地童谣咏之日:“走东家,串西家,呷擂茶,打哈哈,炒爆花,打糍粑,高高必兴,来来往往结亲家。”桃江擂茶原料主要是生芝麻、生花生和炒黄豆,用凉开水在擂钵中擂成酽糊状,然后再冲之以滚开水,一碗一碗献给客人,客人喝完一碗,另一碗又端了上来,懂习俗的客人则在碗中留下一部分,主人就知道你已喝好,不再强劝。桃江擂茶冬天喝了通体舒爽,精力充沛;夏天喝了,凉爽润肺,喝习惯了很是上瘾。桃花江素有“美人窝”之称,桃江出美女的原因,除桃江山青水秀自然环境好外,桃江女人爱喝擂茶也是有助美容的因素。因此好事者为桃江的擂茶和美女戏作了一句广告词,其词曰:“千年擂茶饮,擂出美人窝。”

◆图:老茶客

长沙地区的宁乡县,1983年前曾属于益阳地区,与桃江、安化接壤,因此宁乡的擂茶,安化、桃江两种特色兼而有之。过去广泛流传“益阳妹子一把伞(益阳特产,漂亮的桐油花纸伞),宁乡妹子冒得讲(gang)(没得空话讲)”之语,加之桃源县等擂茶流行区,也尽是出美人的地方,看来这擂茶称为美女之饮怕是不无道理。

孙绪(1474-1547)有《擂茶》诗曰:

何物狂生九鼎烹,敢辞粉骨报生成。

远将西蜀先春味,卧听南州隔竹声。

活火乍惊三昧手,调羹初试五侯鲭。

风流陆羽曾知否,惭愧江湖浪得名。

今人邓喜良作《沩山擂茶》,诗云:

邀客厅中坐,南风袭面凉。

炒米花生豆,芝麻包谷姜。

擂槌生乳液,瓷钵吐琼浆。

无须添佐料,脆爽满堂香。

◆图:20世纪60年代初街头“茶会”的盛况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20 04:07 , Processed in 0.1532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