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定王台下吊遗踪

2010-2-2 08: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0| 评论: 0|原作者: 刘伟明|来自: 长沙市芙蓉区都正街办事处

二千多年的历史时光虽然不可能倒流,但是长沙定王台上曾经所氤氲的历史风云却似乎丝毫不愿意散去,总是让人那样的心驰神往,让人有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想念。

当年秦始皇扫平六合,设置天下三十六郡,长沙即为其中之一。实际上作为楚国南边的疆界,长沙在战国时代早已是筑垒城池成为一方重镇了,楚文化深深的烙印至今仍在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长沙方言中有一句“不服周”的口头禅,意思就是本地方不服周礼的约束,体现了古代长沙人自以为是桀骜不驯的倔犟个性。现代的长沙人依然喜欢我行我素,演绎成了所谓“敢为人先”的处世风格,所以总喜欢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去扮演弄潮儿的角色。有这样的文化背景,长沙之所以名人辈出,自然是不难理解的了。

也许因为长沙人对秦始皇的十年暴政恨之入骨,竟从未以秦郡作为本地自豪的借口,倒是习惯了以楚汉名城自居,这当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曾经少年得志的洛阳才子贾谊因为受到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这样“钝椎少文”的朝中“老干部”谗害打压,连汉文帝也拗不过这些高祖重臣,贾谊便由经常行走于皇帝身边的太中大夫贬为了长沙王吴著的太傅,形单影只地来到长沙这南蛮舌之地,这样的落差对他来说当然是有点不能承受之重。打个今天的比方来说,他就象好端端的冥王星突然被从大行星的队伍里驱逐清理出来,一下便降为了美其名曰的“矮行星”,这还是所谓科学家的结论,那在朝三暮四翻云覆雨的政治家面前,个人的沉浮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不过贾谊的一片耿耿忠心却没有因此有丝毫的改变,为天下苍生痛哭流涕的人文关怀也更加强烈了。只是由于他太过年轻,太过新锐,太过张狂,他的改革思想怎么也拧不过那些“老革命”们的惯性,众口烁金,即使后来他还是被召回了长安,但再也没有得到重用,只能落了一个郁郁死去的下场。所以刘禹锡诗云“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这既是对温柔敦厚的汉文帝德政的一种讥讽,也表达对风华正茂的贾太傅的一种惋惜之情,“古来材大难为用”,贾谊便是一个悲哀的例证。所谓君臣之道,其实自古就是这样奇奇妙妙磕磕绊绊的,臣欲忠君,而君未必知之惜之用之。屈贾文章一脉相承,贾谊和屈原命运更是何其相似,忠臣反正永远是斗不过佞臣的,而且还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了。也许是出于对忠臣的无限敬仰和愤愤不平的同情,所以长沙人曾明知“楚氛甚恶”(《左传》),而到如今还是言楚不言秦,形成了一种顽固的文化心理,刚直不阿的骨鲠,宁折不弯的鲁直,这仍然是长沙人火辣辣性格的鲜明特征。

刘发是汉景帝与宫女唐姬偶尔擦枪走火所生的第十子,在嫔妃待遇等级森严的汉制中,唐姬不过是一卑微的侍婢,其母子在皇室中受到歧视和冷遇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不过尽管刘发的出身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毕竟不失为是龙种之精血,故他于公元前155年还是被封为了长沙王,从此远去长安三千里,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长沙只能算是卑湿蛮荒之地了。孝悌之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正是从“文景之治”时起,“举孝廉”成为除世袭外国家在民间遴选人才培养干部的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制度为堂堂的大汉帝国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刘发生性至诚笃孝,在长沙每日西望长安思念生母,常常是夜不能寐,泣不成声。于是他便岁送三千担上等湘米到长安孝敬母亲,然后又运回长安之土在长沙筑台望母,并行昏定晨安之礼,二十多年如一日,如此孝行可谓是感天动地了。其第六代孙刘秀便是著名的汉光武帝,中兴汉祚,功莫大焉。

刘发殁后,人们为纪念他的孝行便将望母台称为了定王台。定王台处于长沙中心位置,其台虽然坍圮已久,但基址犹存,周边的铺面鳞次栉比,一直是天下商贾宝马香车的云集之地,可谓是盛极繁华,历来是到长沙文人墨客必到的胜地,“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杜甫、朱熹、姜夔等若干名士都曾到此凭吊,留下了不少感慨颇深的诗篇。其中最能反映定王孝思的是清人熊少牧的七绝:“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定王台。”定王台在民国初就建立了湖南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识了《世界坤舆大地图》,在诧异世界如此之大的同时,他老人家于是便萌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并取了个“二十八划生”的诨名。后来中国共产党果然通过28年的浴血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可见定王台的钟灵之气是何等的郁馥,这不是什么迷信色彩,而是真真实实的一种历史应验,令人遐想无穷。

清代光绪二年(1876),湖南观察使夏锡云曾重修定王台,在《重修定王台碑记》中写道:“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定王台有这样厚重的忠孝文化底蕴,仍然是今天能让人感到湖湘文化血脉贲张的策源地,当属是目前湖南最具历史价值和意义的核心文化板块。“湘水”岂是“无情”之地,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士都在积极呼吁重建定王台,这不仅仅是为了供人发一时思古之幽情,而是以此来凝聚长沙古往今来的天地浩然之气,为恢复我们国家的道德文明和伦理秩序起到良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我们现在如果逡巡于定王台下回望岁月的天空,肯定还能真切地感受到贾谊的孤忠,刘发的真孝,以孝悌之道修身齐家,凭忠义之心为人处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朽的文化精神。有感如此,爰为一绝以申怀想:

秦关恨别万千重,楚汉情怀到此浓。自古两全忠孝地,定王台下吊遗踪。

(作者系长沙市作协副主席)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19 23:07 , Processed in 0.0922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