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00多年来,定王台屡毁屡建,今长沙市图书馆便建在定王台遗址上。 1985年,为建长沙市图书馆,考古人员在定王台旧址处——长沙市浏城桥水月林东北侧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瓷器残片和东汉墓几何花纹青砖,城市建设中亦在这一带多次发现东汉墓葬,说明此处在汉以前尚未围入城内,可见当时的定王台是建在城外。 据说,刘发筑的定王台不久就坍废了。后来在这原地修了定王庙,宋代改作长沙学宫。宋代著名词人姜夔就写了《一萼红》记述自己登临定王台:“古城阴,有官梅几许……故王台榭,呼唤登临……”在城南书院讲学的朱熹、张栻,也曾以定王台为题进行唱和,有“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等句。 清光绪五年(1879年),定王台得以重修,建辉煌栋宇、古雅庭院,名曰“蓼园”。 1904年,清政府在此创办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图书馆更名为省立湖南图书馆。 1938年,湖南图书馆毁于文夕大火,定王台只余台基。 定王台在光绪五年重修后,一直到民国时形式仍旧。门闾高大,偏西北向。正中石额隶书“汉藩古迹”,两边有石刻联:“炎汉大宗,长沙清庙;带江千里,瞰郭万家。”是集唐代名书法家李邕所写《麓山寺碑》中刻字,极为劲健悦目。因为台基较高,门闾外即有石阶数级,进门后,两边有林木,中有石梯阶,凡二十七级。进入正殿,殿中原设木龛牌位。1904年在这里设湖南图书馆后,正殿上有楼,楼前有走廊、栏杆,檐下仍悬“定王台”楷书三字直匾。正殿后建有藏书楼,置图书并保存许多木刻书版。阅书室即在楼下原殿址。台左边为“蓼园”,有侧门进入。园内有三开间木结构房屋,为图书馆所在,背靠藏书楼,南向。园内有古木腊梅,环境幽静。 1912年秋至1913年春,19岁的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半年的自学生活。他每天总是大清早从相距三四里远的新安巷湘乡会馆步行至定王台,等待图书馆开门,中午只到外面买两块米糕充饥,直到下午闭馆才离开。毛泽东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正像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大口大口地吃个不停。”当时图书馆墙上挂着的《世界坤舆大地图》吸引了他,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看见世界地图,看了后大吃一惊:“原来中国仅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已看不到,韶山冲更没有影子,世界真是大啊!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 1979年,经湖南省、长沙市两级政府批准,在湖南图书馆旧址上建长沙市图书馆新馆舍,1985年新馆建成。 鉴于定王台的特殊历史和独有的光荣,重修帝王台的呼声一直很高。不过,有关部门表示,恢复定王台原貌已无可能,但会设置史迹纪念标志,对其遗址加以保护。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42 , Processed in 1.3993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