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两千多年来,长沙城市的中心位置始终没有迁移。据说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为数不多。 是谁筑起我们的长沙城 1400余年前,没有来过长沙的郦道元,在书斋中写就《水经注》中的长沙部分,此书中留有这样的字句:“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吴)芮所筑也”。 此后1400年里,不少人摘选这句话,解读说:汉高祖刘邦当皇帝的时侯,有个叫吴芮的人被刘邦封为长沙国国王。这位“长沙第一王”,筑起了长沙城。至今天心阁城墙下的石碑上仍摘录着这句话。 然而,长沙城果真是吴芮所筑吗? 黄纲正称,长沙最先的城是一座楚城 已故长沙市博物馆馆长黄纲正先生不同意《水经注》的传统看法,他曾力驳1400余年旧说,认为在汉代以前,楚人就已筑起长沙城。 黄纲正先生是新时期以来,对长沙城池史研究最具成就的专家之一。就在1988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召开的楚文化研究会第四次年会上,他首次提出,长沙城始建于战国时期。黄纲正先生的理由很充分。 他说,首先,从春秋时期楚人入湘至战国末近五百年时间,楚人对江南扩张,所到之处,一路筑城,其中在湖南有遗址可考的就达14座城池。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成楚国粮食生产基地和军事要地,筑城完全有可能。 其次,西汉初年,由于此前的连年战争,整个社会,经济困顿,而吴芮来长沙仅5个月就忽然病逝,在5个月时间内筑起长沙城,恐怕有困难。 第三,从长沙浏城桥等地大量长沙楚墓出土、五一广场附近水井遗址密集出现考察,在战国时期,长沙已具城市聚落,应当已经有城。 黄纲正参考楚郢都纪南城等城市相似情况,列举详实的考古发现,推断,战国时期楚国长沙城,应当东起犁头街,南至坡子街,西临下河街,北在中山路与五一路之间。黄纲正说:“这一范围,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与现在长沙城相比,真可谓是‘弹丸之地’。” 以定王台为核心的汉城才是真正的长沙城 长沙市定王台街道办事处主任尹卫东,热心以文化带动区街经济的发展,他努力学习研读与自身所在区街有关的文化典籍,因为爱,而了解这段史实。 尹卫东先生认为,黄纲正先生的研究确实具有开创之功,楚国时代的长沙城,就筑于高出洪水位十米左右的第一级台阶上,符合春秋管仲的主张“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然而,长沙楚城,更像一座城堡。当兴盛的大汉时代到来时,作为南方封藩的重要国都,需要有一种新的城市气象与之相匹配,应当说,长沙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真正高起点地修筑,以后,在此基础上,唐宋乃至明清,长沙城以其从汉代开始的高起点,拥有着辉煌与荣耀。 大汉之初吴芮筑城的高起点,尹卫东认为,就是因为吴芮本身身经百战,筑城之时,牢牢把握住长沙筑城的要点,即在吴芮时期,他可能已将城墙沿今天建湘南路的龙伏山脉而建筑,以确保长沙城市不陷于被敌人凌逼的危险。当然,限于生产力,吴芮暂时只能筑起一座比楚城大一些的汉城,吴氏家族的吴王殿,就在今五一广场一带,后人记载,其宫殿一角,对着贾谊故居。 以后,当吴芮王族破灭,继承吴氏长沙王国的是定王刘发一系。定王刘发不但在吴芮筑起的汉城上修筑有定王台,更可能在汉城中筑有定王宫殿、蓼园等。这座定王住过的长沙汉城主体位置就在今都正街街道所辖区域内。 后人对这座定王城多有记载,比如,唐代杜甫来到长沙就写过“不见定王城旧处”及“茅斋定王城郭门”等著名诗句。清代夏献云考证说,杜甫所说的“不见定王城旧处”的“不见”者,是怀想之词,并非找不到定王城,因为杜老先生另一诗中又有一句,明明白白地说“茅斋定王城郭门”。宋代姜夔在词中写定王台也写到定王台旁边是“古城阴”,定王即因自己的宫殿而筑定王台,后人因定王台为定王庙,本来就是在汉城里面。 尹卫东翻开湖湘文库重刊的清代《定王台志》说,古书中记得清清楚楚,定王台在清代道光年中,有邑人张杓鸠工重葺定王台,当时就在定王台的墙阴处掘获古砖数方,富于考古经验的人说,这是汉代的古物,以此可证定王台也就是昔日定王故宫所在。定王台古砖上刻着“富贵长乐”字样,此外,在墙阴还掘得汉代残砖,文曰:“大吉永□”(永后字阙),疑是“宝”字,只是可惜当时没有碳14测定等科学断定古物年代的技术。古人们只知见到古砖瓦“有天然山水形,而制为砚”。 此外,1400年前《水经注》中说,“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吴)芮所筑也”,这是句断章取义的话,因为前面还有“临湘县故城”的界定,就是说“临湘县故城”是吴芮所筑,此前,在秦代,因旧邑立长沙郡,就说明长沙在秦代已经有城,之所以特意提到吴芮筑城,就是因为吴芮使长沙城能够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而不是城堡,有了这座汉城,贾谊能够住到城中来,定王能够筑台,以后这座城有了更好的发展水平,可以进行可持续性规划,使区域性的重要政治地位,繁茂的经济,多元的文化,能在城市中茁壮生长。这就是吴芮的功劳。 至于吴芮能否以5个月时间筑起长沙城,这其实不是问题,当年,只要吴芮提出筑城,或者令他解甲的士兵来筑城,即使最后在他的儿子手中完成,筑城之功也应记在吴芮的名下。 长沙筑城史略 (图11) 楚城:远古有关长沙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实在难考证,可以判定长沙城堡的出现最迟在战国时。其时,长沙已成为楚国南方重镇,城垣估计东为犁头街,南至坡子街,西倚湘江,北靠春风街、明月池一带。墙用土夯筑而成。 汉城:汉高祖一统天下,封吴芮为长沙王。治所临湘(即长沙)。《水经注》称,临湘故城, “芮筑也”。但吴芮在长沙任上时间短暂,临湘故城很有可能筑于其后的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颁布全国筑城令后,汉城可明确判断其东墙可能在建湘南路伏龙山脊之上,南墙在樊西巷稍南,西墙估计为西长街一线以南,北墙则在五一大道中山路之间地段。城池内还建有吴王殿,现在只知殿西正对贾谊故居,则在五一大道司门口之间。1987年五一广场地下挖掘发现的巨大夯土台基,证实为汉代所有。湘江西岸三汊矶的北津城(古营寨堡垒)在今天仍留有土城遗迹,估计至迟不晚于西汉初年。 六朝城:魏晋六朝长沙城垣有所增益。其城垣除原有汉朝的临湘旧治外,尚在南墙外下黎家坡以北设有新治。
图11 长沙历代城域变化图
唐城:隋唐时期,长沙城垣外四周绕有水面宽阔的护城河,河上有桥梁,城墙辟有多座城门,城垣东至小吴门、浏阳门,南至南门口,西沿大小西门附近,北为司马桥、戥子桥、活元桥以南。今天仍可以推测到青少年宫后的六堆子可能为唐代北门长乐门的遗址,司马桥、戥子桥诸桥为跨越护城河的桥梁。 宋城:宋代之前的五代,长沙为马楚王朝的都城,北城墙可能已至今天湘雅路,后因兵毁,至南宋,城垣北面缩至湘春路一线,基本接近明清城垣。元军破长沙,城池夷平,但剩颓垣残壁。民国初,拆除旧城垣时在兴汉门城墙内发现宋代向士璧题写的“云阳门”青石门额。此石额曾放置于教育街五堆子,文夕大火后失踪。 元城:元代在至元十四年的毁城基础上重又筑土夯墙。 明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邱广将元代土城改为石基砖砌,“城周十四里,高二丈四尺,门九座:东为浏阳、小吴门;西为临湘、德润、朝宗、通泰四门;南为黄道门;北为湘春、新开二门。”城墙上设有门楼,建有更楼五六座,城池内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另外城内还建有占地极广的藩王府,府有厚墙,开四门。 清城:清顺治十一年,明降臣洪承畴曾经略长沙,拆明藩王府墙上砖石,加固长沙城垣,使长沙城池更加坚固,所谓“城池崇屹,甲于他乡”。乾隆后至清末,城垣屡次修缮,又先后增辟了经武门、福星门、太平门、学宫门,加前之九门,共计城门13座,后又在天心阁设炮台9座。 辛亥革命后,为顺应历史潮流加速经济发展,于1914年至1917年及以后陆续拆除明清城垣修建马路,今之建湘路、城南路、西湖路、湘江路、湘春路等均为旧日城垣所在,仅留天心阁一段险要,作历史古迹,供人凭吊游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1:37 , Processed in 0.2252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