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生存的历史中,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实体,除了其物质功能,更重要的是精神功能。人们通过对建筑语言的解读,反过来解读人类历史,解读国家、民族的兴盛。 《善化县志》(1098年至1912年,今长沙市五一路以南及湘潭县部分乡镇属善化县辖)载: “定王台,在浏阳门内,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分藩长沙,筑台望母……俗传定王载土长安,筑台于此,是古长沙国遗留胜迹。”2100多年来,定王台作为古长沙国文明的象征,孝文化的标志,传统道德的引擎,素被历代中外游人推崇和敬仰。享有“忠有太傅贾谊,孝有长沙定王”之誉。 刘氏长沙国及定王台概况 清代《刘氏大同宗谱》载:“78世,启公,(西汉文帝太子)景帝继位,重置长沙国,于孝景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季春,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于孝武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薨,谥为定王。” 1991年第13修《刘氏族谱》载:“尧帝至79世刘发,首任长沙王,在位28年,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乃刘氏长沙国也。西汉长沙国与王都西安相比是极偏远又极不发达的地方,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县,后启公景帝视刘发国小地狭,又赐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归长沙国。刘发僻居长沙,思念长安母亲,故每年将长沙米运往长安,以示供养母亲,尽子之孝道;再将长安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向西望母。亦被称之‘望母台’、‘定王孝台’,后建‘定王庙’,是长沙十大古景之一,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刘发后裔,枝繁叶茂,人文蔚起,英才辈出。现已传至90余代,遍布中外。第6代孙刘秀带领义军推翻王莽新朝,建立东汉政权。三国奇才刘子初,唐代湖南第一个进士刘蜕,千古名臣刘大夏,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同盟会第一位革命烈士刘道一,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共和国开国元帅刘伯承等均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中的杰出代表。自西汉至今诸侯郡主、将相尚书,状元学者、名人志士不计其数。” 刘发筑“望母台”,后改名“定王台”,很早就已坍废,只剩下基址,后人称此地为定王岗。唐代造一庙,叫定王庙。宋时一度改为长沙学宫。清代筑大楼房一座,以存古迹,名曰蓼园;故有定王筑台思母之意。此后这里曾设湖南省图书馆,毛泽东青少年时曾来此自学。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建筑全被烧毁。后来有人在遗址建起房屋,以保存遗迹。 现定王台已由偏处城东南一角,变成地处繁华的芙蓉中路,整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真是定王以及后代们不可能想象得到的。解放后,定王台成了一条小巷的地名。这条小巷南起水月林,东止菜根香,呈曲尺形。后为建解放路立交桥,这条不长的小巷又拆了一截,仅留南端一小段,仍名为定王台巷。定王台的基址上新建一楼,为现在的长沙图书馆。 经考证:汉晋之世,长沙为中华刘姓一大郡望。20世纪末,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东吴简牍上,就记载了大量长沙刘氏族人的情况。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和部分市县各种资料抽查推测,预计湖南刘姓约占全省人口的6.2%,人口400万左右,为湖南第3大姓。其中,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遍布三湘,人口约180万。 定王台历为长沙旅游胜地 唐代诗人肖荛游定王台诗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已是东都六代孙。”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一萼红》记述自己登临定王台:“古城阴,有官梅几许……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元朝中书左丞许有壬登定王台诗云:“黄叶纷飞弄蚤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蔓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 明代周圣楷在所撰《楚宝》中云:“定王载米搏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明统志》所记,“在府城东南,定王筑台于此,以望母唐姬墓。” 清代光绪二年(1876),湖南观察使夏锡云曾重修定王台,在《重修定王台碑记》中写道:“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清代诗人熊四牧咏长沙定王台曰:“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凤凰台。” 当代已故著名诗人江堤在《定王台笔札》中写道:“在20世纪之前的两千年中,定王台就像一件永恒而可亲近的作品被人阅读,它所洋溢的人伦温情越过事物的表象,在万水千山之外追逐着人类道德的走向,使亲近它的人获得道德的力量。定王台的存在,是对古城长沙社会耐性的考验……” 刘发对母亲的怀念深情,被历代文人所称颂,使定王以“孝”著称于世。历代无以数计的游人来这里寻找儒家伦理中的点点温情,在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中将混沌的心境打开,从尔虞我诈、灯红酒绿的社会场景中突围出去,并成功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由于这样一座“孝”台的存在,社会情操显得异乎寻常地高尚,人们忘记了生活的劳顿,尽情地领略阳光下的长沙,在黑夜到来之前,将内心的灯火点燃。 重筑定王台 传播孝文化打造长沙旅游精品势在必行 清明节,自2008年起就定为国家法令节假日,这充分肯定了党和国家对“孝”文化的重视,每个炎黄子孙对逝去亲人的挂念。 南岳把“寿”文化作为一个旅游精品推向世界,每年都招来了数以万计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敬拜,叩求健康长寿。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外元首和我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129人次先后到过南岳。江泽民总书记在位时,上南岳、登寿鼎、招仙鹤之事被传为神秘文化,被中外易经、神秘文化爱好者所研究,与韶山毛泽东铜像树立那一刻一样“日月同辉”,神传于世。衡阳市委一领导4月份向新闻媒体介绍,南岳自创建“寿”文化以来,更增加了南岳神秘色彩,游客不断增多,门票收入连年上升,目前已成为南岳旅游的金字品牌。 定王台作为中国孝文化的标志,2000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推崇和敬仰,加之国家每年都要评选“全国尊老爱亲道德模范”。综上所述,重筑定王台,传播“孝”文化,打造长沙旅游精品势在必行。 目前长沙定王台空有其名,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定王台该如何正确定位,如何加以抢救和保护,并将其与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打造长沙旅游亮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孝”文化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岳阳张谷英古民居,1985年前无任何文字记载,查阅张氏族谱,既没有记载源流也不知张谷英来自何方;查及墓地,传说是民国时期求神问卦定之。为了开发这个资源,笔者根据民间传说,编写了一篇《民间故宫张谷英》(后改编成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文章,通过新华社进行了发布。1986年上海八达影视公司看到这篇文章后,先后到张谷英多次拍摄实景,后招来多家电影、电视公司采景,多家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不久,很多海外张姓都来寻根问祖,各地骚人墨士、寻幽游客纷至沓来,皆叹为异境,甚有乐而忘返者。后将渭洞乡改名为“张谷英镇”,桐木村改名为“张谷英村”,一时名传天下。新更名的张谷英镇、村,被国家定为名镇名村。如今张谷英早已成为湖南一大知名旅游品牌。 定王台之“孝”文化与南岳新造的“寿”文化,再与张谷英因“俗”而保存的村落相比,大有占据了天时、地理、人和之优势。如果能取各家之长,在软件上进行广泛宣传推介,在硬件上注重特色、提高品位;可以断定,一部电影能打造“少林寺”的神秘文化,长沙的多管齐下,一定能创造出辉煌。 一是举办“孝”文化节,把清明前一日之寒食节定为长沙定王“孝”文化节。这一天召开“孝”文化研讨会,以组委会名义评选出“全国十大孝德模范”把这些模范事迹载入定王孝台史册。 二是广泛征集《二十四孝》、《劝孝歌》、《孝训》等孝文化资料,认真博采《董永卖身》、《李氏割股》、“孝、文”为“教”等民间故事。编辑出版一部具有喜人乐见、民间传颂的《古今孝库》。 三是利用省会各新闻媒体优势广泛进行宣传。 四是设置孝文化网页,举办网上孝文化论坛。 五是设计“孝图”进行注册,制作“孝图”纪念品,以物进行宣传。 六是创作并拍摄一部《定王孝台》或《定王敬母》的电(影)视剧。(内容包括定王出身、定王行政、定王运土、定王筑台和刘秀起义等内容)。 融入西汉故事,建设定王文化街 定王台几经兴衰,但文化底蕴深厚,2000余年被世人所推崇。要创建具有长沙特色的旅游精品,将建湘路改名定王街,建设一条能用建筑语言陈述历史、陈述文化、陈述价值的特色书香古街是提升长沙旅游品位的发展之策。 1、建设定王台书香街,可以借鉴人民西路民国街的模式,对建湘路进行提质改造,即对现有街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包装、并充分融入西汉的文化、建筑、色调诸多元素,着力体现西汉时期古朴、凝重、雄浑、大气的风格。走进定王台的书香街,不仅要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其历历古风,更要深刻体会其中浓浓的“中国风、书香情、民族魂”。 2、在街中要规划建设文化广场,诠释孝道文化。孙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情是一切品德的开始,也是文化传递的生命载体,孝道是最为温情的人伦关怀,是人类道德情操的原点。定王台因其独特的孝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了长沙市的道德引擎。要在定王台书香街规划建设文化广场,以孝文化为主题,精心布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凸显和挖掘定王筑台望母的孝文化时,同时把中国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孝故事,孝的诗词歌赋等等,以小品景观、雕塑壁画、诗词碑林等以广场文化的形式进行诠释和解读,并将广场作为孝道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定王“孝”台道德引擎的作用。 3、新增文化旅游点。定王台的旅游休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定王台就是来长沙旅游者必去的景点。定王台书香街建设要挖掘其历史休闲文化资源,着力发展文化休闲体验游。一方面,要打造包括奢侈品、书画廊、古玩店、乐器店、礼品店等高雅文化用品的销售长廊,引进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打造一站式文化消费体验基地,提升旅游休闲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定王台附近的化龙池、白果园、凤凰台、平地一声雷等历史遗存、名人故居、自然人文景观纳入旅游规划,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将定王台书香街文化休闲体验游,黄兴南路步行街的购物游,沿江风光带自然景观游,天心阁历史人文景观游整合成为长沙精品旅游线路,实行捆绑式发展,将定王台书香街打造成为长沙市精品旅游点。 (作者分别是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学家;湖南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民间文艺家。)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2:10 , Processed in 0.0898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