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民间包壶大碗茶

2009-8-4 12: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艳惊世界的漆茶具,精妙甲天下的金属茶具都是属于贵族茶具系列,长沙窑茶具虽属民窑,其产品也主要行销民间和出口,但有其时代特性,真正在长沙民间历久不衰,使用最为广泛滥的还得数长沙民间包壶大碗茶具,无论灶屋茶亭、田间地头皆可见其踪影,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长沙城镇一般居民之家也是户户有之。

包壶大碗茶具的组合十分简单,就是一只包壶外加壶口上坐一只粗瓷大碗。所谓包壶,实际就是一只茶罐,其形制十分古老,陶胎除口沿外,里里外外皆施棕黑色釉,一般高24厘米左右。腹径15厘米左右,中大底小收圆颈,整体是橄榄型,圆颈下有2个对称系钮,2个系钮中间一侧伸出一圆型壶嘴,总容量大约在10碗大茶水左右,一般置放于灶屋间供家人取饮时用,或携至离家不远处田间地头供劳作小憩解渴里用。也有器型较大,较为少见的包壶。2006526日《茶文化采风》编辑人员在浏阳泮春乡间一农户家马路边发现一黑罐,象包壶,但与通常所见包壶又有较大区别。经询问路边农家,才知道其家年轻主人因嫌此壶粗陋而中遗弃的包壶。此壶通高28厘米,腹径23厘米,内外施棕黑釉,橄榄型,圆弧内收形成圈足底,圆颈,在颈部处将颈呈A型向外伸展形成壶嘴,壶嘴两边较近处有两个小系钮,与壶嘴对称后方有一大系钮,大系钮同时起着壶把的作用。如此大的器型,在家可取代一般农家另有的茶缸,劳作时,则可携至更远不便于随时往返家里取水的田间、山中。包壶产生于什么时代已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十分古老且在今天仍广泛在民间所用的饮用陶器。现在所见所用的包壶多产自铜官窑。

用铜官窑包壶泡茶“泡茶不走味,盛茶不变色,夏天茶不易馊”等优点。一般人家用包壶泡茶盛茶较常见。方法是先将水在柴灶上烧煮,等到烧至冒出鱼眼状的水泡里,抓一把茶叶投入锅中,(所用的茶叶一般是自制的绿茶)再煮开几道后,倒入包壶或茶桶、茶缸中备用。夏天出汗多,劳作辛苦,一般一烧就是一大缸或一大桶,然后用包壶分盛带到田间地头。春、冬天气则主要用包壶盛放,一壶茶往往可供一家人喝上几天。也有少数直接将茶叶投入包壶中,冲入开水备凉后饮用。

所谓大碗,就是湖南地区农家普遍使用的菜碗,其特大号的称“炉碗”,这种大碗在农家一般家用和红白喜事中用途广泛,既用来盛菜,又用来装饭,还用来喝茶,其胎为粗糙灰白瓷质,施白釉,釉色与胎同,耐用,价格低廉,至今仍是湖南农家最重要的饮食瓷器之一,一直以来就是长沙窑的低端大众化产品。

当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南城乡茶具也呈现出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粗大的陶制包壶逐渐为精致的瓷壶所替代,成为一种追忆旧事的器物。长沙作家彭国梁就在其《上茶》一文中颇有怀念地写道:“品着品着,便想起了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在乡村的田垄中流着汗,没有风,就对着大人喊几声,呵————!风果真就跑来了。口干了,就跑到田埂边的树荫下喝茶。那茶是一种老沫叶泡的茶,壶是又笨又黑的包壶,盛茶的是一只饭碗或菜碗。什么叫牛饮,那应该就是真的牛饮了。可那牛饮解渴,过瘾,来劲。两碗三碗一下肚,再回到田垄中,茶又变成汗了。可现在,想出一身汗,都要想方设法的。茶呢,喝得装模作样了。想着想着,一个人居然就傻傻地笑了起来。”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19 16:40 , Processed in 0.1767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