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君山矗立在八百里洞庭湖中,犹如“白银盘中一青螺”(唐刘禹锡语)。君山的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面积虽小,却有大小72座山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过去曾有36亭、48庙之说,虽然现在多不见踪迹,但引人注目的景致仍随处可见,柳毅井便是其中之一。 柳毅井位于君山龙口内,在绿树掩映之中,可见一处古朴简拙的石砌井台出现在眼前,井壁上书三个绿漆斑驳的隶书大字“柳毅井”,井深十余米,沿甬道石阶下去,底下泄出股股清泉。当地人说,这口井不论多旱多涝,从未枯竭,也从未溢出过,水面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柳毅井又名桔井,因最初井前种有桔树而得名,据《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巴陵(今岳阳市)则有邕湖井及巴蛇、罗汉、秦皇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围’,枝干奇古。”又《巴陵县志》记载:桔井“相传为柳毅传书处(入龙宫之门)。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柳毅井的名闻天下,便是与这著名的唐传奇“柳毅传书”密不可分。相传唐朝仪凤(676—679)年间,书生柳毅进京赶考,落第返乡途中,经过湖南泾阳,偶遇一位年轻美貌的牧羊女独自饮泣落泪。柳毅上前探问,得知她是洞庭龙女,嫁给泾阳君,受尽屈辱虐待,龙女思亲心切,痛苦万分。好心的柳毅心生同情,受龙女之托,送信到君山。他找到桔井,在树上连敲三下,守门的海神将他接进龙宫,面见龙君。柳毅将龙女的书信及遭遇交待完毕,龙女的叔叔钱塘君闻信大怒,作百太赤龙,灭掉泾阳君,接回龙女,并将她许配给柳毅为妻。 这个才子佳人的动人传说增加了柳毅井的神奇色彩。明都御史吴延举写了一首诗来赞美柳毅传书的义举。诗云: 牧羊坡上遇青娥,为托传书意如何?歇望直穷寻桔树,莫道遥隔洞庭波。 龙宫弟子缄力启,尘世郎君祸已多。留得旧时仙迹在,井泉香冽出川河。 如今虽然井旁的桔树虽已不复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却永远在民间传颂。 现在游客所看到的君山柳毅井,系1979年重修,建筑别致,深10余米,井壁上书“柳毅井”三个隶体大字,敦厚有力,给柳毅井频添了无限丰采。在离井约五米处辟有一斜坡甬道,以石阶逐级而下,伸向井中水下。井壁刻有一幅手执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传为柳毅引路者。甬道,传说柳毅从此下龙宫,道两壁刻有虾兵蟹将的浮雕,是柳毅下洞庭龙宫的生动写照。这些虽都为神话,但现在的这口柳毅井确有不少奇处。柳毅井与洞庭湖边只有咫尺之隔,站在井边能听到洞庭的浪涛声,可是井水面却比湖水面高出十多尺,井中的水任你抽提,水源不竭,总是那么深。其水甘甜清洌,水质纯净,不含杂质,是烹茶酿酒的佳水。老人说这口井是“神井”,井中的水是“仙水”。 从科学的角度看,“神井”和“仙水”都是没有的。那么这井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地质调查,龙口一组断裂南面连着湖水。北面通过柳毅井。由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洪水夹带来了大量的泥沙自南向北流向君山,受南缘拔地而起的岩石阻挡,使湖水流动方向有所改变,形成环流,流速减慢,导致水中的大量泥沙逐渐堆积在君山的北侧。这样,湖水很容易通过洪积而成的砂砾沉积物的粒间孔隙,给柳毅力井提供了不竭的水源。另外,柳毅井处于朗吟亭、传书亭和听涛阁诸山头环抱的谷地中。今日君山大小72个小山头全是泥沙质构造,上面轻质沙壤土具有透水能力,大气降水通过它向下渗透,把水储存在数十米厚的纯白细沙层中,下面又有透水能力不强的元古界千枚状绢云母弧岩和震旦系下统江口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作底板,而成为一个储水丰富的“地下水库”,柳毅井只是这个“地下水””的一个露头。至于泉之所以清澈透明,水质清纯,源源不断,是因为大气降水和大量的湖水通过断裂和裂隙,以及沙砾沉积物的孔隙供给它,又经过多道“关卡”的过滤汇集而成的。 “君山的茶叶柳毅井的水”,古人用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大加礼赞,把君山茶叶的清香和柳毅井水的甘洌并列在一起,实在再恰当也没有了。明朝诗人谭元春曾驾舟30里,往君山柳毅井涉水烹茶,足见柳毅井水之名气,他还以《汲柳毅井水试茶于岳阳楼》为题咏诗三首,赞羡柳毅井井水甘美,这就使得柳毅井更加富有诗意。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 忆昔传书柳秀才,龙宫叩桔即时开, 如何落第长安客,夺得泾阳好归来。 湖南省著名茶学家王威廉多次来君山考察君山茶、柳毅井,他的一副茶联,把君山茶叶、柳毅井水刻画得入木三分。联云: 柳井有泉好作饮; 君山无处不宜茶。 如今,君山岛上有好几处品茗尝景的茶室茶亭,试茗阁,君山茶庄,有竹人家等等,游客人玩累了或是小憩之时,品一杯君山的茶,听一听柳毅传书的故事,那是一种何等惬意的享受呀!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7:29 , Processed in 0.1116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