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井位于长沙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 井水一年四季, 不论长涝久早,都不盈不竭,汲以沏茶,格外芬芳醇爽,成为品茶家的甘露琼浆。据古时的星象家说,這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此白沙井又名星泉,并被誉为“星泉溥润”、“玉醴流甘”.甚至被说成:“清香甘美, 为酒不酢, 为浆不腐, 霍乱吐泻, 一饮良已。”明嘉靖(1522-1566)《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泉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誉为长沙第一井。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在名泉。白沙井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里、白沙岭、白沙游路因之得句。民间传说白沙古泉是龙吐之水,所以才是如此明净纯澈,甘美爽口。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西有一条孽龙常常掀起滔天洪水祸害百姓。此事被善心的观音菩萨获知,决定制服孽龙安定百姓,经几次斗法较量,孽龙已头破血流,精疲力竭。它钻土逃循,直逃到千里之外的湘江东岸才钻出地面。饥饿难忍的孽龙向江畔卖面的少妇讨要一碗而条充饥,而少妇正是观音所化,在此静候降伏孽龙。面条刚一落入孽龙肚内,便化为一条条银链,牢牢地锁住了孽龙的心。孽龙只好苦苦向观音恳求饶命,并答应吞云吐水,造福百姓,永不为害。观音念其有弃恶从良的诚意,不忍加害,将它就地囚禁,化作了回龙山。从此,回龙山下泉水流涌,天下太平。这个传说从清代张九思的《白沙泉记》关于“荫龙泉”的记述里大致可以找到依据,但老百姓摘不清文人道士之类的文绉绉的地理风水谶纬之学,于是就演变出了以上的传说故事。 白沙井在锡山与回龙山之间的山谷。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现为四眼。由东向西排列,每口井长约6.7米,宽深约为0.3米,泉自沙石中涌出。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长年累月地下水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后,在白沙井处露出,形成杂质极少,清香甘美,长饮不竭的泉水。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可见,此地质形成期早在明代之前,故明代之前此井已存在,只是当时不叫白沙井罢了。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取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尝之处。亭废,建一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洌次之。” 民间脍炙人口的楹联:“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毛泽东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其中“长沙水”亦指白沙井水为代表的“沙水”。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贷。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巿民的饮用水源之一,清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的《白沙并记》记曰:“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但可得钱七八。”沙水既已成商品,白沙井旁便也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甃,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该文精彩之笔是对沙水发的一番感慨:“大都君子之泽物,其灵台有活水洒之,以润生民”,“益叹大地之不爱其宝,而造物之无尽藏也。” 乾隆年间善化张九思作《白沙泉记》,从记中可知,此时的白沙井水已成为长沙城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汲水者“以次进就,竟日暮不息,无哗者”。汲水者络绎不绝,但秩序井然。该文对白沙水的功效描绘得近乎神化:“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醉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口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1842-1917)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作诗二首。 其一: 寄我新芽谷雨前, 呼奴饱汲白沙泉。怪君诗思清如许, 更有庐山活水煎。 其二: 雪芽沙水最相宜, 午睡初浓一沁脾。还似江南风味否, 墨华榭里品茶时。 诗把井文化、水文化和茶文化融为一体,道出了用白沙水翦茶的那种不可言状的怡然境界,如用白沙井水冲泡长沙名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1993年,白沙井已列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长沙城不断扩建, 自沙古井的所在地已成为市区, 白沙井的四周也已辟为公园,政府拨款翻铺了井周围白沙街的路面, 整修了路边的地下水道, 以大块条石为材料將古井坑筑砌成略低於地面的扇形小广场, 泉的后面用块石浆砌成半圆形护坡, 井边铺上了麻石地面和国上麻石栏杆。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污染井水和泉源。泉水自穴底上涌, 水与井口保持齐平, 多余者沿石条缝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汲水者, 均以勺舀水。手起水涨,水面倾刻又至井口。 白沙公园沿街立石坊大门大门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对联。 其一:高阁仰天心,贲临瀛海三千客;古城寻地脉,细品长沙第一泉。 其二:天高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 白沙井的右侧是一排石刻,最有警醒意义 的是3块水字碑石,上刻历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130多个水字。以呼唤人们爱护水,珍惜白沙泉。长沙人离不开包括白沙井在内的城巿文化精神。滋润星沙数百年的白沙古井,不仅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且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万代的遗产,是湖湘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白沙井旁建了一座“白沙源茶艺馆”。馆舍装修玲珑剔透,名石与名家字画盈室。静坐馆中,白沙全景尽收眼底,品尝沙水名茶,香沁心脾,宠辱皆忘。当代楹联家祝钦坡题白沙公园茶艺馆联云: 汲水可箴,应解一清澄百浊; 品茶有悟,须知馀味最多甘。 长沙本土作家何立伟《白沙源小记》: 沿世上最醇之一缕茶馨,可抵白沙源。一年四季,白沙源皆煮茗焚香,座中不无雅士名流,谈笑风生、月白灯红,正是把凡尘中沿世上最醇之一缕茶馨,可抵白沙源。 一年四季,白沙源皆煮茗焚香,座中不无雅士名流,谈笑风生、月白灯红,正是把凡尘中一颗倦怠心泊定的所在。 茶楼外是白沙井。千年泉水伏地而出,甘美且清冽;又如古镜,照见秦时明月,汉时桃花,及今人的脸庞。正所谓风水宝地。 故白沙源茶水,皆汲自白沙古井,清心、明性、回甘依依,令岁月无古无今。 三朋四友,若相携来此品茗,那是雅事,可得瞬间的高尚、刹那的禅机、天地间的从容与澹定;亦是喜事善事快活事。 鸟鹊在枝,竹影倩魅,窗外风轻,斗室如春,世界人生,又俱在笑谈中。把悲欣交付几片绿叶,恰是茶浓人清淡,天地共忘机。 免俗,免忧,俱来白沙源,齿颌留香,身轻神爽,不亦快哉! 这样的一处风景,这样的一口井,这样的一处茶楼,这样的一群茶客,谈古也好,论今也罢,静默也行,够你去想,够你去韵味,只看你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多么敏锐才识。 用白沙井的水泡上一杯湘茶,真的可以抵十年的尘梦。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6:12 , Processed in 0.0888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