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秀峰和石门银峰都产自石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石门地处湘鄂边陲,位于东经110029’04”—— 110032’30”,北纬29016’06”,—— 30008’49”,北枕巫山,湖南屋脊壶瓶山、鄂西千里林区神龙架绵绵相依,西连武陵山脉,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相邻,东南毗邻八百里洞庭湖和洞庭湖平原。境内多山,千米以上高山160多座,自古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递减,西北部最高的壶瓶山海拔2098.7米,东南最低处位于蔡家溪与澧水交汇处,海拔45米,境内溪河纵横,大小溪流236 条。石门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北有湖南屋脊——壶瓶山阻碍冷空气南袭,东南面毗邻八百里洞庭湖——共享湖水润泽,具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光热富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多云雾湿润的宜茶气候环境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82天,极端最低(冰冻)或最高(酷暑)的特殊天气情况极少出现。全年日照平均时数1656小时,年均降水1540㎜。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矿物质含量较高,肥力较好,山(林)植被和长期落叶,形成了丰富的腐殖质,土壤ph值5~6.5,含N、P、K养分丰富,这些都是孕育优质石门茶的基础。 “高山云雾出好茶”。石门中、西部山区高山林立,翠峰叠嶂,云海缥缈,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生态环境极佳,是符合茶树生长原生态环境的最佳区域之一。即使在工业污染十分严重的今天,东山秀峰、石门银峰的主产区----环壶瓶山区域,依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生态保护最佳的200个自然保护区之一,更不用说,在遥远的古代,这里的生态环境又是怎样的一番胜景了。唐代茶圣陆羽是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在《茶经》一书“茶之出”一节中,详细记述了各地名茶的产地与优劣,认为“峡州上”。而“峡州”在唐代指现今三峡一带区域,主要包括宜昌、湖北五峰、湖南石门壶瓶山等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宜昌任县令时,也曾写下了“春秋楚目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赞同陆羽对“峡州”茶的评价。 到宋代时,对石门茶叶生产的记载更加明确,清嘉庆《湖南通志》引《一统志》“澧洲石门牛牴山产茶,谓之牛牴茶”宋时已为贡茶。近代国内知名茶叶专家陈宗懋等,在所著茶叶专著《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书中,也分别记述了“牛牴茶”自宋到明、清,一直钦定为全国17种主要贡茶之一的具体情况。至清末,石门以生产“宜红茶”出口闻名,高峰时期年产量达30万公斤,全部通过汉口的英怡和商行销往英国、法国,被誉为“红茶八大名品”和绅士茶,享誉海内外。民国时期,石门为湖南省13个茶叶主产县之一,1942年,申悦庐主修民国《石门县志》,其中有云:“泥沙市(今壶瓶山镇),列肆百余户,全邑著名之茶市也。”又说:“明时置泥沙塘,附近山地故饶好茶。”可见,自古以来,石门县域境内特别是环壶瓶山区域就是出产名茶、优质茶的地方。 石门植茶、制茶,始于西晋,盛于唐、宋,但在清末以前,多以山林野生、自生或农家房前屋后的庭院式种植为主,少量人工栽培,大面积种植则是始于清末。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直到清末(1886-),孙中山先生同乡、广东商人卢次伦来到当时的泥沙镇(即今壶瓶山镇),因看好山区丰富的茶树资源,创办“泰和合”茶号,取名“泰和合”的寓意为“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自此始,大量引进机械设备和先进的制茶技术,开创机械制茶之先河,生产“红茶八大名品之一——宜红茶”,出口英、法等国,一度成为皇室饮品,风行其上层社会。从此时起,第一次掀起了山区农民大规模人工种茶的高潮。《卢次伦》传和县志等所记,在鼎盛时期,“泰和合”生产、收购、经营的分号、分店曾跨越“湘、鄂、黔”边界的武陵山区域,制茶技师数百人,工人达几千,在山区转运茶叶的骡马近千只,沿渫水、澧水、经洞庭达长江转运茶叶的船只几十艘,茶号直接与英、法商人贸易,民间曾有传言“种茶、贩茶、制茶为业,仰其生息者,近十万民众”之说。卢次伦自觉事业有成,乃赋诗自况: 云燕霞蔚催吟筹,七碗生风兴自悠, 海国流芳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 现在在壶瓶山区域,尚存有很多百年老茶树、用青石岩板修建的驭运茶叶的古道等,这都是当时遗存下来的。但至民国初期,因湘西匪患、战乱等多种原因,逐渐衰落。 石门茶叶不仅生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孕育了影响深远的茶禅文化。 夹山古寺,近追唐宋,上溯远古。据考古发掘文物,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宇宙建筑,其历史悠久,为楚南名刹。唐懿宗、唐神宗、元世祖先后下诏敇建,故有“三朝御修”的盛名,全盛时期,有正殿九进,占地数百亩,有“骑马关山门”之喻。唐高僧善会大师于唐咸通十一年(870)来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居三十余年,首唱“茶禅境味”之说,并留下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茶禅境地”。宋政和元年,圆悟克勤禅师主持夹山灵泉禅院,他对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一书十分推崇,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颂古百则》,门人记录编汇成《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碧岩录》问世后,禅宗对此书评价甚高,誉为“宗门第一书”。圆悟主持夹山20余年,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与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最终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被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带回日本,《碧岩录》一书在日本一直畅销不衰。石门夹山寺也因此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茶禅祖庭”、“茶道源头”。2003年4月9日,中国茶叶学会、石门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湖南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30多位中外茶文化专家、学者云集石门,他们以大量的史料,广泛深入地论证了“夹山是中日茶禅文化源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并确定石门为“中国茶禅之乡”的文化地位。悠久的“茶禅文化”,为名茶新秀东山秀峰和石门银峰的创制、发展,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986年,在湖南省农业大学茶学系朱先明教授等前辈的指导下,“东山秀峰”名茶试制成功。1989年,又在挖掘历史名茶“牛抵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工艺,研制开发出了“石门银峰”。 东山秀峰制作原料来自海拔1200多米高的东山峰优质茶园,茶树品种多为槠叶齐,白毫早等优良树种。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理条、整形(提毫)、木炭烘焙(提香)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制成的成品茶外形圆直,色泽翠绿,锋苗显露,恰似秀丽山峰而得名。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嫩香高长,滋味鲜爽,回味甘甜,叶底洁净绿嫩。以条直、色绿、香郁、味醇、耐泡“五绝”而著称。当地传有“东山峰茶,东山峰水,绿水清泉神仙醉”之说。1990年,该茶参加全国名茶评比,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荣获当年比赛最高奖项国家银质奖,挤身于全国名茶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教授,对东山秀峰品质倍加赞誉,并赋诗一首以赞扬: 绿野东山识慧女,碧莲出水舞仙纱。 我今偕女天涯走,几曲清歌欢饮茶。 石门银峰茶外形紧圆挺直,银毫满披,色泽翠绿纯润。内质嫩香显现、高长,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绿匀整,该茶问世之初,参加市、省级评比即获得高分,获得了茶界专家、业内人士、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在1991—1993年连续三年参加全省名茶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从此,工艺、技术、产品得到定型,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轨道。石门银峰茶以“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回味犹存”的品质风格受到众人的亲睐。国内多位政届、茶届、文化届知名人仕在品饮石门银峰后,一致高度评价,全国著名书画家史穆在品尝后,极兴挥毫,提下相嵚“石门银峰”四字开头的诗词,成就了石门银峰的一段文字诗词佳话。诗云: 石鼎烹泉活,门庭散绮霞, 银针初茁蕊,峰翠育新芽。 2005年东山秀峰、石门银峰双双荣获湖南省十大名茶称号。目前,石门县茶园面积8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南屋脊——环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周围的十乡二场(全县共二十个乡镇、区),通过石门县委、政府对东山秀峰、石门银峰的不断打造、宣传,茶叶已成为石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东山秀峰和石门银峰已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名茶。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6:59 , Processed in 0.2847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