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安化松针

2009-8-4 10: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安化是大山区,县邑位于湘中,处雪峰山脉北段,西起东径110○43′87,东止东径111○58′51;南起北纬27○58′54;北止北纬28○36′37〞;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土地总面积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占81.9%。境内群峰叠翠,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溪河网布,是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宜茶之地。南北多以高山与邻县分界,资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北属雪峰山系,南属衡山山系,总的地势走向是南北两边高耸,逐步向资江递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干流长2公里以上的溪河296条,主干河资江,境内总流程120.85公里,该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

安化地处中亚热带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682mm,年相对湿度81%。年日照时数1376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97.1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74天,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迟秋来早,春长冬更长。特别是地形复杂,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龙池海拔1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气候呈立体分布。土壤多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植被覆盖率达58.6%,其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宜于茶树生长。

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产品质好量多,早已驰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曾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将黑茶“天尖”、“贡尖”定为官茶,清道光年间定为贡茶,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 道光年间年销量约为3600-4000吨;元末明初,安化开始生产绿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合现在83.56kg),其中独列安化“贡芽茶”22斤(现.13kg),后来称为“四保贡茶”。讲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 澍(1778-1839),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写了多篇茶叶诗词,说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质佳。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诗,共46句,是古今咏安化茶最长诗,诗中讲到茶的缘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运和强调安化茶品质、功力和历史地位。清咸丰时,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夫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化县茶叶试验场组织相关人员挖掘历史名茶遗产,研制新的名茶。1951年仿制日本蒸青玉露名茶成功,至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通过调查访问,经试验、总结、提高,在前安化茶叶试验站站长方永圭和茶技精湛的黄千麒、姜文辉农艺师领导下创制了独具一格的名茶——安化松针。六十年代初邹传慧、李传真参与试验进一步完善了工艺技术。上世纪60年代,安化松针与高桥银峰、君山银针同是湖南省知名的三大名茶。该产品是我国四大特种绿茶中针形绿茶的代表,问世后多次获得省部“名茶”称号,享誉中外。

安化松针的制作极为精巧,其制法有如龙井、碧螺春;又有如雨花茶、玉露茶,具体操作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炒坯、摊凉、整形、干燥、筛拣等八道工序。

安化茶园景(三)

为了保证安化松针的品质,对鲜叶原料要求极高,采摘极为讲究,采用清明前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芽叶,并且要保证没有虫伤叶、紫色叶、雨水叶、露水叶,此外为保证成品茶齐整,也不能有节间过长及特别粗壮的芽叶,制作过程中,各道工序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安化松针外形细直秀丽,外形色泽翠绿如松,紧细园直似针,白毫显露、匀整;内质香气馥郁,滋味甘醇,汤色彻亮,叶底嫩匀,品质独具风格.安化松针经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湖南农学院等单位审评,认为“做工极为精巧,细直秀丽,状似松针,白毫显露,翠绿匀整,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叶底嫩匀,品质具体独特风格,可与各地名茶媲美。”1964年征集出国展览,获中外人士好评。1986年商业部福州花茶、乌龙茶产品和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名茶;同年获湖南省“五名”食品金牌奖;1989年农牧渔业部西安全国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19948月荣获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博览会金奖;20057月荣获第六届“中茶杯”优质奖;200510月评为湖南十大名茶。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7:05 , Processed in 0.2918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