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滩茶,又因产于沅水北岸碣滩山坡而名。碣滩山位于沅水江畔,这里峰峦挺秀,林木苍翠,重云积雾,湍急的沅水在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后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古人说:“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树长势旺盛,芽叶肥壮,叶质嫩软,芽茸甚多,造就了碣滩茶的独特风味。 碣滩茶历史悠久,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七县辖沅陵县。沅陵茶在唐代时已是贡品,传说1300年多年前,唐高宗第八个儿子李旦,被其母武后贬到辰州(今沅陵),流落在胡家坪胡员外家,与员外之女胡凤姣产生了爱情。武后退位后,李旦回朝当了皇帝,即后来的唐睿宗。李旦称帝后不久,便差人接胡凤姣进京。官船由辰州东下,途至碣滩,凤姣品尝到碣滩茶,觉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赏,便带回朝廷,赐文武百官品饮,大家都赞不绝口。此后,碣滩茶被列为贡品,朝廷指令碣滩广辟茶园,官府每年派人督制茶叶,把“上品”纳为贡茶。以后又逐渐传到了日本和印度。 传说不一定是事实,但碣滩茶扩展较大,在北榕、柳林汊、界亭、官庄一带,方园二百里,至今都可以看到古老的茶蔸。沅陵县志《唐·陆贽翰苑集序》云,“邑中产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而后界亭茶盛行,报先摘者则为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产矣。”五代后梁记载,沅陵县列为岁贡茶之一。1972年,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曾向周恩来总理夸赞碣滩茶,并称之为“中日友好之茶”。 碣滩产茶虽有1500多个春秋,但其中因为世事的变故,战乱频繁,新中国前成夕, 碣滩茶园荒芜,茶树零落凋枯,碣滩茶之工艺几乎已经失传。1974年,沅陵政府组织下放青年开山辟岭,开出1000多亩荒芜山地种上了茶树。后又几经风雨。直到1980年沅陵县农业组织科技人员与茶场职工,深入调查研究,多次试制,终于恢复了历史名茶——极品碣滩茶。 碣滩茶为绿茶,采制标准十分严格,除具一般名茶的共同特点外,其采摘标准均为一芽一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清风、初揉、初干、复炒、整形、割脚摊凉、烘焙、摊凉、包装十道工序。鲜叶杀青后,即行扇凉,然后初揉,将茶坯揉成圆球状,入锅在80℃锅温下炒至五成干出锅,为加紧茶条,初干后须经复揉,再入锅在70~75℃锅温下,搓条、翻炒整形,称为“复干”,炒至茶叶七成干,略感刺手时,进行提毫,八成干时出锅,用24孔筛子割去茶末,然后摊凉约半小时,在烘炕上烘焙,烘温为65℃左右,烘至足干下炕,略加摊凉,用两层牛皮纸外加塑料袋包装候用。经过精心制作的碣滩茶形、色、香、味均很独特。其外形条索紧细,挺秀显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持久,有粟香气,滋味鲜醇甘爽,饮后回甘,冲泡后汤色黄绿清透,杯中茶叶时起时落如银鱼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闻其香,远者因“渴”倒倍觉芬芳,一人品茶满屋香气,正是碣滩茶的与众不同之处。当地民俗,不仅以茶当酒款待客人,而且作为除疾去病,益寿延年之健康佳品,家家必备,人人皆饮。 1981年在湖南省名优茶评比选会上,碣滩茶姣姣出众,一展新姿,被评为名茶,1991年连续8届被评为省名茶。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茶。曾有名人赋诗赞颂:“形若碧云茸若霜,巧艺天工芽中藏。清汤绿叶醉人眼,越夜长留唇齿香。”真是对碣滩茶恰如其分的描述。“栽培布局夺天工,碧毯陈铺十五峰,唯有碣滩茶最好,知音海外话田中。”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00 , Processed in 0.1836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