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沩山毛尖

2009-8-4 08: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沩山,系大沩山上的天然盆地,湘江支流沩水的发源地,属雪峰山余脉,雄跨宁乡西北,北邻桃江,西接安化,“周回百四十里”,平均海拔580米,最高雪峰顶,海拔927米,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十几公里,海拔460500注的盆地,自然环境优越,林木繁茂,溪河环绕,瀑布飞泄,云雾常年不散,阡陌纵横,鸡鸣狗吠,流水人家,有如世外桃源一般。相相传盆地水田中,原有一巨石,叫围山,后演变为沩山。沩者,四面皆水也。亦说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此开发而名。四周云气相接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草木深茂,雾障云飞,号称“大沩凌云”,为旧时宁乡十景之一。

沩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盆地西北侧的毗卢峰下,有千年古刹密印寺,乃唐代名相裴休为灵祜禅师所奏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祖庭,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享有崇高的声誉。寺下不远处有灵祜禅师的肉身寺——峒庆寺。另外还有晚唐诗僧齐已藏世修遗址齐已庵,南宋金名相张浚及其长子张栻墓葬,以及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故居与墓葬等等。此地附近还是近现代革命家何叔衡、谢觉哉等人的出生地。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考察沩山,曾与密印寺方丈交谈。沩山一带数十年来屡屡出土大量商周铜重器,其来历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沩山产茶,历史悠久,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相传唐代密印寺内有一个老禅师善于制茶,并能识别何处土壤宜茶,何处产茶最好,并始创沩山茶。上世纪60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体内藏有茶叶30余斤,揭开时清香扑鼻,令人惊奇。这是“茶禅一味”的生动见证,可见茶在佛教中的地位。在精神境界上,参禅讲究清静、静虑、修身,以求得智慧,开悟生命,禅宗认为茶有三德:一可提神,二可助清化,三可寡欲,且茶的清洁之性与禅的追求境界十分相似,于是茶境禅味融为一体。饮茶成为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也成为禅的一部分。从唐代开始,密印寺的和尚就有种茶供佛的传统。沩山茶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沩山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加上土地肥沃,湿润荫浸,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其叶片厚实,叶质鲜嫩,是生产沩山毛尖的优质上乘原材料。所以说沩山毛尖是大自然的恩赐,但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的芽尖形如鹊嘴,叶片闪亮发光,散发着清香。这是因为采摘期在清明前七至十天,茶芽刚刚绽苞,因此形如鸟嘴。经水冲泡后,片片芽叶如受惊的鱼儿在水中上下浮沉,接着便缓缓旋转,好像鸟儿在空中回旋,间或在微张开的小七情细嫩的两片鹊嘴,吐出一串串晶莹剔透水泡。这是因为芽尖细嫩而轻,芽头肥大而稍重,所以,当茶叶吸足水后,出现倒立水中,不浮于上,不落于底的奇妙景象。如果用清甜可口,富含硒、锌的沩山芦花峪山泉水沏泡,味道更妙不可言,有“仙茶”之称。因为沩山毛尖内也含硒、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所以有保健、美容、防癌的功效。大约在南宋庆元元年(1195)以后,沩山茶便正式定为给朝廷的贡茶。不过当时纯正的贡品茶年产仅二三十斤而已。。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记载:“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唯沩山茶称为上品。”1941《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尤佳。”我国西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一向视沩山毛尖茶为最珍贵的礼品茶。

沩山毛尖属黄小茶类,经杀青、闷黄、轻揉、烘焙、熏烟等工艺精制而成。其中熏烟为沩山毛尖的独特之处,也是关键工艺,历史文献记载,沩山“谷雨前茶,谓之雨前茶,有枪无旗,极细嫩,以枫球、黄藤焙之,香满堂屋。”现在制作方法仍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工艺。要求在谷雨前采制,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坚持“六不采”。杀青分为蒸青和炒青两种方法,杀青后要趁热堆干于篾盘中,上覆盖湿棉布闷黄为度。渥堆后的揉捻宜轻压慢速短时,芽叶微卷完整。揉捻叶置专用七星灶上烘焙,茶叶焙干后摊凉再发水后,用枫球黄藤暗火熏烟,具有特殊松烟乡。

茶园属黑色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制作后的茶叶,外形完整形似兰花叶缘微卷,显金毫,色泽黄亮光润;冲泡后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1981年被评为湖南名茶,后又于1986年荣获名优证书、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等奖项。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华国锋同志题词称沩山毛尖,具有独特风格 刘少奇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其夫人王光美品饮后欣然写下“沩山毛尖,色美味浓”的题词。谢觉哉甘泗淇周光召等宁乡籍革命老前辈,对故乡的沩山毛尖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被称作“宁乡四髯”之一的谢觉哉在《宁乡好》的诗中趣味盎然地写道:

宁乡好,吃得十分香:

腊肉咸鱼煎豆腐,细茶甜酒嫩盐姜,擦菜子打清汤。

旅台湘人李紫在其《湖湘十忆》中写道:

湖南忆,一忆是宁乡。

山寺茶甘蝉唱远,田村日暖稻花香,魂梦系沩江。

这一方山水,这一杯香茶,牵动了多少游子的乡情,这集名山、名寺、名人、名茶于一体的沩山令人往而相忆。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19 16:43 , Processed in 0.1923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