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茶叶仍为湖南主要特产,当时除滨湖少数县外,大都产茶,全省75个县,有64县产茶,年产茶仍维持百万担左右,输出之额,为全国之冠。长沙不仅是湖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市场,也是全国几大著名的茶叶、茶具市场之一。据海关统计,1909年至1934年从长沙口岸出口的茶叶共21.6万担,占湖南全省同期的90%。 民国元年(1912)废除各县贡茶。1915年11月,湖南巡按使提出筹设茶叶讲习所,初定长沙小吴门外大操场荒地为所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茶叶中级技术人员,1920年,在安化小淹成立湖南茶叶讲习所,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专科学校;当时全中国开设茶叶专业的学校只有两所,一所是上海复旦大学,一所是安化的湖南修业学校;后从安化转到岳麓山道乡祠,划公山100亩种茶。1928年茶叶讲习所停办,改为湖南茶事试验场,增设长沙高桥分场,面积约80亩。后更名高桥茶场,成为今湖南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前身。1932年由上海购入动力制茶机械5台,是为湖南应用茶叶初制机械之始。 1938年7月,第三农事试验场所并于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名为茶作组,辖安化茶场及高桥分场。是年,因日本侵略军逼近湘北,湖红、宜红茶都集中在长沙外运。10月25日武汉沦陷,汉口商品检验局设立长沙茶叶检查组,并正式设立长沙商品检验处。11月因“文夕大火”人员星散而停顿。 1939年2月,茶作组改组为湖南茶业管理处,直辖于省建设厅。总处设于益阳,设办事处于长沙和安化东坪,办理茶号登记、贷款、运输、检验、销售、制茶监督等事宜。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茶业大省之一,历来产茶量大。早在1932年茶产量就达到82650吨,到1936年还有39940吨。以后由于日冠入侵、通货膨胀等原因,到1949年全省茶园面积也由最盛时的10670公顷减少到3200公顷,产茶仅9750吨,但仍位居全国前列,比当时的浙江省还多2580吨。长沙在全省茶业所占比重亦始终在10%左右。 据1942年《湖南之茶》记载,茶叶产量高、品质好的地方主要有:长沙县的高桥、范林、单家坝、金山园、右湾、蒲塘、乌龟山;浏阳县的永和、普迹、东门(今大围山镇)、白沙、古港、高坪、官渡、大坪、枨冲、枫桥、桃花洞、大小真山;宁乡县的沩山、六度庵、罗仙峰、茅坪等。 浏阳红茶产于东北乡,1931年输出4万余箱(每箱70斤,折合约3万担)。1934年产红、绿茶1.9万担。永丰厚、贞生裕、恒升祥三家茶庄(均为山西帮),共有资金银洋70000元,除运销红绿茶外,出口红茶3224箱。1935年,长沙县境有本帮和外帮在茶叶产地开设茶庄15家,平均资本为12943元,出口红茶77012箱(每箱约60斤)。1939年长沙县仅高桥一地就运销红茶9213箱,占全省红茶91550箱的10%。 随着抗日战争战事的变化,中国沿海港口受到封锁,内陆交通也不断受到阻割,茶叶出口锐减,生产也随之下降。1943-1945年间,沿海沦陷,交通阻梗,茶叶外销几乎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茶叶生产和贸易开始恢复。1948年长沙成立官商合办的湖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至1949年,全省茶园面积为48万亩,茶叶产量19.5万担。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19 16:41 , Processed in 0.3216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