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宣墓位于岳麓山刘昆涛墓下方,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墓碑为四方形六层石塔,造型苍劲古朴。墓体已遭损坏,但石构件尚存,散落在墓四周,其中二构件上有阴刻隶书“浩气”、“程潜题”等字。 2005年程宣墓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宣(1897-1925),字博权,清长沙府醴陵县人。程潜之侄。1918年毕业于长沙明德中学,后去广东。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大本营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第一连连长。同年冬,大元帅大本营成立陆军讲武学校,程宣调任第三学兵队少校队长。1924年10月,开往韶关,奉命参加北伐,任攻鄂军总部卫队营营长。1925年春,随攻鄂军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6月,在花县太和墟良田阵亡。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程宣出生于长沙府醴陵县邑北官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小热爱读书,辛亥革命后来到长沙,考入明德学校,就读于第十一班,于1918年毕业。其时,湖南正处于南北军阀混战时期,程宣的叔父程潜追随孙中山,在广东坚持革命。程宣遂来到广东,进入韶关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即在程潜身边工作。 1923年春,孙中山从上海重返广州,成立大元帅府。程潜担任大元帅大本营军政部部长。为了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程潜于这年9月在广州创办了中央陆军教导团。教导团驻扎在黄埔营房(即后来黄埔军校校址),共有300多名学兵,分为两个学兵连。程宣担任第一连连长。在这所学校里,程宣按照《教导团条例》,带领学员,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刻苦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如班排勤务、部队作战攻防演习等。在这里,程宣不仅进一步在军事上得到锻炼,而且作为一位学兵连长,还带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后来,这些学兵不少都成为革命军东征、北伐的骨干和中坚人物。 1924年4月,程潜为了进一步加强革命军人骨干的培养,深感创办一所军事学校的必要,便经孙中山的批准,在原教导团的基础上,创办了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 陆军讲武学校设在广州城北校场。程潜兼任校长,教育长由醴陵人李明灏担任,廖仲恺任党代表。学生以原教导团的三百多人为基础,又从湖南招来200多人,共分为四队,程宣任第三队队长。 学校管理十分严格,每天三操二讲,晚上自习,每月要全副武装演习行军一次。课堂上学习军事理论,有大教程、小教程等,都是仿照德国、日本的军事学校所开设。程宣性格平和,严于律已。在学校里,他刻苦认真,严格参加各项训练,成绩常列为甲等。 1924年9月,孙中山决定再一次举行北伐,由广州进驻韶关。程潜改任建国攻鄂军总司令,随节出征。讲武学校第三、四队学生奉命提前毕业,编入攻鄂军,便于10月初开往韶关。程宣带领他的第三队学员来到韶关,参加了 然而正当攻鄂军即将大举出师北伐之时,国内形势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先是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北洋政府。接着孙中山应邀北上,但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盘踞广州的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却乘机发动了叛乱,史称“杨刘叛乱”。于是程潜率领攻鄂军与湘军谭延闿、粤军许崇智等,会师广州平叛。程宣随部参加了这一战役。在战役中,他率众英勇奋战,奋不顾身,誓死抵御,苦战连日,阻遏叛军去路,并将其击溃,而自己却在广东花县太和墟不幸中弹阵亡,年仅28岁。1928年,他的遗骨迁回长沙,安葬于岳麓山云麓宫下。 (本文录自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麓山名人谱》,陈先枢、梁小进/编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2:16 , Processed in 0.2852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