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汉士,后字墨深。湖南邵阳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道光五年(1825年)受聘于江宁布政史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又助江苏巡抚陶澍改革漕运、兴办水利。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抗英战争。后受林则徐之托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洋务思想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先驱。1845年始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后历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学佛,病故于杭州。还著有《圣武记》、《古微堂集》、《元史新编》等。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二十四日,魏源出生在魏家塅一个叫沙洲上的农舍里。父亲魏邦鲁,母亲陈氏。魏源出生时,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以后又有两个弟弟,加上一个病瘫的奶奶,八口之家,全靠父亲在江苏宝山等地做巡检所得的收入来维持,故生活十分清苦。魏源之子魏耆所作《 魏源自幼好读书,七八岁入私塾,常夜手一篇,咿唔达旦。父母担心影响其身体,总是到时熄灯令他休息。魏源常半夜起来,用被子挡住灯光继续读书。9岁时应童子试知,县唱名时指着茶杯中的太极图信口出题说:“杯中含太极”,魏源立即对答:“腹内孕乾坤。”原来他怀中揣着两个充饥的麦饼。县令大加称赞,一时传为佳话。 入私塾后不久,魏源随父亲在江苏读书,直至14岁回到邵阳,参加县学入学考试,以前三名的优秀成绩进入县学。这时他开始学习王阳明心学,尤喜欢读史书,家贫无书,便四处借阅,并得到伯父魏辅邦的悉心指导。 嘉庆十五年(1810年),魏源17岁。这年他从县学毕业回家,等待拔贡考试,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他一面招授学童,一面复习。 嘉庆十八年(1813年),是清朝例行的拔贡之年。这年春天,魏源来到长沙岳麓书院,作拔贡前的学习准备。秋天,考试完毕,魏源一举成功。同科89人,魏源与桂东李克钿、桂阳何庆元、郴州陈起诗等人非常友好,成为终生挚友。这年拔贡座师是学政汤金钊,岳麓书院山长是袁名曜。冬天,魏源回到邵阳家中结婚。 次年,为了进一步深造,魏源与新化邓显鹤一道北上京城。到了北京以后,魏源住在李宗瀚家中,边做家庭教师,边钻研学问。李宗瀚曾经提学湖南,对魏源的文才非常器重。在北京的三年中,魏源广交师友,学业猛进。他 嘉庆二十二年(1917年),魏源在邵阳家中,开始《曾子注》一书的写作。十月份曾到长沙。次年春天,应友人姚兴洁的邀请去长沙,参与纂修《屯防志》和《凤凰厅志》,并为原湖南按察使傅鼐作传,由是悉知苗民起义的全部材料。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源入京赴考,中顺天乡试副贡生,未取得会试资格。考后仍留北京学习。这年七月初五日,魏源参加胡承珙等人组织的公祭东汉大儒郑玄的活动。年底,魏源到山西看望山西学政贺长龄,又到四川重庆看望时任川东兵备道的陶澍。沿途游览名山大川,均有诗作。然后自嘉陵江乘船出蜀回湖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魏源自湖南把母亲和妻子一家人送往江苏的父亲任所,从此安家江苏。 道光元年(1821),道光皇帝旻宁即位,例开恩科考试。魏源再到北京,又中顺天乡试副贡生。二年(1822年),29岁的魏源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这年冬天,魏源应邀到直隶提督杨芳家中教其子承注,并兼治举业,准备会试。杨芳是清朝有名武将,时住古北口,魏源得以了解边塞山川形势,并激起他研究西北地理的兴趣。道光三年十二月,杨芳奉调湖南提督,驻兵常德,魏源遂回江苏探亲。次年二月,魏源再到杨芳馆中,并带四弟魏淇(1805—1848)一同前往,兼教弟治举业,直到应召进入贺长龄幕府,才结束了飘荡十一年之久的羁旅生涯。 道光五年(1825年),魏源32岁。这时贺长龄在江苏布政使任上。贺、魏二人同受岳麓书院保持的湖湘学风熏染,讲究经世致用,有共同的理想抱负和政治倾向。此时贺长龄想编辑一部讲究经世致用的大型丛书,邀请魏源入幕主持其事。这正合魏源心愿,于是欣然应聘,前往南京。不久买乌龙潭草堂(在今南京市龙潭湖西岸龙蟠里,门额题“小卷阿”)定居。 《皇朝经世文编》于道光七年(1827年)首次刊行后,在思想界起了开一代新风的作用。“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 ”,“一时纸贵”,“几于家有其书”。在理论家的心性空谈和考据学派都走到穷途未路的时候,该书讲究实用、讲究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张和实际知识,一下子左右了学术界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士林风气。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止,该书被翻印七八次,还曾传入日本。至于以经世文新编、续编为名的同类书,先后出了十多种。《皇朝经世文编》所保存的史料,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道光六年(1826年)春天,魏源到北京参加会试。同考官刘逢禄,极力推荐魏源、龚自珍两人的试卷,然而未被通过,二人双双落第。刘逢禄作《两生行》惜之,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龚魏齐名,自此而始。试毕出都,魏源重返贺长龄幕。 次年三月,贺长龄奉调山东布政使。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陶澍由安徽调任江苏巡抚,非常器重魏源的文章经济之学,凡海运水利诸大政咸与筹议。于是魏源转入陶澍幕中,仍留南京。 在陶澍幕中,魏源的经世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当时著名的海运、河工、盐政、币制四大改革专家。 魏源著述宏富,今存约700万字左右,主要有《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元史新编》、《书古微》、《诗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四书》等,此外还有《明代食兵二政录》、《西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董子春秋发微》、《孙子集注》、《吴子注》、《六韬注》、《易象微》、《墨子章句》、《辽史稿》等已成而佚失的书稿。这些著作从各方面反映了魏源的卓越思想。 他在《海国图志》中满腔热情地盛赞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亿世而无弊。弥利坚二十七部落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总摄之,匪惟不世袭,且不载而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这里精辟地概括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最值得肯定的东西,其中公举国家总统,不设君主,废除世袭制,四年一任,少数服从多数等政治原则,都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直接对立的。魏源称这些原则为大公大周之制,可垂亿世而无弊,反映了他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向往,这是中国近代思想界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最初认识。 (本文录自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麓山名人谱》,陈先枢、梁小进/编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1:37 , Processed in 0.2242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