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录于《1938:“11·13”长沙大火》,梁小进|陈先枢/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取代何键主湘,为湖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有力配合下,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培训抗日干部,使全省抗日救亡运动向纵深发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钱献物、救护伤兵难民、参军参战、锄奸讨逆、抵制仇货、努力生产、支援前线的运动。 1937年1 张治中就职前3天,日机首次空袭长沙,造成惨重损失。当时,市井谣传说:“这是敌人来向张治中献礼的。”他则由此感到“时艰任重”,认为敌人的炸弹,是指示湖南进入战时状态的信号,因此提出“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湖南”的两条原则:一个是“军事第一”,一个是“风气为先”。 当时,长沙所有的商号、旅馆几乎全被伤兵占住了,成了‘饬兵世界”。张治中指示由省政府垫付100余万元伤兵费,购办卧床、棉被、棉衣裤各3万套,供收容3万人之用,由省会和各地搭篷,并尽量利用已有的医院和休养院,对伤兵的衣、食、住、医药、娱乐都加以适当解决。在中央款项来到之前,先垫发薪饷。1个月时间,伤兵安置就绪,后方得到安定。 张治中认为在安定后方的同时,必须从速唤起民众,组训民众,武装民众,研究制定了实施民众动员、政治动员、改造社会的方略。一是实行民众动员,广泛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抗日自卫团,实行民众广泛的集体组织,发动民力,提高民智,实施管、教、养、卫。二是实行政治动员,在制度上,决定废区,改设督导员,扩并乡镇区域;在人事上,动员5万名知识分子,加以训练,分别派充县长、县佐治人员、督导员、技术辅导员、乡镇保长、政治训练员、妇女训练员,推进现代政治,完成基层建设。三是实行文化动员,发动现有知识分子,奔赴农村,组训民众。 1937年冬,日寇攻陷南京,武汉风声鹤唳,而湖南抗战的准备还很不足。在中共湖南省地下党组织的推动与影响下,一批参与抗日救国的青年主动上门和省主席讨论抗战建国问题,要求政府给予参加抗战的机会。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张治中,张治中于省府会议上作出决定,发动全省知识青年参加抗战。 在开展民众训练的同时,张治中特别组设了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对5万名知识分子进行“政治与学术打成一片的,以‘事’为对象,以‘行’为方法的训练”,分批训练出县长75人、督导员500人,政治训练员1000人,技术指导员450人,乡镇长2000人、保长40000人,妇女训练员500人以及县佐治人员等。当时报纸指出:这是在“沉静的湖南传出了春雷惊蛰的消息”。 张治中在开展民训工作的同时,组建了湖南民众抗日自卫总团,各县也成立了分团,由省主席和县(市)长分任总团长和分团长。张治中在有2万多人参加的湖南民众自卫总团成立大会上满怀信心地说:“我要拿没有一个湖南人不知道的几句流行的话来作结束了。这几句话就是:‘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当为普鲁士!若要中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以此激励湖南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和信心。在各地民训基础上,全省建成了30万自卫军常备队,70万后备队,共计100万以上的抗日自卫队员。 张治中到任的第3天就开始草拟《保卫湖南的国防计划》,并于12月中旬送国民政府审批后正式执行,主要内容有: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构筑国防工事。针对日军可能从湘北、湘东两面进攻湖南的设想,到1938年9月止,秘密修筑了从湖北咸宁起始的国防工事1000多公里,为此动员几百万民工,耗资300余万元。工事的坚固曾受到来湘视察的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赞许。 二是开办中央军校长沙分校。一方面培养部队基层军官,另一方面轮训全省的保安团干部和警察干部,均以政治教育为中心,而政治教育又以雪耻教育为主干,并进行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成抗日卫国的任务。 三是于南岳设置补充兵训练处,培养兵源。此举一则可以给国防军以源源不断的兵员供应,二则可扩充保安队,训练民众自卫团,配置全省主要据点,一旦战争临境,进可配合正规军作战,退可从事游击战。 四是建议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在湘鄂边境配置第2线兵力,准备应付武汉万一弃守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局面。 张治中对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很尊重,聘请徐担任湖南民众抗敌统一委员会常委,与张治中、覃振等19人负责动员和组织民众抗日。这就使徐特立可以自由出席银宫电影院星期名人演讲,青年会、文抗会、职抗会等召集的座谈会,到文抗会所办的政治性的训练班讲课,以及到各学校团体演讲。 此时的长沙言论自由和民众组织相当开放,给共产党发展组织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张治中对中共湖南省工委和各地党组织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共产党在外地办的《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报刊和《毛泽东传》、《朱德传》以及解放社、生活书店、读书生活社的进步书籍均可在湖南发行。当时茅盾在长沙街头看到这些书,就感到湖南“有了触目的变化”。 张治中对抗日民众组织和团体也相当开放。在他主政期内,中共领导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由6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其下属的抗日团体就达35个,并先后成立了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长沙职业青年战时工作团等1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共产党所领导的各种青年组织达40多个。 湖南各界从1938年2月起,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募捐献金活动,筹集抗战物资和资金。广大人民万众一心,节衣缩食,慷慨解囊,为支援前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年秋天,全国征募寒衣委员会号召全国人民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长沙基督教青年会捐献17000多件,长沙妇女赶制寒衣20000件,募得银元326元,超额完成任务。长沙艺芳女校校长、曾国藩后裔曾宝荪倾尽平时积蓄,购买棉被100床献给前线部队。 “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湖南作为战略大后方,承担了极为繁重的安置伤兵和难民的任务,仅长沙市接收的伤兵就达一万多人,难民七八千人,全省难民数以百万计。张治中与徐特立多次到医院看望伤兵,给予安抚。许多女青年为伤兵写信、洗衣、读报,教伤兵识字,教唱救亡歌曲,组织春游。长沙抗日团体与十几家伤兵医院建立了16个俱乐部,开展军民联谊活动,成为军民联合抗日的桥梁。长沙人力车工人免费运送伤员,理发工会组织慰劳工作队,专为伤兵医院的伤兵理发。 长沙市各校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奔赴延安和参加新四军、八路军。周南女校杨展、罗曼仙等10多名女青年到延安后分配到各前线部队,杨展就是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的。1 938年春,长沙的织造、缝纫业工会和铜官的陶业工会都发动工人参军参战。全省8年抗战征募兵员 达210多万人,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 1938年武汉会战后期,形势日趋险恶,长沙日益临近战区。广大工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抢修铁路、机场,抢运物资,加紧生产军用品,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长沙柴业工会租赁民船组成专运柴薪的船队,插上旗帜,收运柴薪,供给部队。1938年10月,日寇南犯广州、武汉,战局更为紧张,粤汉铁路工人除了按时完成繁重的军运任务外,还组织力量将南北两端的机车、客货车辆和重要器材,及时抢运于衡阳,以免资敌。 (以上内容摘录于《1938:“11·13”长沙大火》,梁小进|陈先枢/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1:14 , Processed in 0.0883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