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九芝堂的新时代风采 卜新南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清康熙初年苏州人劳在长沙坡子街创办的无名药铺,乾隆年间劳氏后人正式将药铺定名为“劳九芝堂药铺”。劳九芝堂药铺遵循“药者当付全力,医者当问良心”的宗旨,注重药品的疗效和品牌,规模不断扩大。从产品质量到店务经营以及资金来源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然而,囿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束缚,劳九芝堂药铺一直是一个既不吸收外股、也不开设分店的家族式企业,企业发展长期举步不前。1956年,劳九芝堂药铺实行公私合营,与多家药店合并,正式成立了“劳九芝堂加工厂”,并设计启用了“芝”字商标。从此,荫托于封建生产关系之下的劳九芝堂药铺跨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九芝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内部管理,经济效益突飞猛进,企业实力不断增强。1991年,九芝堂跨入全省经济效益百强企业行列,排名第28位,在长沙市排名第4位,在全省医药行业雄踞榜首。2008年,九芝堂已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15.5亿元、净资产12.3亿元,下辖7家直接控股子公司、3家间接控股子公司,年销售过12亿元,利税过3亿元的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大型医药企业。 品质——始终如一的承诺 一件清末民初的劳九芝堂铁质药盒上刻着这样两行字:“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可见劳九芝堂药铺对产品品质十分重视。跨入新时代,九芝堂的快速发展更是得益于对药品质量的长抓不懈。为切实保证质量,九芝堂从1983年就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TQC领导小组,形成了质量检验线、质量监督线和质量管理线三级质量网络,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图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逐步建立起一套质量保证体系。九芝堂还制定了严格的工艺纪律和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内控质量标准,对原药材、半成品、成品实行三级质量检验把关,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1999年,九芝堂率先在湖南省中成药生产企业中第一家通过了GMP认证。目前公司的12个剂型、14条生产线全部通过了GMP认证,并按照GMP的规范要求严格管理。医药商业的批发、零售通过了国家GSP认证,药品印刷包装新建I类药包材复合膜生产线也通过了国家专业认证。九芝堂还建立和完善了三级质量网络保证体系、健全了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及质量责任考核机制,配备了先进而齐全的检测仪器、设施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九芝堂拥有价值200多万元的各种检测仪器、设施,从事专职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90多人,占生产人员的10%,为公司的现代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公司产品质量水平处于全省医药行业领先地位,主导品种驴胶补血颗粒、浓缩六味地黄丸、斯奇康等质量水平在全国医药行业名列前茅。 良好的硬件、软件环境造就了优良的产品品质。优良的产品品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积极肯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九芝堂获得的质量管理奖项不胜枚举。由于质量过硬,企业信誉高,九芝堂的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部分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日本星火公司为之吸引,把原安排在中国8省市11家药厂加工生产的10多个产品逐步集中安排到九芝堂进行生产。 品牌——三百年的锤炼 清朝乾隆年间,由于拥有较高的研粉、漂选技术,劳九芝堂药铺增添了一项新的特殊业务——为清廷帝后加工湖南出产的荸荠粉、百合粉、白莲粉等贡品,由此可见,劳九芝堂药铺的招牌在那时便已远近闻名。然而,九芝堂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1967年,九芝堂加工厂改名为长沙中药厂;1971年,长沙中药厂改名为长沙中药一厂;1978年,长沙中药一厂改名为长沙市中药一厂。直到1992年6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沙市中药一厂更名为长沙九芝堂制药厂,九芝堂这一老字号品牌终于得以恢复。同时,九芝堂投资20万元制作反映企业形象的大型九芝堂广告片,投资40万元拍摄了介绍九芝堂发展历史的电视连续剧《一梦三百年》,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台的播放,向全国人民宣传了九芝堂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进入新世纪拍摄的《宋连生坐堂》再一次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九芝堂的文化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吸取现代文明,九芝堂的企业文化建设在这种结合中逐渐成熟。自1985年起,当一批优质新产品产生出明显的规模效益后,九芝堂人马上决定按市场化要求强化广告宣传,连续几年投入几百万的巨额资金来树立新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20世纪90年代,九芝堂扩大广告宣传投入,1993年达到了近1000万元。电视报刊、城市建设、交通工具随处可见九芝堂和它的产品形象。此外,公司聘请专家设计团队,引进了CI系统,从采购、生产、销售到日常办公的各方面,形成了一个有九芝堂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1999年夏,长期服用九芝堂六味地黄丸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在九芝堂视察时,挥毫题词:“中国医药著名品牌,精心锤炼三百年”。 进入21世纪,公司每年为品牌建设投入的费用高达上亿元。2004年2月,“九芝堂”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对九芝堂在品牌建设方面所作出努力的肯定,也把对“九芝堂”品牌的保护,放在了法律框架之内;2006年9月,“九芝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6月14日,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如今,九芝堂品牌已完成从区域强势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的转变,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市值百亿的强势品牌。 战略——描绘美好蓝图 战略的意义在于整合有限的资源以实现最大的效能。“六五”末期,九芝堂还是个小而全的中药厂,剂型有13个,品种多达160个,但产值不足千万元,企业举步维艰。为此,九芝堂于1985年大胆提出重点发展一个系列(肝炎药),突出3个剂型的产品调整方针,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拳头产品“乙肝宁冲剂”被卫生部指定为治疗病毒性乙肝的首选中成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九芝堂坚持以生产经营为基础,逐步发展资本运营。1995年10月,公司成功兼并了长沙市药材公司,实现了工商结合、资产一体化。长沙市药材公司当年即止亏,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5840万元,比1995年增长200多万元。兼并药材公司,为九芝堂资本运营、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1996年8月,九芝堂和长沙神箭制药厂强强联合,成立了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使九芝堂迅速成为湖南省医药界龙头,资本扩张,营销互补,资源共享,效应明显。 1999年5月,以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4000万A股并于同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004年6月,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进入新世纪的2006年,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制订了“稳住一个中间,实施两翼突破,贯彻三个提升”五年战略规划,以“确保利润五年(2007-2011)翻番,蓄势冲击市值百亿”为战略目标,为九芝堂人描绘了新的美好蓝图。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穿越300多年的风雨,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必将孕育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必将成就伟大的事业。
腾飞的火宫殿 李家华
长沙火宫殿原来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距今已有430余年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火宫殿由原来单纯的祭祀之处逐渐演变为融饮食、宗教、消防、民俗等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场所。 历史上的火宫殿曾多次起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火宫殿乘着改革的春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火宫殿修饰了店容店貌,对服务进行了规范,对菜品进行了创新,并改革了经营体制,按照公司法要求正式成立长沙饮食集团长沙火宫殿有限公司。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股东大会选举出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选举出监事会监察公司运作。股东大会下设总经理负责管理事务,总经理下设总经理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物料配送中心、产品开发部、财务部、加盟连锁经营部等部门。1995年,火宫殿在商贾云集的东塘开设火宫殿东塘分店,1998年又在五一路开设五一路分店。加上原来的坡子街总店,火宫殿一共辖有3家直营店;又发展了4家加盟连锁店,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不断攀升。 火宫殿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总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努力突破自我,更上层楼。2001年,借助长沙市打造坡子街民俗美食一条街之机,根据长沙市政府“抓住小吃湘菜,突出湖湘特色,做大火庙文化,凸显名城亮点”的要求,火宫殿以打造“火庙文化”为核心,兼并坡子街总店隔壁临店的湘江文具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第一期改扩建工程于年底完工,重修了火神庙,恢复火宫茶馆及茶馆内的戏台,修饰了古牌坊,新建了西栋美食街、宴会楼及庙坪内的池塘凉亭和正南门的石牌坊。改扩后的火宫殿环境优雅,风格古朴,实现了“整旧如旧,原汁原味”目标,形成了“一宫二庙二阁三通四景”(注:一宫指火宫殿,二庙是火神庙、财神庙,二阁是普慈阁、弥陀阁,三通是南通坡子街、西通三王街、东通司门口,四景是古坊夕照、庙廓生烟、一曲薰风、廊亭幽境)的独特景观,彰显出独特的湖湘文化气息。 2006年,火宫殿总店实施第二期改扩建工程,拆除了原东栋茶楼,重建了古戏台、财神殿、观音殿,新建“火庙文化博物馆”,较完整的恢复了旧时火宫殿格局,为打造“火庙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展台。 经营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员工精神面貌等的一系列巨大变化。火宫殿不断对传统湘菜、小吃进行挖掘整理,推陈出新。中餐部推出的精品湘菜品种80余种,并恢复了传统的“十二名肴”,重新推出毛泽东主席视察火宫殿用餐时的“主席宴”、以及“将帅宴”、“特首宴”、“宗师宴”、“文人宴”、“外宾宴”、“财神宴”、“冠军宴”、“左公宴”、“曾侯宴”等十大经典湘菜名宴;小吃部推出了臭豆腐、龙脂猪血等“八大小吃”以及其他传统小吃、创新小吃,小吃品种达200余种,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主席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厨师节“金厨奖”。2008年,火宫殿湘菜“地羊烧金龟”、“一品炖盆”,风味小吃臭豆腐、糖油粑粑、银丝卷、脑髓卷等均荣获烹饪大赛金奖。近10年来,火宫殿厨师获得全国烹任大赛金银奖牌共计36枚。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八大小吃制作技艺、保持正统湖湘风味小吃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火宫殿还把火庙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企业文化建设之中。2002年春节,火宫殿恢复了中断50余年的火宫殿庙会和火神寿诞祭祀活动,同时还利用劳动节、国庆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火宫殿庙会,把皮影戏、经典老戏、曲艺、露天电影、灯谜楹联、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火宫殿庙会成为省、市大型节假日表演项目之一,定期在《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等媒体上公告,为活跃长沙市民文化生活,增添节日气氛做出了贡献。2007年,火宫殿向国家文化部申报“火神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火宫殿“火神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9年,火宫殿共举行火神寿诞、各种庙会达40余次。 “星城一绝非凡技,座客千秋仰盛名。”历史文化的延伸,产品质量的提高,服务接待的优化,文化营销的拓展,使火宫殿与客人产生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情缘。20世纪90年代前后,叶剑英元帅、王震将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火宫殿品尝小吃、湘菜。原美国总统肯尼迪之弟、国会议员艾德华·肯尼迪、日本银座中国料理亚寿多大酒楼湘菜考察团、法国驻中国大使、法国旅游杂志旅行团等外国友人及团体纷纷来到火宫殿。1988年1月6日,胡耀邦来湖南考察,市政府指派火宫殿酒家厨师,前往省委招待所九所为胡耀邦总书记烹制风味小吃、湘菜。 最近几年,火宫殿又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基总理,李铁映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王乐泉、王兆国,张震上将,香港特首曾荫权,澳门特首何厚铧和各省、市领导、文化艺术界、企业界领导和名人,以及欧元之父蒙代尔、魔术大师哈拉里等多批外国友人。 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劳动与就业”、“历史文化”等节目,及山东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先后对火宫殿进行专题采访并播出,日本鹿儿岛电视台、台湾省东森电视台、三立电视台、青年新闻电视台,香港特区凤凰卫视纷纷来火宫殿拍摄专题节目。《现代消费报》、《东方新报》、《当代商报》、《湖南日报》、《湖南经济报》、《湖南画报》、《工商之友》、《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湘菜》等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宫殿和火宫殿的湘菜、小吃、庙会,为火宫殿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度。 随着火宫殿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省内外不少不法商家以“火宫殿”作为其企业商标或字号生产产品或开设饮食店,严重侵害了火宫殿的企业权利,损害了火宫殿的企业名誉。为了更好的保护企业商标,维护企业形象,2005年,火宫殿在被省工商局评选为“湖南省著名商标”之后,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火宫殿及图”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火宫殿成为湖南省餐饮企业唯一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实现了湖南餐饮业零的突破。 沧海桑田,万象更新。改革开放以来,火宫殿经营业绩一年一个台阶,经营额增长了10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并保留了最珍贵的历史文化和最传统的烹饪制作技艺,发展了百年名店更加贴近顾客的服务理念。火宫殿深得游客、居民好评,到访游客络绎不绝,所获荣誉源源不断。1993年,火宫殿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1年,火宫殿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餐饮名店”;2004年,火宫殿被评为“湖南百景”之一和长沙市17个“山水人文景点”之一;2006年,火宫殿再次通过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认定;2007年,火宫殿坡子街总店被评为“长沙市旅游五星级餐馆”;2008年,火宫殿被评选为“长沙十大地标名片”之一。
中华老字号“玉楼东”的品牌战略 李爱军
长沙“玉楼东”是一家驰名中外的“中华餐饮名店”、“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一直被誉为正宗湘菜的发源地,享有湘菜“黄埔军校”之美誉。近年来,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湘菜大师许菊云领军创新的系列湘菜,更使“玉楼东”名声大振。 长沙“玉楼东”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玉楼东”初名“玉楼春”,取白居易《长恨歌》中“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之意。“春”字有召妓饮酒之嫌,因玉楼春酒家正好位于青石桥的东茅巷口,故以“东”字取代“春”字,正式命名为玉楼东酒家。民国9年(1920年),由当时号称“湖南第一厨”的谭奚庭掌勺主理。谭氏早年为殷实户操办酒宴,后受雇于江苏盐商朱乐堂和湖南省省长谭延当私厨,故其所制菜点果品除了具有浓厚的湘菜特点外,还兼有江浙淮扬风味,取料精当,调味讲究,被时人称作“奚菜”、“奚点”。谭奚庭醉心于烹饪技艺的探求,只求菜肴之完美,常不计成本,因而经年累月难以为继,于是转由姚某经营,但仍由谭奚庭掌厨,生意红噪一时,宾客盈门,玉楼东成为当时达官贵人宴请宾客的首选场所。清末名士、曾国藩的嫡长孙曾广钧登玉楼东用膳,吃到玉楼东的名菜“麻辣仔鸡”和“汤泡肚尖”,赞叹不已,即席赋诗“麻辣仔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1925年10月21日,长沙的《小小报》曾有专电记载:“玉楼东电。昨午有某某等在此讨论调和菊选争持办法。已有头绪”。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将玉楼东烧成一片废墟。1942年,由佘文炳等集资重建于东茅巷,复业数年。1949年7月4日,长沙的《长沙商情道报》“本市工商界巨子昨欢宴刘航琛(系民国经济部长)”的新闻报道中有“东茅巷玉楼东酒家宴刘氏”的记载。 解放后“玉楼东”被迁至今五一广场续业,先后更名为“奇珍阁”、“广场饭店”、“实验餐厅”。1985年长沙市饮食公司为振兴湘菜,恢复名老特店和传统产品,将酒家恢复“玉楼东”原名。投资装修后,店堂大方美观,设备更新,供应“麻辣仔鸡”、“汤泡肚尖”等传统名菜佳肴数百种,保持了玉楼东的传统风味。同时,开辟小吃经营,供应多种小吃,使百年老店重焕青春。从此,“玉楼东”翻开一页新的历史篇章,雄风重振。 从1993年起,“玉楼东”开始走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连锁经营的道路,至今已形成了“四直营店四加盟连锁店”的经营格局,即玉楼东远大路店、新玉楼东、玉楼东五一路店、玉楼东星沙店4家直营店;玉楼东兰州店、玉楼东北京店、玉楼东红星店、玉楼东株洲店4家加盟连锁店。玉楼东在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在社会各届朋友的厚爱下,2002年进行改制,成立长沙玉楼东有限公司,企业规模不断拓展,企业知名度越来越大,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优化,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公司现有员工1412人,其中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人力资源师、高中级烹饪师、特级厨师、点心师、高中级宴会服务师等各类专业人员共270人,占19%;具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等专业学历的共298人,占总人数21%。 “玉楼东”以正宗湘菜驰名省内外,历久弥馨。玉楼东作为湖湘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立和发展,对弘扬湖湘饮食文化,创新和发展湘菜做出过贡献,一直受到饮食界同行的敬重和广大顾客的青睐。作为湘菜的突出代表,玉楼东菜品更新换代快,获奖菜品层出不穷。由许菊云为首的玉楼东厨师组成的代表团多次参加各级烹饪大赛,共获得团体金牌6枚,个人金牌32枚,这既提升了“玉楼东”菜品的档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湘菜在全国的知名度。1996年10月和1997年9月,公司向国家商标局对“玉楼东”商标进行了注册。2005年11月“玉楼东”被湖南省工商局授予“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历年来,“玉楼东”其闻其事频频在全国众多的电视台、报刊、杂志播出或登载。在湖南,“玉楼东”早已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省客人慕名到玉楼东品尝湘菜。“玉楼东”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让历代名人赞赏不已。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原军委副主席张震,著名戏剧家田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添、郑再石、陈述、王馥荔、唐国强,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悉尼奥运会冠军刘璇,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中国烹饪协会领导张世尧、林则普、杨柳,澳洲畜牧协会会长卡夫,贝劳共和国副总统雷蒙杰逊等,都亲临玉楼东品尝湘菜或品尝过由玉楼东派出厨师精心烹制的风味小吃。 在广大市民心目中,“玉楼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正宗湘菜的代名词。“到湖南、到长沙不上玉楼东酒家,就吃不到正宗湘菜”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如今,玉楼东人在“互敬、务实、敬业、进取”的企业精神指导下,始终把“让每一位顾客都满意”奉为经营宗旨,正以崭新的姿态恭迎各界朋友,“玉楼东”这块金字招牌更加光芒四射,湘菜“黄埔军校”的称谓更加名副其实,“玉楼东”已在广大食客心目中扎根,“玉楼东”已成为人们品尝正宗湘菜,领略湖湘饮食文化的首选之地。 未来3年时间里,“玉楼东”要实现大飞跃,大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2—15家加盟店,到2012年力争销售突破2个亿,将“玉楼东”打造成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餐饮品牌企业。 一是加强资本运作,夯实“玉楼东”百年基业。 为了使企业持续发展,企业需不断优化资产结构。“玉楼东”将以盘活资产为纽带,提升企业整体价值。他们准备多方筹集资金购买包括新“玉楼东”现占地土地的产权,让“湘菜玉楼东”拥有一处有自主产权的大本营,将“新玉楼东”由临时建筑转为永久建筑,使企业资产呈放大性扩张。同时,在“新玉楼东”旁边成立一个大型的湘菜特色原材料配送中心,为玉楼东“立根湖南、走向全国”,实现产业化经营,打造一个全新、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二是乘湘菜产业化的东风,加快连锁经营的步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玉楼东”形成四直营店四加盟店的经营格局。在总结现有加盟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加盟连锁经营模式,坚持积极稳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摸索出一条适应“玉楼东”现状的路子,降低经营风险,减轻自身资金压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多种形式开办分店,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每年在地州以上的大中城市开办3-4个加盟连锁店,将玉楼东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餐饮航母企业。 三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向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迈进。 在现场管理、队伍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注入最新的经营理念,提高资本营运质量,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如在现场管理上导入“三效管理”;在队伍建设上建立自己的湘菜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有事业心、厨德高尚、技术功底扎实的湘菜厨师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储备人才。通过努力,将“玉楼东”建设成为融资竞争能力强,管理水平一流的高效率现代餐饮企业。
“又一村”的发展思路 ——品牌文化兴店 王红卫
著名文化和历史蕴涵成就知名企业 相传清乾隆八年(1743年),湖南巡抚蒋溥在吟诵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顿觉进入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意境,于是决定将扩建的巡抚衙门所在地取名为“又一村”,这就是现在紧邻长沙市青少年宫又一村街街址一带名叫又一村的由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著名诗句具有如画般的诗意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许正是靠的这名人、名句效应,从又一村之地被命名起,这片官荫之地经久地兴旺起来。明明面粉馆、中岳楼茶馆等餐饮名店字号荟萃于此,生意十分的红火,共享湘城茗肴美誉,尽显古城繁荣奢华。 1956年,众店合并成立“长沙又一村饮食店”。1978年扩建后的“长沙又一村饮食店”更名为“长沙又一村饭店”,于同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以经营传统湘菜、湘点和湖南小吃为主。1994年“长沙又一村饭店”又更名为“长沙又一村大酒店”。2003年企业改制,成立了“长沙饮食集团长沙又一村有限公司”,成为长沙饮食集团持股30%的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
精湛技艺和独特产品赢得市场和声誉 1978年扩建开业后的又一村饭店,当时是长沙屈指可数的以经营传统湘菜、湘点为主要经营范围的国有大型餐饮骨干企业。云集了以蔡海云、王千乔为代表的一大批湘菜、湘点制作名师和服务名师,技术力量十分雄厚。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湘菜大师蔡海云,他是湖南省首批任命的特一级厨师,也是当时全国烹饪大赛湖南省的唯一评委。其毕生苦心钻研烹饪技艺,其在“又一村”主理烹制的“祖庵鱼翅”、“奶汤鱼唇”、“花菇无黄蛋”、“麻辣子鸡”、“子龙脱袍”、“烤乳猪”、“玉带鱼卷”等菜品成为“又一村”的特色招牌。其培养的徒子徒孙至今在企业和饮食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前辈们多年的苦心经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产品,为“又一村”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日本中菜名厨吴祥勇先生对“又一村”菜品,曾给予特别评价:“潇湘风味,古韵犹存”;日本著名的银座酒家和第三饭店,20世纪80年代初专门派员前来“又一村”,考察学习中菜制作。 由于经营中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接待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又一村”成为湖南省首批定点涉外酒家,外宾、归侨纷至踏来,“又一村”声誉又因此而名扬海内外:美国旧金山开设的一家中餐馆特取名“湖南又一村”;长沙与日本鹿儿岛市、刚果(津)首都结成友好城市,庆祝宴会由“又一村”承接。 80年代中期,“又一村”从香港引进中式快餐生产线,使企业如虎添翼。由于坚持了“小、便、低、薄、优”经营宗旨和“方便、营养、快捷、卫生”的经营理念,通过近10年的努力拼搏,当时年销售近5000万元高峰。在长沙城同时拥有4家大型经营网点,跻身全国中式快餐四强。“又一村”一度成为长沙中式快餐的代名词,在全国同行业影响巨大。原内贸部餐饮服务司林司长曾亲自到“又一村”作调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又一村”有着重视业务技术的优良传统,深谙业务技术是促进企业业务发展原动力这一基本道理,十分重视企业技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始终保有一批年轻有为的业务技术骨干,在历年参加的省市和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总能摘金夺银。近几年获得荣誉就有:全国中式快餐大赛金奖;2005年长沙市“星城杯”烹饪技能大赛白案第一名,油案一金一银一铜;2008年长沙市“星城杯”烹饪技能大赛油案一金一铜,白案一金;2008年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大赛油案一金一银,白案一银。骄人的成绩,令同行十分羡慕,为企业扩大了影响,同时也为湖南和长沙争得了荣誉。目前,湖南省唯一的湘点大师张力行和全国著名的湘菜大师王墨泉担任“又一村”技术总监,“又一村”现在经营的湘府曲园酒家菜品有着较好的口碑,正是得益于他们的亲自指导和对企业技术队伍的精心培养。又一村“湘菜技术摇篮”的招牌至今仍然保有,“湖南中式快餐龙头老大”的影响依然广泛,“又一村”毕竟还是长沙一块响当当的餐饮老字号金字招牌。 市场的冲击考验着企业的生存 进入20年代90年代末期后,随着政府对长沙老城区的改扩建,在还没有收回投入的情况下,由于要服从政府的大决策,由于周边经营环境和条件变得极其恶劣,为了避免企业发生更大损失,只能采取收缩策略。“又一村”除总部外在长沙的4家分店,先后不得不被撤除或关闭,这给企业留下了沉重的银行负债和人员负担。2003年企业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实行改制,职工身份置换金的发放,又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总部基础设施老化,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要求,再加上黄兴南路和中山路长时间改造,给周边经营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使企业员工工资得以按时发放,使企业暂时得以摆脱资金危机,企业不得不于2005年将总部经营场所,对外实行租赁经营。 穷则思变,“又一村”在努力探寻投入少、见效快的路子。后勤服务社会化成为企业的求生之路,“又一村”成立了学校食堂经营管理公司,与长沙市的8所中学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使企业70多名下岗员工得以重新安置就业,缓解了企业员工的就业压力。去年学校经营管理公司销售达15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开拓企业生存之路,2006年企业千方百计从银行贷款800多万元,与湖南友阿集团公司合股成立了湘府曲园酒家。由于前几年市场不成熟,湘府曲园酒家效益不佳,近年来生意上升较快,市场潜力较大。 目前,“又一村”企业在册职工还有170多人,在家靠企业发工资生活的职工仍有60多人。企业银行负债1200多万元。欠社保资金200多万元。在企业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企业根本无力偿还负债,只能发放员工基本工资。 市场带来的各种冲击,正考验着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生死存亡。 品牌文化兴店应是“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 企业要在市场环境中立足于长远发展,必须首先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一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包容于“又一村”这3个字中。“又一村”3个字,会让人联想起“陆游”、“蒋溥”、“蔡海云”等名人;会让人联想起“祖庵鱼翅”、“花菇无黄蛋”、“子龙脱袍”,中式快餐等美味佳肴,还有那味道鲜美的蒸饺,琳琅满目、场面火爆的自助餐抢餐大战;会让人联想起“又一村快餐,又一份享受”,“借问酒家何处好,路人皆指又一村”经典广告语等等。有关“又一村”的这些基本元素,又可引述出许多有关“又一村”的美好历史和动人故事来。它将全部组成“又一村”的历史和现在,是构成该企业文化和独特个性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企业的特色。这是许多老百姓至今仍对“又一村”那段辉煌历史记忆犹新、万分留恋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值得倍加珍惜和充分运用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为企业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也鲜明地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人才技术优势、湘菜和中式快餐经营经验优势、产品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一村”要始终走湘菜和中式快餐经营发展之路,持之以恒实施品牌文化(名人、名店、名品)兴店战略。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快在长沙城内开设示范店,使“又一村”在长沙餐饮市场重新抢占一席之地。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中式快餐已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用餐形式的取向,商机无限。“又一村”中式快餐经营真正竞争对手尚未出现,企业发展前景应该说是光明的。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4:17 , Processed in 0.1059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