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中学 《岳麓期刊》是1948年私立岳麓中学为校庆十周年编印的一本刊物,图文并茂,全面反映了建校十年来的曲折和成绩。 岳麓中学是1938年罗敦厚创办的。罗敦厚是留美生,学农,曾在一些大学里当过教授。自创岳麓中学时,就把这个学校当作他的终身事业。学校初开办时是借用高等农校的校址,1938年长沙大火后迁东乡曹家坪,继迁祁阳文明铺。1944年返回长沙不久,长沙即沦陷,又迁安化。1945年抗战胜利后两星期即返长沙,为长沙各中学最先复员的学校,初借用清华大学的房子甲栋。随即岳麓山下左家垅建筑校舍,经费不够,他便把自己水陆洲的房子卖掉来弥补。1947年搬入新校舍开课。 岳麓中学的诞生 刚落成的岳麓中学志城堂 《岳麓期刊》(局部) 《岳麓期刊》(局部) 《岳麓期刊》(局部) 《岳麓期刊》(局部) 《岳麓期刊》(局部) 《岳麓期刊》(局部) 商业学校 这是一组民国商业学校的档案,包括1942年《湖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教职员录》、1946年《长沙市立商业学校招生简章》和1946年《长沙市立第一商业补习学校教员一览表》。民国时期,长沙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据市档案馆藏1934年《长沙市指南》不完全统计即达19家。 在长沙各行各业中,尤以商业最盛。1913年日本农商省委托员太田世外雄在其调查报告中称:“长沙为湖南省商业中心,复为消费焦点,凡外国输入品,多先卸于于此。然后销散于他市镇。”到1935年,长沙商业、饮食服务业已发展到312个自然行业,商业各业都呈稳步上升之势。据档案资料,1949年长沙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为79:21,长沙基本上是一个商业消费城市。因此,政府和商界都很重视商业职业教育,长沙市政府对设置长沙市立商业学校的批复中明确声称办学的目的是“提高商人知识,培植商业人材”。即使在抗日战争中的1942年,长沙刚经历“三次会战”, 湖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仍在坚持教学。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长沙就有长沙市立商业学校和长沙市立第一补习学校相继成立,这其中既有青少年学生职业教育,也有成人教育。长沙市市长汪浩为商业补习学校题词:“顶天立地”,宣示商业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顶天立地的有用之材。 长沙市政府对设置长沙市立商业学校的批复 长沙市立商业学校招生简章 湖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教职员录(局部) 湖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教职员及同学录(局部) 长沙市市长汪浩为商业补习学校的题词 长沙市立第一商业补习学校教员一览表(局部) 长沙市立第一商业补习学校第一期同学录(局部) 青年会平民学校和英语学校 本展板包括基督教青年会平民学校的档案照片和英文专修学校的古招生简章。 基督教青年会原是青年职工宗教团体,下设 “德、智、体、群”四育运动的社会活动机构。1912年传来长沙,先后以浏正街和西牌楼雅礼学校旧址为会址,1926年迁入大四方塘(今天心区一路吉祥巷)。 1922年,青年会以长沙为“平民教育试验区”,并派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前来协助。青年会借长沙各小学教室,招收学生10000名,分为100个班,免费供给灯油、书籍等用品,兴起了平民教育。课程是识1000个字,叫做“千字课本”。下面这张藏档案照片,就是长沙基督教青年会平民学校于1922年12月举行第二次毕业典礼的合影。其地址当是西牌楼雅礼学校旧址的空坪,周围民房密集,粉墙黛瓦。坪地上,平民学校的毕业学生排组成一个图案,外面的大圆圈象征团结,圆圈内的等边三角形加上中间站立的一个人则为青年会的会徽,寓意其所提倡的“德、智、体、群”教育方针,别开生面,颇有新意。 1922年长沙基督教青年会平民学校 长沙青年会智育部主任干事是英国人费雅,他的长沙话说得很好。智育部办有英文夜校和日校、英算补习班,后来又办了一个青年中学。学校除了上课外,还利用青年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青年会的社会活动。英文夜校和青年中学培养了一些青年会的工作骨干,如全国协会的副总干事江文汉、上海青年会的总干事杨怀僧,都是由英文夜校毕业后以青年会工作为终生职业的。张以藩从青年中学毕业后,担任长沙青年会的总干事20余年。 青年会英文学校于1938年长沙大火后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质恢复办学,定名为长沙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英文专修学校。学校以“便利职业青年进修、协助学校学生补习、造就英文人材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班。 长沙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英文专修学校招生简章 长沙青年会的总干事张以藩及夫人朱铁蓉。张以藩(1906—1957),字次鄂,长沙人。1937年任长沙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湖南省难民救济处总干事。1938年11月任长沙火灾临时救济委员会救济组组长,其夫人朱铁蓉也致力于救济工作。1939年张以藩任湖南省第一届临时参议员。1946年任湖南救济分署副署长。后赴美留学,获法律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儿会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兼副秘书长等职。1957年因在整风会上作“要法治,不要人治”的发言,而遭批斗,含冤投江自尽。1978年以后平反。 教员考绩表 民国时期,湖南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较为严格。本板展示的是1937年《湖南省长沙市小学教员考绩表》。表上载明,考绩表由区公所文化股会同督学填呈市政府初核,再转呈省教育厅复核。考核考绩实行百分制,考核等第分甲、乙、丙等,考核项目有七项,分别是:1.勤于职守,全年未缺课,占20分;2.教学合法,成绩优良,占20分;3.管训有方,学生活泼,有次序,有礼貌,占15分;4.行为端正,无不良习惯或嗜好,占15分;5.注意课外指导及家庭访问,占10分;6.按时批阅课卷并精细周到,占10分;7.注意进修,占10分。表上待遇栏,不以货币计,而以俸米计,这是因为当时货币经常贬值,以俸米计算薪资,就能稳定教师的收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4 07:33 , Processed in 0.0870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