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山

2020-9-25 1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1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飘峰山

清嘉庆《长沙县志》载:“飘峰山,在清泰都。”明代袁准诗云:

秋底峰如玉女开,青鬟累累对前来。
岚生古洞千山雨,瀑触深溪万壑雷。
定后远神栖岛月,醉中清梦到天台。
痴情自负多奇癖,聘位于得作酒杯。

1997年出版的《长沙百科全书》介绍:“飘峰山位于长沙县开慧乡(今开慧镇),为长沙、汨罗两县(市)界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如飄霄汉,故名飘峰山。该山广袤8公里,呈南北走向,下段山回岭复,俨如侧卧巨人。主峰海拔447米。天朗气清,登峰顶北望,极目可望洞庭,故峰名‘望湖尖’。山巅光摇银影,雾绕烟迷,真武宫、刘公殿,庙貌巍峨;半山有泉,名洗手沟,北有龙井,深五、六尺,阔不盈丈,泉水仰出,清冷异常。明代诗人袁准有七律……泉清甘冽,可以概见。飘峰塔巍然耸立于南麓,如赳赳武士,侍卫于‘巨人’身旁,又是一番风味。”
飘峰山如门楼拱卫于长沙县西北,其北麓“鸭子湖”为长沙市“北极”,山之西与北分别与汨罗市、平江县为邻,素有“鸡叫三县”之称。
沿崎岖山道攀飘峰山,蜂蝶争相引路,道旁野花烂漫。山间怪石林立,溪流淙淙,丹参、益母、柴胡、百合、矮茶、乌药、土茯苓、金樱子等药材俯拾皆是。至山腰,忽见湖面波光粼粼,小亭旁秀色可餐,优哉游哉不思归。
今有盘山公路可达紫气氤氲、祥云瑞霭之处,具孕育极品名茶的极好地理条件。相传古庙前曾植茶数十亩,得天地之灵气,积日月之精华,茶色如翠玉,温润柔和,条索紧细,茸毫显露,茶汤似青梅美酒,吮一口满齿留香。这就是 “开慧茶”的发祥地。
当晴空万里、夕阳西下时,于主峰望湖尖远眺西北,洞庭百舸竞艳、湘楚万屋争辉,如临仙境。
飘峰寺前的古皂角树,见证了沧桑岁月,仍枝繁叶茂。循寺南侧小路往西下山30米处,有僧人开凿的大小两口龙井:北侧为正方形小井,边长0.85米;南侧为长方形井,南北长2.5米,东西宽1.6米。井由麻石垒砌井围,水深约5米。信众朝拜之时,必到龙井取水。当时龙井水质清亮,甘甜可口,四时不涸,远近闻名。龙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四季不盈不竭,哺育着一代代子民,是湘峰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为不可移动文物。
飘峰山东南有宽2米、深1米的洗手沟,清澈透明泉水长流不息,冬天时香客游人洗手,暖人心脾;酒坛坡有巨石形似酒坛,内泉水溢流,喝一口神清气爽,回味无穷。东北原有古刹刘公殿,庄严肃穆。西北有库容143万立方米的飘峰水库,亦名开慧水库,建于1970年,通过14700米干渠,灌溉6个村,有养鱼面积70亩,鱼跃虾戏;周边茂林修竹,垂钓、休闲者不亦乐乎。东麓飘峰塔,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传为保一方风水。
飘峰山山青水秀,环境优雅,人杰地灵,自古流传“飘峰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落鞍”及“鸡子湖,鸭子湖,有风三日过,无风一七浮”等传奇故事。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同志的诞生地。大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多次来板仓,和杨开慧在飘峰山下象牙山杉树坡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5060名官兵曾驻扎此山16天,指挥部设于山腰。山下缪家洞,传为本地龙脉。飘峰塔,则是这龙脉的守护神。飘峰山,在当地长者心目中,充满了灵气。
先烈热血染红的这方土地,凸显“红、绿”两大特色,现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生态乡镇、湖南省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长沙最美乡村、长沙市两型示范镇,成为以文化教育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为支撑,以有机产业为特色,具湖湘文化底蕴,将现代化农村气息、生态环保融于一体的田园式风情小镇。


影珠山

影珠山位于福临镇西部,为长沙、汨罗界山,北连开慧乡,西望弼时故里,南邻天华胜境,东靠京港澳高速。山体呈南北走向,长7公里,周长30公里,均高465米;主峰“白果树”,海拔509.4米,周有70余峰峦耸卫,怪石嵯峨,历为佛、道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古迹遍布。东麓原有影珠女子学堂,创立于1903年3月,是湘省创建最早的女子学校,是展示长沙教育史、弘扬教育兴国精神的难得场所。
影珠山巍峨雄伟,气象万千,森林覆盖率85.45%,内有银杏、南方红豆杉、金荞麦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中华猕猴桃等省重点保护植物9种。4个水库,众多溪流,繁茂森林,孕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保护动物11种,国家“三有”保护物种77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68种。
影珠山北坡陡峭险峻,控长沙、汨罗交通要冲,形势险要。山腰东侧,有巨石临空,如啸天狮子,故名狮子崖。崖下乱石嶙峋,相传石洞深九层,有石桌、石凳、石床、石炉等,俗名“九间房”,为陶真人修炼处,现需侧身入内。洞室如房,进第三间即寒气逼人,打火机打不起火来。西坡有“仙人洞”。山南有九马嘴,九座山头昂头耸立,如九马奔槽。
晴日登临山巅,长汨两县风光尽收眼底。清人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诗云:

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优良生态、悠久文化、迷人传说、抗战史迹与“罗汉晒肚”、“八仙奕棋”、“天鹅抱蛋”等等名胜有机交融,共组生态、文化、宗教旅游胜地,2015年公布为长沙县首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对于影珠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史志记述颇丰。如明嘉靖《长沙府志》载:“影珠、在县东雾阳乡,山顶有井,其影如珠,故名。”1982年《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更详细介绍:“影珠山,据《湖南通志》载:‘山巅有井,其影如珠。’故名影珠山。清同治十年《长沙县志》载:‘一说影珠当作隐居,陶真人尝隐于此。’《晋书本传·隐逸篇》对陶真人也作了介绍:‘陶真人名淡,字处静,晋太尉桓公侃之孙、夏公子也,尝隐于影珠山中,后结庐临湘山中。’故亦名隐居山。由此可见,影珠山之名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清嘉庆《长沙县志》另载:“元易公仙,父老相传,居雾阳乡影珠山下。壮年时,惟执畚修路,岩上镌‘至治壬戌,易公修路’八字,今尚存。及老,结茅官道旁,织草履易食,有余则以惠人,不求直。日负秆于坐旁焚之,且织且烧,盛暑不废。人问,辄以寒暑疾封。如是数年,昼夜不辍。一日,秆烟不散,结为白云,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曰易公仙。后人立石屋祀之,旱年求雨祈祷辄应。”
1500年前,陶公叔侄在影珠山隐居修道,羽化后肉身不腐,被百姓立庙(陶公庙)供奉。从陶真人“尝隐于影珠山中,后结庐临湘山中”的记载看,影珠山的道文化由来久远。山顶原建有最早的庙宇,人称“老庙”,香火很旺。山上还有天妃宫、龙坡庙、九间房、浪息塔、万寿宫等众多场所。仅清代,山顶附近就有老庙、新庙、腰子坡庙等五六个,彼此喊声可以答应。其中新庙祀陈公真人。陈真人名世贤,清雍正六年生于浏阳沙市,事母甚孝,在外遇美食,除非有老母一份,否则不食;乾隆三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被咸丰帝敕封为陈昭显真人,尊为陈大仙人,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换袍晒衣,长沙周边多有供奉。
影珠山,除“山顶有井,其影如珠”、“陶真人隐居之山”外,还有“龙珠显影”、“楚国王后藏‘珠’灵山”之载,扑朔迷离;今又有“明朝第二帝——建文帝隐居影珠山源冲一带”之说。仅从名称而言,影珠山就如此神秘传奇,有志者可进一步解谜。
影珠山亦为著名佛教圣地,素有“十二个岭,四十八庵”之称,梁武帝时即有“三里一庵、五里一观”盛况,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云集。最早建养静寺,现寺后麻石普同灵芝塔周围有无数比丘、比丘尼古塚,碑文大多漫灭,仅最上面一块碑文可勉强辨识:(左)民国四年乙卯七月;(中)普恪大和尚塔;(右)徒登朋徒孙性成立。相传48庵多为花岗岩建筑,分布于群山幽谷之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养静寺,毁于1958年。1993年在山腰恢复养静禅寺,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大小房屋46间,有僧尼数人。养静寺联云:

香山得道,六根清净尘世远;
南海成佛,三光普照善缘长。

千百年来,影珠山道、佛香火相通,和谐互荣,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极大包容性。
影珠山之巅原有4人合抱的古银杏,树冠之下可设席10余桌,是天然航标;惜树皮被剥易进水,屡遭雷击,雷火往往从树心烧起,救火无效。1981年6月的一次竟烧了三天三夜,现存已炭化、高2米多的树桩,仍坚硬如铁,两人合抱不拢,村民视为神木,建有亭台,予以保护。
丰富的抗战遗址,是影珠山扬名于世的又一特色。在1939—1942年间的3次长沙保卫战中,我国军民与日寇激战数十次。现存抗战遗址群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有战场、战壕工事遗址、指挥所遗址、抗战阵亡将士墓群、简易行军灶、抗战石刻及九女冢等,规模宏大,类型齐全,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39年9月28日,日军13师团在此遭伏击,损失惨重。
1941年9月22-24日我军民在影珠山一带与日寇激战3昼夜。
1942年1月6日,日军第3、第6师团由捞刀河北退,沿途不断遭中国军队截击、侧击,独立第9混成旅团撤至福临铺,被国军合围。日军令独立混成第9旅团南下解围,于8日晚对影珠山发动进攻;中国20军、58军(军部在影珠山东南新庙)经彻夜激战,将该旅团击溃,将其1个混合大队包围于影珠山附近。战至9日10时,敌大队长山崎茂以下除1名军曹逃脱外,被全歼,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起重要作用。当时战壕沿山坡蜿蜒,由花岗岩从地面垒砌,高1米左右,多只有一面,分布面积广。影珠山腰子坡一带是当时战斗较为激烈的地方,战壕也最为密集,间有掩体、岗哨。
战斗结束后,民众将当时阵亡的480名国軍将士抬至今日的影珠山村养静园组山顶安葬。一位师参谋长断了腿,被部下抬到徐姓村民家里,没多久就牺牲了,老人毅然把这个为国捐躯的军人遗体放入自己的棺木里。后在墓地建抗战阵亡将士墓纪念碑,上书“倭寇未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东南麓还有58军军部指挥所。被歼日寇埋于山麓,被唾为“倭寇万人冢”。影珠山抗战将士墓、战壕、纪念塔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光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影珠山美在田园风光,层层梯田从东坡一直绵延到山顶,林荫泉喧,间以石径农舍,竹篱瓜棚,池塘花果,蜂飞蝶舞。夏夜更为幽静宜人。影珠山,雄伟葱翠之山,甘冽俊秀之水,古朴传奇之庙,雄奇壮丽之抗战遗址,真真大美之山。
影珠山更美在奇星竞艳,饮誉九州:杨昌济立山巅银杏下誓曰:“欲栽大木柱长天”;任弼时誓做“骆驼”垂典范;杨开慧、缪伯英碧血写春秋;有双百英雄陈树湘、德业双馨皮宗石、科教兴国陈康白。还有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湖南最早的女校——影珠女子职业学堂,以“公、诚、勤、朴”为校训的湖南最早职校——开物农校。一个个“龙珠显影”的奇迹在影珠山闪烁,无不“其影如珠”。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3:12 , Processed in 0.1313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