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禁海闭关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阻碍中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清代以前一向居于优势地位。明代后期,即使象英国、荷兰这样的海上霸王,也竞争不过中国。英国船长密德顿爵士在他的《航行记》里就记载了这一事实:“(1604年)4月22日人中国来了一艘巨大的帆船。这只船来得这样晚,我们还认为它已经被漂走;因为它们向例是二、三月间到达的,它这一来,铅钱的折换率年内将要很低,这对于我们售出货物是一个很大打击;因为当铅钱低而银钱高的时候,我们便不能象第一次来这儿那样地半价抛出银钱。而且,今年中国人尽一切可能从国内带来了他们所需的银钱;既然这样,我们势必只好采取赊卖的办法,否则必然错过今年销售的季节”。[56]在鹿皮市场的竞争上,荷兰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1640年,暹罗出现了“一个中国商人,皮革买卖从此添上多少麻烦,似乎公司的一切被损害了。这个中国商人对皮革不问质量不问价格,一律收购,仿佛想买光所有的皮革似的。最初,范佛里特(荷兰东印度公司驻暹罗代表)想用高价收买的办法来彼此竞争,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个中国商人更由此不还价地收购”。[57]这种压倒一切的优势地位进入清代就开始消退了,越到后来越走下坡。无论何地,都“远不如前”,“逐渐减少”;个别地区如在罗里曼丹,则只能充当“荷、英殖民者贸易的中介人了”。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致使中国在东南亚的贸易地位一落千丈。 对外贸易地位的下降,必然影响国内商品生产和流通。如福建的工农业产品,自宋元明以来正是通过海运渠道销售出去的。“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兰,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58]清朝实行禁海闭关政策,对社会经济所起的破坏作用是多方面的。乾隆时,漳浦的蔡新曾就此有一番议论。他说:“查闽粤洋船,不下百十艘。每艘大者,造作近万金,小者亦四五千两。一旦禁止,则此百十艘者,置之无用,已弃民间五六十万之业矣。开洋市镇,如厦门、广州等处,所积货物,不下数百万(两)。一旦禁止,则此数百万者,内地不能行销,势必亏折耗蚀,已弃民间数百万之积矣。洋船往来,无业贫民,仰食于此者,不止千百家。一旦禁止,则此千百家者,以商无货,以农无产,势必流离失所,又弃民间千百生灵之食矣。小组其病在目前也!”接着,他又作一番展望,指出“数年之后,其害更甚。”因为,“闽粤两省,所用皆番钱。民自幼至老,有不见纹色等银者。自正供杂税,以及关盐等课,俱用番钱输纳。统计两省洋银,岁入内地,约近千万。今天下各省,不闻有产金银以资民用者。而东南之银,岁输西北者且数百万。其西北之流通东南者,岁不过数十万耳。如此而东南财力,未至大匮者,恃南洋岁入之数也。若一概禁绝,则每岁既少千万之八,而输于西北者如故也。不独闽广之民困也!瓷器取诸江右,丝绸出自苏杭。办洋物者所在多有。目前之病,闽广为甚;而渐移于江左右、浙东西,以上及于国计。商贾之困,民生之蹙,实重可忧也!”[59] (二)摧残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明中叶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丝织业、棉纺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制糖业、冶铁业等手工业领域和海运业中均有萌芽。 以海运业为例,据《台海使搓录》载:“船中自船主以下,有专司各种职务者二十一人,水手人数,依船只大小而定,小者十余人,大者百余人。”[60]而这些人又都是“在同一资本家的命令下”,从事同一种生产活动的。这“在历史上,和在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61]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船主与船工之间已不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自由雇佣的关系。这种“富家倾赀造船,贫者为舵工水手,相依为命,出海贸易”的事,在明代后期的东南沿海地区,已非个别现象,而是十分普遍。《东西洋考》载:“岁只有视渊若陵,久成习惯。富家征货固得 载归来,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这里的所谓“富家”,当然是指长期从事海外贸易的大海商。纯属封建的地主官僚自有其生财之道,用不着冒“视波畴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的风险;也决不会因“一旦戒严不得下水”,就会“断其生活”的。当然,这并不排除这些海商们不少是从地主官僚之中转化而来的事实。但一经转化,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航海事业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它是一种毫无疑义的资产阶级企业”。所谓“贫者”,也非农民,而是破了产的,非出卖劳动力便不能生存的“以商无货,以农无产”的“无业贫民”。[62]由此可见,明代后期海运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造成很多船主破产,大量船工失业,这正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摧残。兰鼎元指出:“闽粤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其六。内地菲贱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无境,如同珍贝。沿海人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 ,皆于洋船行销。岁将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人入我中土。南洋未禁之前,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数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于断港荒汊之间,沿海人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三)促使海运业和造船技术的严重倒退 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创造中国海运业的辉煌,其船舶制造技术,在世界船舶制造史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另帆船具有平底、方头、高尾和四角帆等特点,比荷兰、英国早几个世纪前就懂得在平底船的两侧加高设“船傍板”,以保证船只在迎接风的情况下,仍能借风力扬帆行驶。像中国帆船那种侧舷弯由、横梁宽大,省出甲板多留舱位的设计方法,西欧也落后于中国好几百年,直到1892年才正式出现。至于像1850年葡萄牙人所建造的1500—2000吨的夹板船,中国早在12世纪就出现了。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其横梁已经与现代世界大邮船玛丽皇后号相等,只是长度为其一半而已。[63]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制船技术已非常先进。然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规定出洋船舶只能用双桅,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乾隆十二年(1747)又严禁福建制造 仔头。认为“福建省 仔头,桅高蓬大,利于走风”,“任其置造”会异致“偷漏”诸弊,所以“为重海防”计,就下令“永行禁止”。[64]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 仔头,从此遭到扼杀。 (四)造成社会动乱不安 与清朝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反,实行闭关政策的结果,使社会,特别是沿海地区长期得不到安宁,统治者也忧虑重重。因为中国海岸线太长了,“以海为生”的人也实在太多。仅以福建为例,福建沿海的港澳,“共有三百六十余处,每澳渔舡自数十只至数百只不等,合计舵水不下数万人,其眷属丁口又不下数十万人”。所有这些人,都是“无地可耕,全赖鱼腌贩以为仰众也”。禁海闭关造成如此众多的人断绝生路。这些人有的是劳力和资本,绝不会甘心情愿坐以待毙。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正如马克思说:“象自然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一些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使人不顾犯罪,甚至不惜冒绞首之危险了。”尽管反抗的形式有消极与积极之分,少不了总要增加许多麻烦。象“越禁偷渡”这样既消极又温和的斗争形式,清政府也会有“防不胜防”,“无人稽察”的苦恼;至于“武装走私”,“有鱼则渔,无鱼则为盗”现象也屡见不鲜。沿海地区长期动乱不安,原因正在这里。 综上所述,清代的禁海闭关政策,貌似对外,实为对内。它的出现和存在,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它不可能是进步的,更谈不上具有“反侵略”的性质,闭关政策根本不能救中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5:11 , Processed in 0.0926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