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长沙会战 1.湖南的地理形势 湖南位于内地中部,因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湘水纵横南北境内,简称湘省。湖南乃古之苗国地,禹贡属荆州之域,春秋时代属楚,唐属江南西道和山南东道。其东邻江西,南界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北毗湖北,西北连四川。全省面积约二十万零五千五百余方公里,人口约二千七百余万。 “湖南熟,天下足。”湖南对于中国的重要,有如乌克兰对于苏联一样,它是一个粮食仓库。因当云贵高原的斜坡,故其地西南高,东北低。 洞庭湖畔以及湘、资、沅、澧四水下游都是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洞庭湖还能调节水旱,像埃及的尼罗河一样可贵。境内山脉皆属南岭系,著名的五岭山脉蜿蜒于南部及广东、广西交界之处;雪峰、武陵二脉则斜于西;幕阜、大云绵延于北;衡山起伏于中,形势雄胜,气象万千,是古人夸誉的五岳之一。 纯朴坚毅的天性,忍苦耐劳的革命进取精神,是湖南人所富有的。革命志士黄克强、蔡锷都生在湖南,他们可说是将湖南人的革命精神集中而尖锐地表现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这些晚清出名的大臣,也是湖南人。用进步观点书写历史的人虽不会给他们以好的评价,但他们不辞艰苦的治事精神,却也值得效法和揄扬。 2.湘北战场轮廓 名记者胡定芬君说:湘北景物天然,美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战时,人们口中的湘北,事实上并不包括整个湖南北部。其意义与湘北会战这一名词有密切联系,大抵是指洞庭、湘江以东,幕阜、九岭以西,长沙、浏阳以北的地区而言。这区域里有高地:幕阜、大云、九岭;有大河:新墙、捞刀;有类同湖沼的小河:浏阳、汨罗。幕阜、大云、九岭诸余脉横贯起伏于江河两岸山水错杂间,有不少可供山岳战与湖沼战利用的形势。甲方由湖沼进攻,乙方可于山岳间牵制;甲方由山岳进攻,乙方可分散兵力作战。因此,这纵横三百余地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出色的战场。 幕阜山又名天岳山,主峰在平江,拔海二千七百公尺以上,西瞰洞庭,北望燕云,东探鄱阳,纵横环绕湘鄂赣三省,气象巍峨,自古为兵家所必争。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浮憩其上。东吴名将太史慈讨伐叛将刘表,曾张幕山巅,因此便有幕阜山这名称。汉时,马援远征西域,也曾驻节幕阜山下。据说现在通城的马港居民,就是这位古代英雄的后裔。 幕阜向西延伸的一支,叫做大云山,周围二百余里,盘旋十二峰。有一首诗这样状述其壮: 乱山攒簇如芙蓉,千朵万朵浮虚空。 一峰前趋众峰逐,一峰直上百峰从。 中央危峰独秀出,伸臂欲截天际鸿。 山灵拓人作雾云,咫尺往来迷西东。 抗战中,幕阜山和江西的庐山、湖北河南间的大别山、广东广西间的十万大山、山西的中条山、河南山西间的太行山,同为国军据以抗日的根据地,更增加了不易朽灭的光辉史迹。 汨罗江在湘阴东北,是大诗人屈原自沉之处。屈原是楚国一位有抱负、有眼光的官员,但是君王昏冥,听信奸佞之徒的谗言,而拒绝了屈原的忠告。从个人来说,他算怀才不遇。但屈原伟大的心胸其实并不是为个人的前途而郁锁,他有目如炬,看见了国家推行错误政策的危险,才在悲愤之中跳入了汨水,想用死的事实谏诤君王。屈原的死,是由于他不向黑暗腐败邪恶的势力低头,是由于他有着丰富洋溢的正义感,他深爱真理,爱国家、爱人民。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长串的日子人民都没有忘怀过他,一年一度的端阳节,处处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吃粽子,都表示永远连续地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哀悼。 作者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经汨罗江时,痴视滔滔江水,缅怀屈子,不禁潸然泪下。想今日与屈原同其遭遇的人何可数计,却又向何处投身一跃呢? 新墙河发源于幕阜山上游,系沙港、游港两水合流,经筻口以西灌入洞庭湖;一片黄沙中,一泓清水在狭窄的河床中缓缓地流着。冬天,河水干涸,宽不及二百米,到处有沙洲可以徒步。 新墙镇滨立河南岸,镇上有三闾故宅的屈原庙,庙内有“楚辞千古”的匾额和岳阳名士吴敏树撰的一副众口传诵的对联:“香草环生,此地曾留夫子踪;楚王何在?至今犹道相公家。” 捞刀河相传是三国时壮缪(关云长)进攻长沙堕落青龙偃月刀的所在,后来由周仓在逆水处五六里许将刀捞起。后人便称落刀的地方为落刀嘴,捞刀的地方称捞刀河。引证史书,历历可考,迄今千余年,犹为当地人土所乐道。 黄盖湖在临湘县北,是三国时献苦肉计的黄盖训练水军的地方。其他如传诵千古的关云长、黄忠大战长沙,就是现在的福临铺附近。 湖南的山水明媚,有名胜古迹,吸引游人的行脚。这不独湘北如是,益阳的桃花江,通过了黎锦晖的靡靡之音“桃花江是美人窝”,不是蛮富有浪漫史色彩,而为迷醉于青春梦里的青年们所企慕吗?昔人登益阳楼有词云:“桃花江上,向西风落叶,高楼孤凭。尚有秦时明月在,点点残山相映。桂郡南连零陵,西拒地制湘东,命几多,蜗角纷纷。蛮触争并……”不错,这里有甘兴霸的千秋故垒,有鲁子敬的蜿蜒长堤,若是在西风落叶的时节,去听夜月寒涛,仍可隐隐闻到金戈铁马的雄声,却没有什么胭脂香粉的气息。这里没有美人窝,却是自古文人的荟萃之地,有逊清一代名臣陶澍的印心书屋,有胡林翼读书的箴言书院,文风至今还是很盛。 3.洞庭湖风光 洞庭湖更给湖南这块土地生色不少。洞庭湖的浩瀚广阔,可以从“八百烟波”这句话里感觉到的,但状述得更为生动的,还得算古诗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湖面大小随季节不同,夏秋水涨,可以扩大至长约二百二十余里、广约一百七十余里,面积约一万方华里。汪洋弥漫,蔚为奇观。春冬水退,便又缩小。有数路通长江,巴陵县城正当长江之口。环湖有岳阳、湘阴、华容、安乡、常德、汉寿、沅江等县,湘、资、沅、澧四水皆汇潴湖中。 岳阳城外的岳阳楼是蜚声遐迩的名胜,登楼远眺,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洞庭湖,全部收入眼底。看了那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浩荡荡的气势,你才不怀疑范仲淹写楼记的笔墨的夸大。楼上有一联写道:“吕道人太无聊,八百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十年光景何谓先何谓后,万家忧乐总关怀。”楼始建自宋代,子京建筑,仲淹作记,子美书石,邵子篆额,大家称为四绝。传说吕洞宾也曾来游过,临别时在壁上提了一首诗:“朝游碧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充满神话意味的传说,人妄言之,我妄听之。 洞庭庙距岳阳县属的鹿角镇约五里路,面对着湖,后倚金盘山。湖南的渔家在湖上讨生活,未能利用科学的工具,靠天吃饭,一直保留着迷信的观念,供奉庙神必恭必敬。庙内多是“普庆安澜”、“波涛不惊”一类的匾牌,还有这样的对联:“庙貌至今雄楚望,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神庥何止福湘水,煮海使生财,裕国便生赋”;“斯地居君山上游,看波撼岳阳八百里,威灵座镇;作贡纪海滨斥卤,愿神宣禹绩亿万年,乐利宏开”。四季香火,络绎不绝。 点将台在洞庭庙与鹿角之间的营田,也有人称他做将令台的。是南宋绍兴年间盗匪纷起,各地骚动不安,传说当时的大盗杨么就是在湖北揭竿而起,啸聚于洞庭湖上,横行劫掠的。洞庭湖太阔了,官兵感觉束手无策,后来朝廷才派岳飞来追剿。经过大小数十战后,在磊石山上,杨么被擒。而岳武穆是在营由调兵遣将的,这个民间津津乐道的点将台,现在还找得出壕堑的遗迹呢。距点将台七里,有一个牛皋岭,命名的来由,也是源于同一个故事。《宋史•本纪》记载杨么是被岳飞部将牛皋所擒,当时牛皋就驻在这个小岭上。 其他如两曲亭、鲁肃墓、小乔墓,都是在岳阳城外,是洞庭湖滨的胜迹,但因年代久远,真面目都已湮没了,游人只能寻觅那模糊的轮廓去凭吊而已。 君山在洞庭湖北部,从岳阳楼上看去,好像是一叶浮在水面的孤舟。“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西孤峰水上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旧诗里的这些描写,都可说得是惟妙惟肖。山上住的多是出家的和尚,或者是自命清高的隐士。那些清静的寺庙里,摇曳着稀疏的钟声,再配合着山上的淙淙水流,也真使人容易忘怀尘世。出名的君山毛尖就出产在这里。在外地,这茶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 湖中还有一座赤山,一岛纵列,砥柱中流,全部土壤都是红色的。据说,那被尊为致富奇才的越国大夫陶朱公范蠡,功成勇退,携了从吴宫救出的西施,浮舟游五湖,倦游之后,隐居在赤山,因此它又名蠡山。不知怎么,山上竟又有一座武陵娘子庙,有人说武陵娘子是范蠡的妻,又有人说她是范蠡的女儿。 万顷烟波中,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东西十余里、南北六十余里、山深林密、豹虎群踞的所在?免不掉又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发生的根据地。据说,古时的楚国得罪了秦始皇,始皇运用鞭石的方法来鞭山,一鞭便把赤山鞭了起来。始皇本意是让它塞却长江,使楚国沦为泽国的。可是,楚人没有罪过,神仙们帮他们的忙,从云端里把赤山推落到了洞庭湖。假若你在黄昏溟濛、天风浩荡的时候,船过南咀,遥望赤山,固然有点悠然神往,但想起了神话中秦始皇一鞭的故事,又会哑然失笑的。 4.长沙会战的历史观 湖南这美好的土地,又是著名的古战场,兵家必争必得之地。守住湖南,北上可以挟制武汉,东向江西出皖浙;另一方面可以屏障川、黔、滇,拱卫陪都,掩护广东、广西。同时,它有无穷尽的兵源,有充裕的粮秣,可供战争的消耗。因此,湖南是支持长期抗战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柱,保卫它等于守护生命线。而长沙的得失,对于抗战全局尤有莫大的影响。 湖南在历史上曾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主要地区。楚国领域包括现在的湖南全省、湖北的大半部、江西的西北部,而长沙以北、武汉以南、宜荆以东、九江以西的地区,则是核心地带。这之中,论水有长江、湘江,论湖有云梦、洞庭,论山有幕阜、大云。丘陵起伏,港汊分歧,是一个理想的决战场所。加以当地的民性强悍、勇武果敢,所以终于创造了“三户亡秦”的奇伟业绩。继秦而起的虽是汉朝,但亡秦却应归功于楚。史籍曾经记载,鸿门宴的时候,项羽与刘邦兵力是十与一之比。可惜的是,项羽暴戾残忍,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本来他所率领的是吊民伐罪之师,是与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后来他背叛人民的利益,渐渐失尽了人心,才得不到拥护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示楚人急于复仇,勇于公战;同时也说明革命势力的兴起,有如潮滚浪涌,非任何力量所能阻挠的。 到汉武帝时,湖南置为荆州。武帝与东汉光武帝的赫赫武功中,平闽越、南越,平西南夷、南蛮诸战役,无不是以湖南为根据地的。 三国时,有野心的人物,纷纷拥兵自立,互争雄长,荆州更成了逐鹿场所。转捩全局、形成鼎立之势的赤壁之战,便是在武汉与长沙之间、长江沿岸的一个渡口展开的。苏东坡所指的赤壁,在今湖北黄岗县境内,是苏氏故意附会而为文,又名文赤壁,而非真正的古战场。 当时曹操已经击平群雄,席卷了不少地盘,统率大军威临荆州。原来霸占荆州的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便一溜烟地向江陵投奔而去,在当阳被曹兵追赶着,几乎活活被擒。后来他狼狈不堪地走向夏口(现在的汉口),曹兵乘胜东下,駸駸然大有一举灭刘备而制孙权、进而吞并全中国的气氛。那时孙权已掩有江东,他遣往哀吊刘表的使臣鲁肃,在途中遇到刘备,知道荆州降曹的消息,大为震惊。这一来却促成了孙刘的合作。惊魂甫定的刘备,连忙派诸葛亮与鲁肃去见孙权,会商组织反曹的联合战线。孙权派周瑜、鲁肃等与刘备部队合力迎击曹军,并以精锐部队截击曹军后路,曹军结果大败。那位不可一世的英雄曹操,只能从华容道(今湖南华容县)侥幸得以脱逃。这一战,粉碎了曹操囊括天下(中国)的野心,而奠定了三国长期鼎足而立的局面。 赤壁战后,孙刘两方将荆州瓜分。周瑜死后,刘备又向孙权借得全部荆州。刘备派猛将关云长卫戍荆州,并以之作为发展势力的根据地。关将军积极推行扩张政策,威名远播,蜀刘增添了益州的地盘。吴国孙权眼看蜀国的领土一天天膨大,感受到莫大的威胁,要想收回荆州所属的长沙、零陵等郡,却为关羽的武力所坚拒峻绝。后来的襄樊一战,关羽又挫损了曹操南下问鼎的雄心,蜀刘的根基更日形巩固。 但是,到了关羽被吕蒙的阴谋诡计所毒害而失去荆州之后,蜀刘的国运即趋于衰微了。这些都充分说明三国互相争雄角胜,国家势力消长的关键在哪里;尤其是赤壁之战,更显示出武汉、长沙间的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清时,曾国藩、胡林翼抑压太平军革命,与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激战于幕阜山下的上塔市。曾国藩对清朝抱着一股愚忠,太平军燃起的革命怒火烧遍大江南北了,他便训练湘军成立水师,作为清帝残杀人民的强有力的爪牙。当他命胡林翼出长沙时,石达开在武汉闻警,驰师前来迎战,两军遂在上塔市相遇。这一战的结果,是石达开败了。他退守武昌,曾国藩乘胜率师追击,下武昌,取安庆,终于削平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延续了清季四十余年颟顸的统治。 国民革命北伐时,有力部队先自广东进入湖南,击退了反动军阀的前卫,才得以向各地推进。 历史上湘北是重要战场,抗战中,为敌我双方所必争,这也是很显然的。由于守土将士的英勇,终于在这块大地上,覆灭了敌人数十万大兵。 5.敌犯长沙的战略企图 武汉会战后的一年当中,各处战场,差不多都停留于相持的状态。敌军进展毫无,反而在中条山、大洪山遭受了严重打击,敌国朝野正因此而彷徨苦闷。刚巧廿八年(1939)九月一日欧战爆发了,这对冒险的日本军阀是一种刺激,认为侵略野火既烧遍了东西两半球,日本更可以一壮声气,为所欲为;同时为了应付欧战爆发后的新形势,也只有赶快结束所谓“中国事件”。于是派遣西尾板垣来华主持新攻势。主要的战略企图是迅速攻取长沙,然后南占衡阳,西指常德,扼住广东、广西的咽喉,控制陪都的门户,将我军压迫至黔贵边境,以打击我长期抗战的意志。同时,这攻势如能成功,在政治上可促使汪精卫政权早日抱笏登场;在经济上可夺取滨湖粮食,断绝我军糈接济;在精神上可刺激其国内人民普遍的厌战情绪;在国际上可挽回其日渐低落的地位,进一步在欧战中投机。 基于这些原因,就在波兰烽火高举后数星期的九月上旬,日方集中使用五个半师团的兵力,配以长江舰队三百余艘艇舰和百余架飞机,合计十八万人,分由赣北、鄂南、湘北、洞庭湖滨等六路进攻,企图在二十八年(1939)九月三十日占领我长沙。 6.敌方兵力部署 敌人进犯的兵力是这样部署的: 赣北方面:日军分布在该方面的第一零六师团第111旅团的第113、第147两个联队、及第一零六师团的骑兵联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加上第一零一师团第157联队,于九月十四日首先开始行动,分三纵队出犯,初为佯攻,继为助攻,吸引我主力于赣北,减轻其湘北方面主力所受阻压,以期一鼓而下长沙。因此赣北战局的重要,亦不下于湘北。 鄂南方面:新三十三师团的门胁步兵联队、佐藤步兵联队、饭田步兵联队及新藤炮兵队,自咸宁、蒲圻、崇阳调至通城、大沙坪一带担任助攻,期与赣北方面敌军合力压迫我军退出幕阜山区。 湘北方面:主力在新墙河正面,计有第六师团第11旅团的第13联队、第47联队及第36旅团第23联队、第45联队,配合骑兵第6联队、野炮兵第6联队、工兵第4联队、独立炮兵第3联队、野战重炮第12联队,先以锥形攻击突破正面,继而采取两翼包围战法。 自营田登陆方面:第三师团第29旅团的第18联队、第34联队及炮兵第3联队、工兵第3联队的一部,配合航空队金西、足松、川村三个中队飞机三十余架,二十二日晚在岳阳方面发动,首先利用伪军乘民船侵入营田,敌舰艇为避免我鹿角炮兵轰击,改由洞庭湖迂回荷叶湖至两池湖,再经营田西北的小港而至营田,分袭粤汉路北段。 鹿角方面:第三师团第5旅团的第6联队、第68联队、爱田炮兵队、石桥工兵队及海军陆战队独立大队,配合海军舰艇,于二十三日拂晓强行登陆,一部攻我新墙河阵地侧背的荣家湾,一部迂回至黄沙街,企图遮断我军退路。 磊石山方面:海军陆战队1大队及步炮混合联队二十三日拂晓登陆,企图侧击我军。 7.我方战略战术 我方采用的是诱敌战略,战术是机动战术。所谓诱敌战略,就是到处设伏,诱敌深入。所谓机动战术,就是薛岳司令长官说的“不呆守阵地,不死用方案”,也就是敌人所说的退避战法。据欧洲兵学家的解释,“机动”一词含有“诱敌使陷于失策而乘之”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以迅速机敏的动作,扩大敌的线与面,着着自我主动,以诱敌深入。待到于我有利的地区,或乘敌分离疲惫,即转退为进,转守为攻,或用伏击、侧击去歼灭它;或线线切断,打破敌人的迂回;或面面包围,反打破敌人的包围。方法虽是因时因地不同,目的却只有一个——歼敌! 新墙河正面,我军于会战前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可资凭借;若长久固守,可能形成淞沪会战的格局。薛岳司令长官与陈诚司令长官会商后,决定把南北正面,变成东西正面,来侧击进犯之敌。当敌军进犯新墙河南岸时,我主力已退到汨罗江以南、浏阳河以北;同时以一部置于通城、平江间,形成东西正面;以一部在通城以北待机侧击。敌军渡过汨罗江南岸,进抵福临铺时,我伏兵四起,云涌波谲。与此同时,潜伏幕阜山脉通城、平江间的我军,突然出动攻击,敌人后路切断,补给告绝;重兵器在化路为田的湘北无法运用,不得不弃甲曳兵仓皇而逃。中外兵学家都认为长沙会战的胜利,是得力于机动战术的运用。 8.赣北战事 自九月十四日起,赣北敌人陆空联合开始攻击,由奉新、靖安向西猛犯,企图经修水、铜鼓直下平江、浏阳,与湘北敌合流。经我军在上富、甘坊、找桥及黄沙桥、沙窝里一带地区夹击,苦战二十四昼夜,冲锋肉搏一百余次,毙敌七千余人,遂打破敌人会师的迷梦。 奉新、靖安敌向西进犯,攻占会埠后,以一部于九月十八日进扰高安西北的村前街,从东北三面围攻高安城。十九日,守军撤退至城外时,我军一部已占领锦江南岸的市汊街至石头街之线,一部自东港进至甘坊,而高安敌军反而入包围圈中了。 敌人进入高安后,以千余步兵守备锦江北岸。九月十九日,我军一团向该方面反击;二十一日,我军两团向高安附近攻击;二十二日,高安以南部队再参加反攻,当天该城收复。 二十三日,攻克高安部队继续追奔逐北。另一部在同日克复马形山、左家山、白石岭一带,一部占领南山河、罗鼓岭、百步山、罗坊之线。到十月十二日,再克五河、漳树岭,将高安附近扫荡得干干净净。 会埠方面之敌,一路犯上富、罗坊,企图由铜鼓入浏阳;另一路向九仙汤进击。但在我军前后夹击下,终不获逞。十二日晨会埠即被收复。我军由冶城、罗坊,向溃退奉新之敌攻击,卒将战前态势恢复,敌兵赣北、湘北两路会师的计划全被瓦解。 9.赣北作战的五十八军 赣北战起的时候,五十八军奉命守备高安、奉新间地区。孙军长令新10师占领小仙岭至大路王之线阵地,右与57师联系;新11师占领大路王至马奇岭之线阵地,左与新三军的184师联系,严阵待敌。 九月十五日,高安东北虬岭,敌步骑二百余、炮二门,向新10师右翼小仙岭阵地猛扑,战幕由此揭开。不久,敌突增加到五百余人。我方新10师28团二营郭有禄营副,率兵二连,守备萧仙岭。当增援之敌兵侵入我第一线守兵的有效射程以内,战士们即开始攻击,封锁前面的大道。敌骑兵无法突越,后续步兵改向我右翼迂回。我始终坚强抵抗,使鬼子不能越雷池一步。敌兵伤亡二百余名,我守备部队亦略有伤亡。敌黔驴技穷,复向阵地滥施毒气,但我英勇的战士屹然不动,终完成了迟滞敌人行动的任务。 敌占小仙岭后,又向万岭、万步垴进犯。我新10师28团于次日转进至大刀山、莲花山之线,敌方以步、骑、炮联合行动,跟踪攻击,于是再进至柳柏山、羊头岭之线。这时候,29团仍固守原阵地,与突入敌兵激战。刘师长以右翼57师已向后转进,为稳定战局起见,遂命令29团杨琇团长调兵一营,经黄埔向万步垴袭击敌人右侧背;并令30团魏泽民团长调兵二营,控制狗宠洪、下刘一带,准备歼敌。 刘师长调兵备歼的时候,奉新方面新三军184师正与敌鏖战中,炮声隆隆,震耳欲聋。十六日,刘师长调工兵营及30团的两个营,协力向茅竹岭、城里之线反攻,同时令29团的一营向万步垴袭击,两路采取分进合击的姿态。这时间,奉新方面敌主力一部己由会埠向上当,另一部向任桥河急进,184师处境险恶,183师位置不明。敌主力一步步地逼近我左后方,新十军当面的敌兵,即为敌方左侧主力。 孙军长为应付左侧背危机,令新11师向该方面警戒。鲁师长奉令后,急以大部队向左翼移动,并占领岩石、钟鼓岭、马蹄岭一带阵地,阻击自奉新、任桥河方面进犯之敌。 十七日,五十八军奉命变更任务为:转进于村前以南、锦江以北地区活动。当晚孙军长率军部直属部队及新10师向黄陂道转进后,新11师正在准备行动时,南山河方面突发现敌军数百名。鲁师长即派一部兵力向南山河攻击,另以一部占领凤凰岭支援。一夜激战,才将敌驱退。 十八日,新11师自斜桥向杨公墟前进途中,敌军主力一部已由会埠过河,沿大木岭山脉绕至村前一带,企图切断新11师的归路。先11师转进的184师已被阻滞于斜桥及马奇岭之线。该师万师长当派副官主任魏英邀鲁师长共商对策。结果决定分两路出击:村前之敌,由184师负责攻击;新11师则进攻斜桥及马奇岭。当天中午,鲁师长率部进击,起初一阶段颇有进展,到下午渐呈逆转之势。原来184师未能协同动作,村前敌向斜桥增加,其左右两翼正向新11师采取合围姿态。背面追击的敌军,也正在这时刻赶到,距离不过十五里路。新11师伤亡本来已重,形势又如是危急,军心大感惶惑。 鲁师长在那危疑震撼的处境下,以机动的姿态,令工兵两连向左右之敌逆袭,限十一时到达杨公墟集结。他剀切地嘱咐道:“如任务不能完成,当以军法从事!”鲁师长并躬自率领正面部队总攻,入夜时将敌三线阵地突破,而自由自在地照预定路线推进。 九月二十日,五十八军全军到达泗溪、官桥一带待命。敌军则已分占上富、甘坊、找桥等处;同时湘北、鄂南已发生战斗。这方面的敌人,想一面下万载,一面攻修水,与湘北、鄂南犯敌会师于汨罗、浏阳之间。 甘坊在修水以南,铜鼓以北,它和找桥的得失,与湘北战局息息相关。孙军长乃令新11师向甘坊进击。 当甘坊敌军与183师相持之际,鲁师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将甘坊附近毛里源、羊及洞敌守兵悉数擒斩。二十七日更以泰山压卵之势,会同184师向甘坊猛击。经过一日一夜激战,甘坊沐浴着鲜血,重投入祖国的怀抱。 当新11师向甘坊发起攻击时,孙军长同时令新10师向找桥挺进。但该师部队尚未到达,敌军却已抢先了一步。刘师长急派29团占据水口坳、太子旗以及坳下山之线阵地,30团占领东西岭老栏里之线阵地,阻止甘坊败溃之敌与九仙汤开来增援之敌会犯铜鼓。但在数度增援下,新10师三面被围,不得不沿找桥左翼向塘梓转进。 当时,新11师已进抵找桥以南的寒塘。鲁师长认为,找桥之失,足以牵动全局。当即率部向找桥猛攻,即将该地克复。敌人由找桥出铜鼓入湖南会师的企图终于幻灭了! 后来会战结束,最高当局检讨致胜的原因,论功行赏,升任鲁道源将军为五十八军中将副军长,仍兼新11师师长职。 10.长沙正面之战 九月十四日起,敌兵两师团,配合大批空军,企图自新墙河北岸经新墙、长乐街及粤汉铁道线直逼长沙。另敌长江舰队舰艇三百余艘,配合海军陆战队,亦协同动作,二十三日利用飞机更番轰炸,施放大量毒瓦斯,由洞庭湖滨的鹿角、磊石山、营田各处大规模登陆。鄂南敌人十四日起陆空联合,由崇阳、通城经麦市、桃花港、龙门厂、长寿街、献钟等处,向平江、浏阳进犯。 二十三日湘北敌人登陆时,以空军配合,猛烈进犯。我军分由各线,给予敌人以致命打击。在新墙河北岸及以南地区毙敌三千余,汨罗江线毙敌二千余,金井、福临铺、三姐桥一带击毙三千余,麦市、桃树港、龙门厂及幕阜山区击毙六千余;敌舰艇一百余艘亦被击沉。湘北敌军伤亡共一万八千,合计赣北、鄂南伤亡者共三万余。在我方的猛攻伏击下,敌军不得不知难而退,分向岳阳、临湘、蒲圻、咸宁逃逸。 湘北正面的地势对敌军极形不利,机械化部队无从展布,进犯部队的弹粮运输全赖骡马。惨败的时候,除火焚死尸与伤兵外,仍遗留死尸、伤兵及枪炮弹药甚多,并曾自动毁弃大量枪械、钢盔、辎重。自十月二日至六日五天之中,敌军望风披靡,溃退一百二十公里。 湘北之战,正式开始于九月十八日,至十月十九日敌人退回战前原态势,中间经过恰为一个月。战事的进行约分三个过程:九月十八日至九月二十六日为初步诱敌战;九月二十七日,我薛司令长官认为歼敌的时机已到,遂进至前方指挥反攻,大战即从此开始,激战至十月五日,敌主力已被击溃,大部分退回新墙河北岸;十月五日以后,战事已近尾声,发展到扫荡残寇的第三阶段,十九日湖北完全恢复原态势。 敌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猛扑,我长沙城依然屹立无恙。下面是中央社胡定芬先生在举国狂欢中发出的一道栩栩如生、传微入神的电报: 【中央社五日长沙电】连日湘北我军反攻奏捷,长沙附近人民,闻讯莫不欢忭。 湘江碧水平静,一如前线战局之稳定。岳麓巍然雄视,漫山红叶,似在含笑为我忠勇将士庆祝胜利;而古寺疏钟,更不时撞破此名城之岑寂。 11. 军事学家评论 长沙会战胜利消息传出后,不仅全国欢慰,即世界人士对中国抗战的认识,亦得到了一个新的观点。我国名军事学家陈孝威氏十月十日在香港《珠江日报》评论会战胜利的由来一文,见解精辟,可代表一般专家的意见。他的原文写道: “此次长沙会战,敌军使用兵力十八万之众,战线自洞庭湖东岸,迄赣北锦江流域,长达五百华里,中经幕阜、九岭两大山脉。敌军所用的战术仍为一贯的‘包围歼灭’,自九月十四日起,初在赣北佯攻,继又以全力助攻,企图与湘北之敌会师于长沙外围。至十八日始在粤汉线正面以轻快部队采取攻势。同时,鄂南敌军亦利用轻骑分三路迂回。其在洞庭湖之敌,方倾全力南进。其部署之周密,来势之凶猛,视鲁南、武汉二次战役尤有加焉。 “若以战略而论,敌军此次作战以湘北为主攻,以鄂南、赣北为助攻,此系抄袭拿破仑翁威德比斯克战史之一页,终不意蹈其覆辙。若非我军于幕阜、九岭两大山脉控有强大兵团,则敌军此次作战方案,当无可非议之处。殊不知拿翁已招过失于前,以古例今,大山脉之分进合击诚非易事。敌军胆敢尝试,宜其难免为我各个击破。 “再以战术而论。其主战场方面,我为内线作战,敌为外线作战。惟在幕阜、九岭两大山脉,敌我之态势,正居于相反之地位。此即大军作战战线稍长时往往有:此处为内线、他处为外线之一例。 “外线内线中间,必有想像之界限。至该界限外线之害消灭,内线之利亦消灭。故外线作战者,当前进之时,应极力设法超过此线;在内线作战者,应在该线内极力活动,不使对方进入此界限线内以确保其利,故该线又可谓之为‘利害转换线’。 “湘北战场‘利害转换线’究竟在何处?据军情及大军之统帅原则,‘利害转换线’不能仅为一线,有时有二三线者。其实战时能发现该线实有兴味:汨罗以南岸为转换第一线,营田至平江线为第二线,桥头驿至福临铺为第三线,庶乎近之。此三线中,欲以营田至平江之线为敌我最理想之‘利害转换线’。假使战场实况与余之理想无二致,则进攻桥头驿至福临铺之敌军,已超过‘利害转换线’。在此状况之下,日军外线作战之利已消灭。换言之,即我军内线作战之利亦已消灭。顾我军竟能在此一线转移颓势,一举而歼灭之,不亦奇事哉? “犹忆欧战时兴登堡元帅之内线作战,最初并未收内线作战之利,直至俄军已达内线之利益削灭之线。忽因俄军外线作战之错误,刹即间局势转移而收内线之利。缘当时俄拉列夫军(司令官尼古拉夫大公)已以主力击德军而包围之。尼门军(司令官列宁康布)亦以一部抑留当地之德军。两军团主力间距离,用汽车输送仅一日行程。俄、德两军主力于坦能堡会战已七八日之久,俄军包围形势已成。时尼门军已能遥闻鏖战正酣的隆隆炮声,若尼门军能勇敢直前,则兴登堡第八军歼灭矣!惜尼门军与拉列夫军之两位统帅意见不和之故,竟不援应,以致兴登堡军不但转危为安,且奏大捷。 “依此战例,则知进攻桥头驿至福临铺之敌军,虽已超过‘利害转换线’,仍不免为我军所击破,其错误处,可得而言者如下: 一、敌军方面左侧背之威胁未能解除,竟然长驱直入; 二、后方联络线过长; 三、湖沼河道纵横,重大兵器失其效用; 四、助攻方面不能秘匿其企图; 五、包围圈过大,合一点不能适切; 六、某某二师团系新编师,战意既不浓,战斗力亦极簿弱; 七、师团长过于贪功躁进,未按总军计划实施。 以上七点,有一于此,已犯不可饶恕之过失,况七点错误俱全乎? “反观我军作战指导:应时适切,一也;右侧面幕阜、九岭两大山脉控制之兵团,始终能秘匿,二也;不受赣北方面助攻之诱惑,三也;全线将士愈战愈勇,尤其正面兵团,虽屡挫而能捕捉战机反攻,四也;转用兵力神速,五也;侧面兵团出而堵击,应时适切,六也;控有强大之总预备队,不受日军迂回之威胁,七也;赣北方面,亦能配合作战,不受牵制,八也。 “有此八优点,故能踵美李宗仁上将台儿庄与随枣两大捷,鼎足而三。不能不盛推我最高统帅之神武德威有以照临之,西南行营主任白崇禧上将之指导有方,陈诚、薛岳两上将之指挥若定,关麟征、杨森、王陵基、罗卓英、孙渡、杨宏光、谭异之、鲁道源、赵公武、陈沛、张耀明、张汉初、罗奇、梁仲江等以次诸将士之和衷共济、忠勇奋发、互相感召,而成此空前之大捷。自有是役之大捷,我全军抗战必胜之信念益坚,不特湘北可沉默一时,甚或永久无再犯勇气,憬然知难而退,亦未可知。而我军已由愈败愈战,进至彼我相持,而至愈战愈强,孰能否认之耶!今当二十八年(1939)国庆之日,聆兹捷音,安能不追念先烈缔造之艰难,誓矢匹失兴亡之职责而益惕厉耶!” 12.主将剪影与会战正名 赣北、鄂南、湘北,同隶属薛司令长官指挥作战的第九战区,因此,薛将军便是创下这次大捷的丰功伟绩的主将。 薛将军号伯陵,广东乐昌人。幼年的时候,即有着宏伟的抱负,他崇拜千古流芳的大忠臣岳武穆,所以把自己的名字叫做“岳”,表示追慕岳飞,以精忠报国自矢自励的意思。他出身保定军校八期,治军綦严,事事以身作则,尤能与部属共甘苦,善于将将将兵,尤懂得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的道理。北伐时,他站在革命军的前线,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剿共时期,曾长久地追剿共军,因而使他威名远播;抗战军兴后,秉着身经百战的经验,横刀大江南,跃马东西战场。二十七年(1938)南浔线万家岭之役,他以反包围的战术,击溃敌军最顽强的第106师团。这次长沙会战,又以机动诱敌歼灭战,获得了划时期的伟大胜利,举世为之震惊。 他的个性刚愎坚毅,当战况紧张的时候,常亲临前线督战。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的将领们,遇到战斗失利的时候,常可听到他“丢那妈”的广东声音。这种声昔,在前方官兵们觉得比原子弹还可怕,往往使人惊心动魄;但是这声音,却也能使危疑震撼中的战局转危为安,进而转败为胜。 他用兵精细,记忆力尤强,常贯注精神于地图上。因此,广大战场上的一山一水、一丘一陵,他都能了如指掌。每当战役开始,他便闭户细阅地图,静心研究。一旦机会到来,就以极大决心,要求部属陷阵决战牺牲。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这次长沙会战致胜的因素,薛将军归纳为四点:官兵的坚忍沉着、我军在战略上所采攻势的坚决执行、我军在战术上采的侧击能达成任务、民众清野破路等工作能与军队切实配合。 会战之初,有人主张退保湘西,他以愤激的声调回答道:“我作战虽不敢说必胜,然而,不先在湘北作战,何能保湘西?”现在,他不但保住了湘西,而且也保住了湘北。 一般人都把这次战事称作“湘北会战”,但是薛将军却认为这名称是不妥当的。他解释说:“敌分六路进犯长沙,其目的第一步夺取长沙,第二步侵入粤汉路东段。我军在赣北、鄂南、湘北分头应战,亦系以长沙攻防为目的,若迳称之为‘湘北会战’,则赣北、鄂南两方面将士的功绩,就被抹煞了,就太不公平了!” 13.嘉奖与慰劳 捷报传出后,中枢长官纷纷致电薛长官暨各参战将士嘉奖。这些都是金石之音,可以壮旌旗之色,兹录几则于下: “薛长官伯陵勋鉴:齐子电已奉主席阅悉。奉谕:此次寇犯湘北,关系战局綦重。该长官指挥有方,所部忠勇效命,苦战兼旬,歼除顽敌,保障全湘。捷报传来,举国欢忭,应即复电嘉奖,并传饬所属益加奋勉等因。特达。 国民政府文官处文叩。” “陈长官、薛长官:此次湘北战役,歼敌过半,捷报传来,举国振奋。具见指挥有方,将士用命,无任嘉奖。所有此役有功人员,希切实查明详报,其死伤官兵并应查报,以凭奖恤。自兹胜利初基业已奠立,我将士之责任愈重。务望勗勉所部,格外慎戒,倍加努力,勿骄矜,忽懈息,光大战绩,用集大勋,至深企吩。 中正真侍祕叩。” “急长沙薛长官伯陵兄:湘北会战,经获全胜。捷音传来,良深欣贺。吾兄指挥有方,杀敌致果,厥功尤伟。敌人遭此惨败,心胆俱寒,仍希再接再厉,奋迈前进,以获全功。 渝应钦佳参叩。” “特急薛长官:齐子幄电悉。该战区全体官兵,忠勇奋发,苦战兼旬,创空前之胜利,作砥柱于南天,殊堪嘉慰。尚希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以竟全功,有厚望焉。 桂中白崇禧代火未参一鹏叩。” 各界民众在欢欣若狂中,或捐献物力资力慰劳,或用函电慰劳,崇敬的至意表露无遗。组织团体亲赴前线慰劳的有广东、湖北、湖南、江西各省民众。广东慰劳团并应用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慰劳方式,以粤曲、电影各项精彩游艺献给将士们欢赏。献助物力资力慰劳,由全国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总会发起,原籍湖南的华侨李国钦收集了一个很大的数目。他上蒋委员长的原电这样说:“长沙我军胜利,予华盛顿人士以深刻之印象,兹特汇上美金十万元,呈献委座,藉表感奋与敬仰之意,请转发前方保卫长沙之各英勇将士。并愿为委座进一言者,持久抗战,实为我人获得同情之一保证也。”由各地寄往湘北前线的慰劳函电,至少在十万件以上。它们的作者,有的是侨工,有的是小学生,有的是女学生。我方各地的祝捷,如火如荼,而敌军却在各地祭奠阵亡战友,这是一个讽刺的对照。 (请注意翻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1:44 , Processed in 0.0966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