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风物 > 正文

陶公庙戏台

时间:2017-03-19 10:13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周静 阅读:

▲陶公庙戏台
  古戏台是规模较大的祠堂、会馆及民间庙宇建筑群中的重点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集会场所,专供公众演出娱乐活动,是元代以后随着戏曲的兴起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陶公庙又名陶真人庙,地处长沙县榔梨镇临湘路。
  是祭祀陶淡(东晋太尉、长沙郡公陶侃之孙)、陶烜叔侄二人的一处民间祠庙。相传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代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初重建。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依临湘山而建。占地面积约715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戏台、大殿、东配殿、道舍等,建筑面积2528.06平方米。
戏台处于建筑群前部,与山门相连。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1986年、2007年维修。平面为方形,木质结构,高14.6米,建筑面积319.55平方米。左右为东西两间明屋,单檐硬山拉弓封火门墙(俗称“猫弓背”)。屋顶采用歇山与硬山结合手法,高翘的翼角与两侧生动的弓墙及外墙的“山字墙”相互呼应,融为一体,显示出建筑工艺的独具匠心。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顶,两端正吻为丹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子戏球”。屋面北向覆黄色琉璃瓦,南向覆小青瓦。檐下设如意斗拱,并插有龙凤头假昂,出檐深远,翼角高翘。戏台上下左右层次分明。主楼突出,舞台宽敞,两侧有精制回廊。台中有小楼称“天台”,供神仙戏用。舞台正上方有八卦形斗拱,以达隔音、回音效果。藻井天花有描金双龙戏珠图案。额枋、吊檐、隔扇、戏台矮栏等处雕刻有戏文58出和“临湘山八景(又称梨江八景)”,形象生动精美,显示出地方工艺水平和特色,成为民间木雕艺术精品。
  戏台前额悬“古楼”二字金匾,清翁同龢手书。背面台内侧悬“大观”二字匾。台正中“金石谐和”四字匾为史穆题。内外门柱挂黑底金字对联6幅,篆楷行草诸备。台前石柱联:“世事何需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针规。”台后一副:“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需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联语通俗直率,有情有趣。
  戏台北过可容纳千余人的殿坪,依山势砌有48级花岗条石石阶直达大殿。
  戏台建筑奇巧,构图瑰丽,历有“长沙第一楼”之誉。从山门前看,是一栋高大的普通青瓦砖木结构建筑,清雅质朴,古色古香。站在大殿外俯视,数重楼阁,龙鸣凤舞,屋顶金光四射,凌空若飞,恍若瑶台玉宇、桂殿兰官。
  按当地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八月十七陶公侄叔生辰,为陶公庙传统“生期庙会”,每次10天左右,成为当地春秋二季之盛事。庙会期间,商贾云集,结庐成市,庙内香火烛天,钟鸣鼓响,好戏连台,石阶成了绝佳的观众坐席。【录自2008年5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2期总第4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