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唐长沙窑酱釉双鱼背水瓷壶

唐长沙窑酱釉双鱼背水瓷壶唐长沙窑酱釉双鱼背水瓷壶

名称:唐长沙窑酱釉双鱼背水瓷壶

时代:唐代  级别:一级

尺寸:高25.5厘米  口径5.7厘米  13.8厘米  底径11厘米

来源:1978年长沙市望城区书堂乡出土

收藏单位:长沙市博物馆

双鱼为榼 雪夜长在

                   ——唐长沙窑酱釉双鱼背水瓷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长久不衰的艺术形象,其曾被我国古代各类艺术品大量应用,自然地也是古代陶瓷装饰艺术中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鱼形象也开始较多出现,且开始由陶器向瓷器进行转化,这一点可在长沙窑中窥见一斑,如双鱼榼。

说到双鱼榼,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白居易的《家园三绝》应该会有不少的“粉丝”,诗中就有一句“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根据首句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双鱼榼应该是一种酒器,并且形状呈现出双鱼状,那么白居易诗中的“双鱼榼”到底有没有实物面世呢?答案是有的,这在长沙窑中就有体现。

双鱼榼,是一种轻便的酒壶,造型独特。由两条鲤鱼相对合抱,两鱼嘴相张合成为壶口。腹部隆起,鱼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眼、鳞、腮、鳍,雕刻细腻,形象逼真。整个器物线条匀称,玲珑别致,加上酱釉深沉,鱼体丰满,整器显得凝重。榼的两侧有直穿式的纽,可以系绳,携带方便。这种异形瓷榼,不能直接拉坯而成,制作工序复杂,难度较大。此榼造型如此规整,实不失为长沙窑的精品。

这种水器,今人称之为壶,是按照现代考古学上的通常命名,唐代的人们将之称为榼。作为酒器的榼,出现较早,《左传》记载有“使行人执榼承饮”,唐代榼仍然很流行,文献中也常常有记载。郑綮《开天传信记》云:“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相泌以虚诞自任。尝对客曰:‘令家人速洒扫,今夜洪崖先生来宿。’有人遗美酒一榼,会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来,与君同倾。’倾之未毕,阍者云:‘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还之,略无怍色。”唐代榼的质地较为广泛,有金、银、陶瓷、铜等,造型也很丰富。陶瓷方面,榼除了在长沙窑可以看到之外,在唐三彩、越窑、邢窑等产品中都有类似造型器物。长沙窑榼多施单色釉,如酱釉、绿釉、蓝釉等,也有彩绘者。

为什么唐代的酒榼,要做成鱼形呢?这就要从古人对包括鱼纹在内的吉祥纹饰崇尚习俗说起。

中国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便有趋吉避凶的习惯,常将人们的美好期望借助图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吉祥图案既可以用来装饰日常器物,又可不断给人们以心理暗示。古代吉祥图案中,鱼可能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先人们看到鱼产子众多,故以鱼为丰殖的象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的鱼纹就被当作主题纹饰寓求丰产;且“鱼”又与“余”谐音,民间流传的“吉庆有余”、丰收有余”等种种吉祥语,都可以用“鱼”来寓意。在唐代,鱼又有了新的含义。唐代上朝,官员进出宫门,必需带着信物查验,到高宗永徽二年,开始佩戴鱼符。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将鱼符改为佩戴龟符,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即位,又复龟符为鱼符。能佩鱼符的人,都是在京都当官的,或者是应诏入京的外地官,鱼符也就成了地位高贵的象征。有意思的是,双鱼壶都是两条鲤鱼拼合而成的,而唐代最高统治者为李姓,“李”与“鲤”谐音,鲤更成为富贵的象征。所以唐代鱼特别是鲤鱼寓意着人们对富贵的期盼,成为各种器物常见的装饰纹样。长沙窑工造此双鱼,无疑也有取悦当朝的用意。

这件唐长沙窑酱釉双鱼背水瓷壶,带给人们太多美好的想象。造型独特、形象逼真,说明了窑工们精湛的制瓷技法。器物作为轻便酒壶又非常实用,说明窑工们不仅注重外在,也很关注内在的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窑工们将人们对富贵的期盼以及对取悦当朝的用意都融于瓷壶之中,不得不说这就是他们的不凡之处。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

2]郑綮:《开天传信记》

3]李肇:《唐国史补》

4]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长沙窑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撰文:张海军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    下一篇 唐长沙窑名言警句瓷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