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孩童执莲纹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孩童执莲纹瓷壶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孩童执莲纹瓷壶

名称: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孩童执莲纹瓷壶

时代:唐代  级别:未定级

尺寸:残高19.5厘米  底径11.8厘米

来源:窑址出土

收藏单位:故宫博物院

求子习俗首见于瓷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孩童执莲纹瓷壶

童年精力充沛、好动的人生阶段,也是游戏、梦幻的时代,从唐长沙窑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千年前儿童天真烂漫的一面。婴戏图及婴儿玩具的流行,可说是唐代始,这与求子习俗有关。

陶瓷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任何一种器型、任何一种纹饰,都有着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有着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内涵。“婴戏”即婴孩游戏的简称。据《辞海》条目解释:“幼儿,女称婴,男为孩。”由此可见,“婴戏纹”就是描绘儿童生活的统称纹饰。在陶瓷艺术作品的人物画中,形象最生动、形式最丰富、内涵深沉,令人喜爱的题材,就是“婴戏纹”。这类以表现古代儿童玩耍、做游戏,以反映民间社会生活风俗的装饰题材,不仅表现出少年儿童的天真可爱,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人间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婴戏的形式表现出来。

婴戏纹题材被运用到陶瓷装饰之上,其出现的时间,专家们普遍都认可为唐代长沙窑,因为在该窑址出土了唯一一件唐代婴戏纹瓷器,那就是青釉釉下褐彩孩童纹瓷壶,而这也被称之为婴戏纹与陶瓷装饰相结合的开创者。瓷壶腹部描绘了一个男孩,男童前额上方及两鬓处各留一小撮头发,上身挂一兜肚,下穿宽松肥裤,花生形的脸偏向左方,下巴微微扬起,两眼眺望上方,右手拿着一莲枝扛在肩上,莲枝末梢有一朵杨蕊吐芳的莲花,左手向后摆,奔跑状。画面中的男童所留之发为鬌,《礼记·内则》云:“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这种发式在唐宋婴戏图中很流行。男童所穿的服饰呈现轻柔、飘洒的特点,据研究,其应是受当时佛教思想及飞天人物绘画的影响。画面上全是用褐黄色的线条勾勒,用笔流畅而自然,简洁而明快,整个壶体清新雅洁,似乎还飘来一股荷香。把一个嬉戏于莲塘的儿童的活泼天真之情,刻画入木三分。

除了在长沙窑瓷上以彩绘的方式描绘孩童外,长沙窑还运用其典型的装饰技法——模印贴花和雕塑等手法来刻划婴戏题材,这在窑址出土的器物中都有表现。

有唐一代,长沙窑能够将婴戏题材运用到不同的装饰技法中,并得到大众喜爱,这与唐时社会原因、当地民俗以及婴戏纹衍生的理论依据密不可分。

首先,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使儿童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在唐代,科举上设置了“童子科”,规定“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予官,七通者予出身”。宫廷举办庆典活动时“令儿童八份,皆进德冠、紫褶,为九功之舞”。在医学上创立了“少小科”。在慈善事业上,创办了悲田病养坊。此坊收容的对象就包括孤儿。在诗歌创作领域上,出现了不少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这种重视、喜爱儿童的倾向为儿童成为装饰题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婴戏纹瓷器的生产与长沙地区风行的求子风俗有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古代可谓根深蒂固,浸入骨髓,由求子也衍生出许多相关的习俗。求子在长沙地区尤为风行,《荆楚岁时记》载:“四月八日,长沙寺阁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无子者,供养薄饼以乞子,往往有验。”送子观音就是在唐代为满足人们求子愿望而出现的。正是由于求子风俗兴盛,婴戏纹才逐渐在大众中广泛流行。

最后,婴戏纹衍生的理论依据,就是老庄哲学中的“载营魂拍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触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道家看来,婴儿最是纯真朴实、无思无慎、少私寡欲,是人与自然最能和谐统一的象征,是以静制动、“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中国人力求理智与情感、放达与约束的平衡,要求谦逊克己,体验平淡而深沉的快慰,将宁静自然、返朴归真、自我超脱看成是最佳心理,将整体统一对局部矛盾的超越,有限人生对无限时空的超越,看作是回归自然的和谐。这就是老子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婴儿就是道家和谐理论中的指代标准,所以隋唐以后婴戏纹不仅有帛画纸幅,也频频展示在陶瓷绘画中,成为陶瓷装饰中常见的统纹饰之一。

婴戏纹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纹样,它以特有的装饰风格在陶瓷装饰艺术中被广泛应用。婴戏纹萌芽于唐,虽然数量没有宋代及明清时期多,但却成为后世婴戏纹的开端。婴戏纹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它是世俗化的生殖崇拜,是人们期盼多子多福,人丁兴盛的民俗情结。婴戏纹也非戏那么简单,它并不是简单的儿童嬉戏,而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折射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一种人的自信。它以特有的装饰风格在陶瓷装饰艺术中被广泛应用,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理想,同时又以寓意的方式表征着人们改造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克服困难的伟大意志,寄托了人们在现实中追求幸福平安,健康快乐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王雪艳.中国古瓷婴戏纹研究[D]

2]李晓莉.“婴戏”非戏——论中国传统“婴戏”装饰题材的演变[D]

3]陈敏.论婴戏纹的传统理念和现代审视[J].陶瓷研究,2003(1)

4]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长沙窑卷[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撰文:张海军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长沙窑扑满    下一篇 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