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东晋湘阴窑青瓷虎子

东晋湘阴窑青瓷虎子东晋湘阴窑青瓷虎子

名称:湘阴窑青瓷虎子              

类别:瓷器

时代:东晋                        

规格:高19.5cm,通长30.3cm,宽15.4cm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级别:一级

雅俗相融的生活之美

——东晋湘阴窑青瓷虎子赏玩

俗话讲“老虎屁股摸不得”,可是如果让你对着老虎撒尿,你会怎么想?千年前的古人,就使用一种俗称“虎子”的溺器。

虎,百兽之王,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即对这种凶猛威武的动物表现出崇敬与膜拜。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尊为“神兽”。相传,虎可辟邪,所谓“取虎形镇邪,以其威风异常也”。另外用虎做装饰自古以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件青瓷虎子,便是个好玩的例子。

“虎子”是秦汉时期盛行的一种男性专用、模仿老虎造型的溺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起初造型简朴,类似老虎,故得名“虎子”。到了秦汉时,演变成形神兼备的虎型便器,在之后魏晋南北朝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普及,“虎子”成为了各大瓷器窑口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使用范围遍及民间,渐成风俗。

唐代时期,“虎子”还曾被称为“兽子”。这是因为古代盛行对皇帝名讳的避讳现象,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讳,青瓷虎子改称“兽子”。 在唐人所修的8部史书之中,或用改字法“兽子”避讳,或用省字法避讳。同期著名文人颜师古在《汉书注》中用“兽子”代替前人的“虎子”,也应是为避李虎讳所致,当然,这是后话。

关于“虎子”的名称,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在元代《芸窗私志》中记载:“客问曰:“溺器而曰虎子,何也。答曰:神鸟之山,有兽焉,名曰麟主,服众兽而却百邪。此兽欲溺,则虎伏地仰首,麟主于是垂其脊而溺其口,故溺器名虎子也。”说法虽好玩,但应该是后人因器名而发挥的联想吧。

除了名称的变化,虎子的用途也有一个从宽泛到专门化的变化过程。根据研究,早期的虎子可能是用来洗涤污秽的盥洗器,和其他溺器一起使用,这种推断在汉代出土的墓葬壁画中似乎有所表现。大约从东汉开始,虎子逐步成为专用的溺器,除了器型与老虎更加接近,用途也日渐明确,《西京杂记》卷四“玉虎子”就有云:“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早期的虎子制作材料比较宽泛,既有贵重的金银玉石,也有漆木质地,及至魏晋,随着中国古代制瓷工业的日益成熟,青瓷虎子成为主流产品。

瓷器制作虎子,有着诸多优点,柔软的瓷土既易于成型和塑造,又因为瓷釉的致密与防水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有很好的密封性,避免污秽之物的沾染;再者,这种由上流阶层而起的专用溺器,必然隐含着他们对于物品的追求,从时人的辞赋中可以看到,在追求“类玉”品味的瓷器标准中,青瓷是最受青睐的品种,晶莹温润的青瓷在受到士人阶层认可的前提下,由上及下的走入民间;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瓷器虎子价格低廉,这是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原因。

青瓷虎子是汉、六朝墓中常见的随葬品。很多这一时期的中小型墓葬中多有虎子出现,说明虎子的使用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虎子的安放位置,通常是在死者的足部和腰部,多是在男性尸体的旁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是男性溺器的可能。据大致统计,已发表的考古材料中,“虎子”及类似器物超过了500余件,其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器物占绝大多数。出土地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和其他北方地区少见,这与当时南方青瓷业的发达有关。

文中这件青瓷虎子,器身呈蚕茧形, 虎头部堆塑鼻、眼、眉、耳,背上有半圆形提梁, 股上堆塑三角形兽尾, 股下有四兽足,整体造型浑圆,线条流畅,将虎的灵动与凶猛表现地淋漓尽致,成为当时青瓷生产水平的典型代表。其有西晋虎子的神似,又有东晋时期简朴的特征,再加之釉层剥落情况判断,它的烧造时代应介于两晋之际或稍晚一些。

当人类先民还以渔猎为食时,就深知百兽中最凶莫过于虎,而敢与虎拼搏并能猎获虎的人,自然成为众人崇敬的英雄,因此,人与虎的题材也就不断在古文化中出现。几千年来,人类就是在这种既畏虎,又爱虎,既想借虎势吓人,但更崇敬伏虎英雄的矛盾心态中创造和传播着与虎相关的文化。把蔑视和战胜虎的教育思想融于溺器文化,是汉代尚武之风极盛时的必然产物,体现出敢抓老虎尾巴并把尿溺到老虎口中的英雄气概,甚至到了后世,这种虎形溺器已不常见,“虎子”作为溺器的代名称却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了解了“虎子”背后的文化,我们也许好奇,这件虎子来自何处呢?闻名遐迩的越窑,还是哪个遥远的瓷窑?其实,这件精美的虎子,就产自于离我们不远的湘阴地区。

湘阴地区瓷器发展的历史相当久远,当地曾流传一句俗话:“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这是对湘阴自古以来瓷器烧造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根据现有出土实物特点推知,湘阴古窑的年代可以早至两晋或汉末,一直烧造至宋元时期,时间跨越将近八九个世纪。

湘阴窑,在历史文献中也被称为“岳州窑”, 这是因为唐代武德初年改天下诸郡为州,湘阴隶属岳州,所以唐人又称湘阴窑为“岳州窑”。陆羽《茶经》中就曾对岳州青瓷倍加赞扬,将岳州窑瓷器与越窑并称,反映了湘阴窑在唐代高峰时期的卓越品质和高超技艺。

各代湘阴窑产品以青瓷为主,青瓷的胎体普遍呈灰白色,不涂化妆土,釉色虾青,上有细微开片,这成为此窑口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湘阴窑烧造的器物种类、装饰造型和纹样,都与同时期全国其他著名窑口相一致,烧造技术发展也与全国著名窑口保持同步性,这反映了各个地区物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为湘阴窑的发展和普及打下了坚实基础,它更成为这件虎子的生产力背景。

可以说,一件小小的青瓷虎子,体量虽小,用途虽不雅,却是湘阴窑高超制瓷水平的生动体现,同时它也是魏晋时期,湖湘先民融生活之乐趣于其中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李铧:《“虎子”的用途及相关文化》,《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黄展岳:《关于伏虎形器和“虎子”的问题》,《文物》1999年第5期。

冯双元:《也谈“虎子”与“马子”》,《东南文化》2006年第5期。

周世荣:《从湘阴古窑址的发掘看岳州窑的发展变化》,《文物》,1978年第1期。

罗劲松:《江西出土六朝青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习俗》,《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


撰文:王文彬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元大德铭文铜盨    下一篇 唐长沙窑扑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