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名老字号   
[0] 评论[0] 编辑

德茂隆酱园

德茂隆酱园建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园址设在南门口繁华地段。初由晚清富商魏鹤林创办,始名“魏德茂”。魏鹤林系长沙东乡大贤镇人,有祖遗田产4000余石,开设“德裕盐号”和“德裕茶庄”,生意之余著《盐法小志》6卷、《茶法小志》4卷,开长沙商人著书之先河。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捐银1000两办慈善公所。


魏死后,由左晓六招股合资顶买,遂改牌为德茂隆。后因股东意见分歧,一度卖与张子林一家经营。德茂隆得到在贺耀组部下任军需处长的宗族张炳生的资助,实力雄厚,曾先后开设48个支店。1921年张子林病死,由其妻瞿鸿惠及子张兰分别掌管。其子不务正业,将本人分得的资产股份卖给张炳生、谢菊生等人。由是德茂隆的全部股份由张炳生占40%,张祖云、张谦吉、瞿鸿惠、谢菊生占60%。总资本6000银元,为长沙最大的酱园。后几经改组,谢菊生但任经理,由其全权管理。主营酱园,兼营酒、香干、麻油、豆豉、酱菜等6个作坊。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该店化为焦土,谢菊生邀集股东7户,资金44000银元,搭盖临时棚屋,恢复营业。1944年长沙沦陷,又告停顿。1945年抗战胜利,谢重整旗鼓,修建房屋,扩大业务范围,经营香干作、酒作、酱作、芝麻作、苏作、豆豉作、米厂等7种业务,全店职工人数(包括门市部店员及作坊临时工)共约100人。


德茂隆采取前店后厂,兼营批发零售的方式进行营业,它生产的香干所以能成为名牌,主要是注重质量。该店制作的香干,不仅厚薄均匀,大小合度,颜色火候始终如一,而且色、香、味俱佳,人人称赞。香干上印有圆形“德”字为标记,以示与别店所产有所区别。为了保证香干质量,他们还坚持几个“严格要求”:1. 严格选择黄豆的品种和质量,不掺杂豆,不用劣种。2. 严格掌握各道工序,注重操作。3. 严格配料标准。4. 严格质量的验收标准。   谢菊生经常出入作坊检查,偶尔发现不合格的次品,坚决不让上柜出售,因此有时工人偷偷将次品塞入地灶洞烧掉,唯恐承担影响信誉的责任。


由于始终抓住质量第一这个关,德茂隆的香干,城乡闻名,历久不衰。现在企业性质虽已改变,而“德”字模记的香干子,犹长时留在长沙消费者心目中。1945年以后,德茂隆以特产优质“德”字香干为竞争手段,挤垮本街的德馨长酱园。德茂隆的香干制作,从选料、浸泡、淘洗、磨豆、摆浆、煮浆、凝固、成片、造色、瓮色直到配卤等各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恒泰南”、“协昌裕”曾试图与其抗衡,均难以匹敌。从此,“德茂隆”独占鳌头,信誉日增,年盈利万余。


1949年5月,改为德记员工合作社。1950年,复名“德茂隆”。1954年,酒类实行专卖,德茂隆酒作停业,经营酱油、酱菜与香干。l956年公私合营,成立德茂隆总店,到1955年,总店下属22个作坊和门店。1964年德茂隆拆除新建,建筑面积扩大了4倍。“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德茂隆改为人民酱园,“德”字香干去掉了“德”字。


“文革”后恢复“德茂隆”牌名,一直营业到20世80年代中后期。后因酱业衰败,店面先后转让给南门口百货大楼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场。长沙调料食品公司曾拟恢复“德茂隆”,但终因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未能如愿。进入21世纪后,消费领域掀起一股怀旧风,有人眷恋起早已消失的“德字”香干,于是“德茂隆”的传人,重新拾起这块招牌,在沙河街恢复门店,重建作坊,“德字”香干又出现在长沙各大菜市场和超市。女楹联家曹琴撰联赞曰:

德字香干,老店百年常茂盛;

隆情酱菜,名牌众品早流传。


撰文:欧阳晓东 陈先枢 

来源:2010年12月《湖南老商号》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靖港秦裕泰南杂号    下一篇 玉和酱园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