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定窑“官”字款莲花口白瓷碟

定窑“官”字款莲花口白瓷碟定窑“官”字款莲花口白瓷碟

名称:定窑“官”字款莲花口白瓷碟                  

类别:瓷器

时代:晚唐至五代                                  

级别:一级

规格:高3.3cm,口径14.1cm,底径5.5cm

来源:1978年在长沙市上大垅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土与火的辉煌

——定窑“官”字款瓷碟赏析

    瓷器,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各代能工巧匠通过他们变幻无穷的创造力,创造了这个东方的奇迹,以至于“China”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本文所要讲述的这件精美瓷器,正是千百年来中国瓷业辉煌的生动写照。

这件收藏于长沙市博物馆的定窑白釉“官”字款花口碟,3.3cm,口径14.1cm,底径5.5cm,1978年在长沙市上大垅出土。瓷碟整体端庄秀丽,敞口造型,口沿为五出莲花状但略有磕损,腹壁斜出,底部为削切规整的低矮圈足,足底刻划楷书“官”字款。瓷碟除底足外,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胎体轻薄,细腻坚致,制作精巧,反映了定窑高超的制瓷水平。

明代文人曾根据文献和实物传承,将宋代著名瓷窑并称,演化出“汝、官、哥、定、钧”为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并流传至今。这样的著称生动地反映了在宋代这个中国瓷器生产高峰时期,定窑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实际上,作为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烧制白瓷为主的窑场,定窑早在晚唐至五代便已颇具水平,本文所讲述的这件精美白瓷,便是一例。

追溯中国陶瓷发展史,定窑可以说是我国晚唐至金代时期,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因其主要生产窑场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而该县在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隶属定州,故俗称为“定窑”。定窑的创烧始于唐代初年,后历经五代、北宋的快速发展,成为北方最著名的的瓷窑,金代时定窑继续烧造,元代逐渐衰败,时间达到了六七百年。

作为“名窑”之一,定窑早在唐宋文人的笔记中便多有称述,金代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以“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来赞美定窑白瓷,从现有文物研究来看,历代定窑均以精美无比的白瓷而闻名,后世留存较多,无不精美绝伦,让人神往。

从目前学术界对定窑的研究来看,在创烧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定窑与其他地方的瓷器窑场一样,产品种类虽宽泛却不精致,直到唐代中晚期,因受到当时以白瓷著称的“邢窑”影响,开始主攻白瓷烧造。当时邢窑声名满天下,出于产品销售和利润的考虑,定窑及其他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情。众窑口中,定窑对白瓷的“仿烧”可谓最为成功,随着烧造技术的改进和胎、釉加工的精细化,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至晚唐和五代时,定窑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继续扩大,制瓷工艺精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及至北宋、金代,定窑达到鼎盛,成为名满天下的瓷器代表和全国众多瓷窑效仿的典范。

回到本文展示的这件定窑瓷碟,我们可以从几个细节解读并揭示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来探讨定窑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造型来看,这件略显扁平的瓷碟,口沿以“花口”装饰,具有典型的唐代金银器的造型风格,而专家在研究中也将这类器物归为仿制当时盛行的金银器而来。可以说,这类瓷碟应该是“模仿当时盛行的金银器皿并结合瓷器的特点创造出来……一般胎体较薄,多采用花口、起稜、压边的做法,瓷器制作精细”。这个特征也被认为是定窑可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金银器历来备受人们喜爱,加之唐代又是金银器发展的高峰时代,整个社会对金银器非常热衷,但因其价格昂贵,普及有限,因此,用瓷器仿造就有了比较大的市场。定窑正为适应这种要求,大量仿烧金银器造型的瓷器,加之质量精美,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花口”是这类仿制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制作的要求也较高,加工时要“在坯体成形之后,趁坯中水分尚未挥发完全,用金属刀具在其口沿部分削制而成,一般多削成35个“V”型口,使器物变成花瓣状。”经过这样细致的打磨,做到花瓣均匀,式样精美,可掩饰器物口沿的瑕疵,由此显示出定窑瓷器制作的精细。

第二个关注点是这件瓷碟底部所书写的这个“官”字。瓷器底部的文字一般被称为“底款”,后世以年号和定做人为主,意义简单明了,而此处一个简单的“官”字所代表的意义,却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根据统计,定窑“底款”还包含了“新官”、“尚食局”、“尚药局”和“会稽”等共15类题款,其中以“官”字款居多。现存的“官”字款白瓷器物有百余件,出土范围遍及南北,甚至遥远的埃及也曾出土。这些器物出土墓葬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晚唐和北宋前期,之后便很少看到,专家们普遍认为带有“官”字款的白瓷烧造于晚唐五代定窑快速发展时期,这也是其瓷器水平进步的典型证据。

如何理解“官”字和认识这些定窑白瓷,至今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定窑“官”款白瓷与官府有关,但不一定全是贡瓷,“官”只是器物定烧的一种标识,其使用对象除皇室外,还包括各级官吏和达官贵人,体现的是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有学者则认为“官”是当时政府机构“太官署”的缩写,是这个机构所订烧。虽然学术界对“官”的意见并不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署有这类款的瓷器,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非常人所能拥有,它能够来到湖南,也蕴含有政治色彩的历史信息。

既然是“非常人所能有”,这件产自北方的精美白瓷为何会来到湖南呢?这就要从晚唐五代时期湖南经济地位的提升说起。

唐末五代,北方战乱不休,大量人口南迁,南方地区得到空前开发,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成为各方政权不容忽视的赋税来源,而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米粮产区的湖南地区,自然受到北方政权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湖南战事较少,水稻种植快速发展,使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米生产基地,《旧唐书·刘晏传》中记载“潭、衡、桂阳必多积谷”,加之湖南境内水网密布,水陆交通便利,一时间成为了全国众多地区仰仗的粮食基地。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盘踞湖南地区的马楚政权,对中原朝廷一直臣服上贡,粮食就是其上贡的最主要货品之一。朝廷为笼络湖南地区政权,多加封赏,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当时南方较为稀缺的北方白瓷。作为具有官方意义的这件“官”字款定窑精品白瓷,就很有可能由此而来。

烧造技术的运用是我们对这件瓷碟关注的第三个方面。从瓷器表面釉层的情况可以分析烧造时技术应用的情况,这件瓷碟除外部底足外全身施满釉,釉质透彻,推测应该属于在单个匣钵中正面放置仰烧而成,这样可以保证器物全身釉质均匀美观,说明在面对这类“官”字款瓷器时,窑工非常重视,采用了这样耗费财力的烧造方法而非更经济的“覆烧”法,反过来也证明这类瓷器的确是满足上层社会使用的可能性。

匣钵是指瓷器烧造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而使用的瓷坯容器,它的使用是中国瓷器技术的一项重大进步。匣钵多用粗制的耐火材料拉坯成型,根据瓷坯的造型和大小而设计,烧造时,将瓷坯放入匣钵内,然后用泥条将匣钵口密封防止火焰刺入,最后入窑烧制,所以有专家曾戏言:中国瓷器是“蒸”出而非“烧”出来的。

之所以要提及烧造方法,是因为定窑曾开创了中国瓷器烧造技术的新局面,虽然与这件器物的时代并不相符,但为了更好地展现定窑的历史面貌和历史意义,在此赘述一二。

北宋时期,定窑首创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中“覆烧”,意义重大,这种方法是在入窑时把盘、碗之类器皿在匣钵中反过来烧,因此被称为覆烧。这样可以使瓷坯层层叠加,将原来的一匣一器变为一匣多器,结果是一次烧窑的瓷器产量得到了数倍增长,这种烧造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当时和后世众多窑口所效仿,这也被视为定窑对于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之一。

时光飞逝,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后,到了元代,随着景德镇瓷业的崛起,定窑作为当时全国著名白瓷窑场的地位日益衰落直至消亡。虽然定窑的地位被取代,但其所开创的新的制瓷技术和对中国传统瓷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在中国艺术史中已然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那些能工巧匠用土与火所创造的辉煌,也必将被后人铭记和珍爱!

    在当今被人们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的“白”格外引人注目,清雅之中透露出沉静之感。除了釉色之外,定窑的装饰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具刻划,或以模范压印,清晰、淡雅的图案,为牙白素净的瓷面增添了无限华美,定窑亦成为历代鉴藏家心目中的白瓷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

2.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考古》,1987年第12期。

3.毕南海:《定窑造型艺术的探讨》,《河北陶瓷》,198903期。

4.吕成龙:《定州花瓷天下白——定窑研究与故宫藏定窑瓷器》,《紫禁城》,201211期。

撰文:王文彬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代胡人俑    下一篇 明崇祯青花花卉纹瓷灯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