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湖湘论谈 > 正文

“三湘”语词及其地域考源

时间:2017-01-10 21:18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万里 阅读:
    湖南因地域居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因流经境内之最大河流为湘江,故简称“湘”。两者叠加,合称“湖湘”。湖南雅名甚多,“三湘”为其之一,泛指湖南地区。
    大致而言,按照记载文献出现先后之年代,关于“三湘”有如下几种说法:
    其一,指长江、湘江和沅江三水于湖南岳阳的汇合之处。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巻二十七“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唐·李善注:“……巴陵县有洞庭陂,江、湘、沅水皆共会巴陵,故号三江口也。《尔雅》曰:……江、湘、沅水皆会巴陵,至洞庭陂,号为三江。三湘盖谓三江也。”宋·王应麟在《小学绀珠》卷二“地理类”承袭这一说法:“三湘五渚:江、湘、沅(原注:《文选注》:“三湘,谓三江也。”)。湘水、沅水、微水、澧水,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五渚(原注:《水经注》:“《战国策》:”秦袭郢,取洞庭五渚。”)。”该地因此说而有“三湘浦”的地名,即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所载:“侯景浦在县东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景既克建业,自统兵西趣荆峡,先遣其将宋子仙、任约袭郢州。湘东王绎令王僧辩拒之。景军大败,烧营退走。天监中宝志道人为符书云:起自汝蔡,讫于三湘。侯景东起于悬瓠汝水之南,而败于巴陵三湘之浦也。”
    其二,指湘江流经的三个河段,即潇湘、蒸湘和沅湘,泛指湘江及整个湘江流域,进而为湖湘地域之代称。唐·张谓《长沙风土碑铭》称:“汉道陵夷,董卓狼顾,文台以三湘之众绩着勤王。……舜去黄屋于焉巡游,禹逢玄夷于焉滞留。五岭南指,三湘北流。”张谓此说,前者为地域之代称,后者为湘江之指实。张谓《虞帝庙碑铭》又云:“九疑北麓,三湘南澨,帝之遗庙存焉。”澨(音shì),水边之谓。指舜帝之陵庙在九疑山的北麓、三湘之水的南边。何谓“三湘”之水?湘江也。明·陈士元《江汉丛谈》巻二:“然湘水又有三湘之名。盖湘水发源广西兴安县界,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与沅水合,曰沅湘。而岳州城南又有三湘浦。又《(明)一统志》以长沙属县有湘潭、湘阴、湘乡,亦称三湘焉。”清雍正《湖广通志》承袭此说,该书巻十一“山川志”云:“湘水在城西。《水经》:‘湘水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钱邦芑《湘水考》:‘湘水自全州而下至永州府城北与潇水合,曰潇湘;歴祁阳合桂阳诸水过回雁峯下至衡州城北与烝水合,是为烝湘;经湘阴入洞庭与沅水合,又曰沅湘。此三湘也’。”又该书巻一百十八“杂纪志”云:“三湘:《寰宇记》云:‘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盖俗传之讹也。《舆地志》云:‘湘水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州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沅湘。三湘之名以此。’《前汉(书)·地理志》‘长沙国临湘’注应邵曰:‘湘水出零山。’‘承阳’注应邵曰:‘承水源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承音蒸。’《永州志》:‘潇水经零陵县西,源出九疑山三分石,过县西北合湘水。’《衡州志》‘《水经》云:蒸水出重安县西邵陵界耶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又东合畧塘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钟武县武水入焉,至湘东临蒸县北注于湘,谓之蒸口。《郡国志》云:‘西俯蒸水,水气如蒸,故名临蒸。’沅由常徳府城南河东注龙阳与沧浪水合,有詹水出汉寿自鼎港与沅合下注洞庭,至沅江与湘合。今岳州府境北有三湘浦。侯景起于汝水之南而败于三湘之浦是也,一名侯景浦。又岳州府有三江:岷江为西,澧江为中,湘江为南,皆会于此,清浊中分,一名‘三江口’。” 清·宫梦仁撰《读书纪数略》卷十一云:“三湘(原注:“三水皆会于洞庭。”):“潇湘、蒸湘、沅湘。”正是基于此囊括了湘江上、中、下游整个流域之“三湘”说,故明·曹学佺所撰《蜀中广记》卷一百一称:“刘巴,零陵人,仕蜀为尚书令。……建武二年出镇荆州。卒葬于岳阳之郭西。时人为之语曰:‘生居三湘头,死葬三湘尾。’以巴墓在,遂号岳阳为巴陵云。出《古今诗话》。”雍正《湖广通志》巻八十一“陵墓志”亦称:“刘巴墓在巴陵城西巴。镇荆州,卒于岳阳。时人语曰:‘生居三湘头,死葬三湘尾’。”
    其三,指湘潭、湘乡和湘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四“道州”称:“湘潭、湘乡、湘阴,谓之三湘。”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六十三亦引“《寰宇记》:‘湘潭、湘乡、湘阴为三湘。”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十五“地理”:“三湘:《寰宇记》:‘湖广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此说乃以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下湘,合称三湘。此处所谓之三湘,仅仅包括今湖南衡山以北之湘中和湘北部分地域,也就是唐宋道州所辖之地域。故明·章潢所撰《图书编》卷六十三“南岳总叙”称:“衡岳分值轸宿,为南方诸山之宗,全楚之镇。髙极万丈,根盘千里。七十二峰,献竒呈秀。东距洞庭,西邻永寳,南接九嶷,北控三湘。”
    其四,指湘潭、湘乡和湘源。然而上述所引之乐史《太平寰宇记》通行本因有数卷阙佚,恰恰包括记载湖南地域的这几卷,故历代史籍对此书的引述多有异文。如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三“湖南路”下称:“三湘:《寰宇记》:‘湘潭、湘乡、湘源。”清雍正《广西通志》卷十三“山川·全州”云:“宜湘水源出州北九十里山,东流三十里入湘江。《方舆记》云:‘湘源、湘乡、湘潭,谓之三湘。”清·宫梦仁撰《读书纪数略》卷七:“三湘(原注:“湖南潭州。又水名见后。”):湘乡、湘潭、湘源。”这里的“湘源”指的是于隋代开皇九年所置之湘源县,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至五代晋天福年间改名为清湘县,与今湖南相邻,隋、唐时为永州(零陵)之辖县。故取材至宋初太平兴国八年(983)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所载之“湘源县”的说法,仍可视之为湖南辖域。
    其五,为广西全州之别名。北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十三“郡县部”:“全州:郡号清湘、潇湘、湘源、三湘。”
    其六,指湘江之潇湘、资湘、沅湘三个河段及其流域。此说仅见于清·陶澍《资江耆旧集•序》(见清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卷末十七),称:“三湘之称俗以湘乡、湘潭、湘阴当之,此皆后世县名,征之不古,朱子以潇湘、蒸湘、沅湘易之,而蒸湘之名亦不古。蒸本细流,湘水所纳如郴、如渌、如涟、如浏、如沩、如汨,不下数十水,何独言蒸?且古无是说也。……谓湘水在九江最长且着,必综其首尾,核之而后三湘之名可定也。湘水出广西之全州,北至永州城外,而潇水自西北来入之,谓之‘潇湘’,此旧说也。及至长沙过湘浦,而资水东流入之,谓之‘资湘’。……又北入湖与沅水合于湖中,谓之‘沅湘’。此则《水经》之原文也。以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当为不易之论。”然而,检索《水经注》,并不见该书原文中有资、湘两水汇合而称“资湘”之说,反而陶澍所谓“蒸湘之名亦不古”之说亦有失考。实际上,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卷二十四“衡州”下已有“蒸湘风俗,民丰土闲”语,可见至迟在北宋时期,蒸湘之名早已有之,并在其后之文献中反复出现。故陶氏所说仅为一家之言,并不为古人所认同和使用。
    其七,为湖南辖域之代称。清雍正八年刊毕之《广东通志》卷六十“艺文志二”录明·黄佐《粤会赋》云:“左三湘而右八桂,控贲禺而役交址。”此处“三湘”指湖南,八桂指广西。
    其八,为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之总称,亦有谓称湘北、湘西、湘南者。此说产生于近现代。前者未能囊括湘北、湘中,后者则遗漏了湘东、湘中,既不能概括湖南全省,也与古人心目中之三湘无法契合。
    其九,谓指漓湘、潇湘和蒸湘。此说见诸于一些现代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称:“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称三湘。”然而考诸清代以前之古籍,从未见到“漓湘”为“三湘”之一的任何说法。
    综上所述,因湖南以湘江纵贯湘南、湘中而至湘北,流域最广且开发最早,又域内之其他诸水系最终全都汇合于湘江,故湖南以“湘”为其简称或代称,与浩瀚洞庭之湖合称“湖湘”。故以第二种说法,即三湘乃指“潇湘、蒸湘和沅湘,泛指湘江及整个湘江流域,进而为湖湘地域之代称”之说产生较早,囊括地域最为广泛,最为贴切,也多为古人所认同。由于古今湖南辖域变更不一,要将古籍所载以及古人心目中之“三湘”完全与今之湖南辖域囊括对应,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实际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和具体运用中,“三湘”就是湖湘这片广阔地域的代称或雅称之一。
    那么“三湘”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人认为:“‘三湘’一词最早见于唐宋之问的《晚泊湘江》:五岭恓惶客,三湘顦顇颜。”(见袁建光:《湘江源流考》,《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其实,不要说本文前引之唐·李善《文选》注便要早于宋之问的《晚泊湘江》(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即公元 656年。而李善对《文选》进行注释的时间正是唐显庆年间,完成于唐显庆三年,即公元658年九月),早在六朝时期,“三湘”一词便大量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晋宋时期著名文人陶潜(陶渊明,365~427)就在《赠长沙公族祖并序》中云:“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逺,行李时通。”(《陶渊明集》巻一)其他如晋宋颜延之(384~456)撰《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云:“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六十七《颜延之集》)周·庾信(513—581)撰《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云:“既而三湘辽远,时遭鵩入。五溪卑湿,或见鸢飞。”(《庾子山集》巻十四)《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云:“直以五溪辽远,马伏波之思归。三湘卑湿,贾长沙之不愿。”(《庾子山集》巻十五)陈·徐陵(507~583)撰《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云:“重以三湘放命,七国连从。”(《徐孝穆集笺注》巻二)《陈文帝哀策文》云:“三湘九派,沴气云昏。”(《徐孝穆集笺注》巻五)“三湘”一词还出现在帝王的诏令中,如宋孝武帝(430-464)《校猎历阳大赦诏》云:“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廵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河而检云岱。”(明·梅鼎祚编《宋文纪》巻三)陈武帝(503-559)《尚书下讨周廸符》云:“西结三湘,南通五岭。衡广勘定,既安反侧。”(明·梅鼎祚编《陈文纪》卷一)此外,这一语词也屡见于正史如梁·沈约(441-513)所撰之《宋书》中,不再赘引。
    在这些诗文、诏令中,“三湘”一词的语义与前述第二种说法,即“指湘江流经的三个河段,即潇湘、蒸湘和沅湘,泛指湘江及整个湘江流域,进而为湖湘地域之代称”完全一致,可见这种说法最合古意,泛而言之,也应该基本上能够囊括现今之湖南地域。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所所长)【原载2007年11月出版《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7年第2期总第2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