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魏公稻”与“魏公柳”——邵阳文武二魏的德政工程】陈扬桂2021年1期总123
2021-08-02 15:45:0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祖国东部的江苏,有“魏公稻”的传说;在西北边陲新疆,有“魏公柳”的传说。江苏、新疆相距数千公里,但“魏公稻”与“魏公柳”的主人,却出自同一个家族,都诞生于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镇的魏家塅。
    “魏公稻”的主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源,是魏家塅最具盛名的“文魏”。1849年夏末秋初,56岁的魏源被任命为江苏省兴化知县。兴化及其相邻的高邮州、东台县那一大片地方,地势低洼,象一口大锅一样,而地势最低的兴化刚好是这口大锅的锅底。与兴化县紧紧相邻的高邮、洪泽两个大湖,由于湖面比周边田野和村寨还要高出许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湖”。一到雨季,两大“悬湖”极易发生洪灾,官员们只好沿着河湖修建一道河堤——运河西堤,来拦住河水和湖水。对里下河地区七县人民来说,运河西堤是一道“保命堤”。
魏源上任的时候,暴雨连日而降,河水湖水猛涨。魏源直奔保命大堤,指挥抗洪救灾。然而,让他吃惊的是守堤的官员正准备启坝,要将洪水泄入大锅。魏源看着快要成熟的粮食,哭着劝阻河员不要启坝,但守坝的“河长”职务比魏源高,根本就不把魏源的哀求当回事。
魏源没有办法,只好冒雨赶到扬州求救。两江总督陆建瀛听了魏源的诉说,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连夜与魏源回西堤坝上。魏源借助总督的权威,阻止了河员开闸泄洪。绝望了的百姓见庄稼、房屋暂且保住,精神振奋,一声呼喊,七个县几十万民夫涌上长堤,紧跟着魏源与洪水作殊死搏斗。昼夜无眠的魏源,几次晕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又冲向水势最险的地方。巨浪把他冲倒,卷走了他的鞋子。他爬起来,赤足散发,伏在河堤上哀号:“天啊!庇佑可怜的百姓吧!小臣魏源,宁愿以身殉职,代替民死!”悲壮的场面感动得老百姓都哭了起来。
    经过几个日夜的奋战,奇迹终于出现,风停雨住,百里长堤保住了。当老百姓用门板把昏迷过去的魏源抬下大坝时,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在道旁捧着香火,燃着鞭炮,向他们的“青天老爷父母官”欢呼。这一年,庄稼长得特好,有人便把这一望无际的水稻叫做“魏公稻”。从此,“魏公稻”的故事家喻户晓,至今传诵不衰。
    “魏公柳”的主人魏光焘,字午庄,是魏源的族孙。武将出身的他,是晚清政治、军事上的重要人物,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他虽然官至两江总督,由于少年丧父,随母度日,自幼靠打柴放牧和为他人帮工淘金维持生计,所以为官后能关心百姓疾苦。
    清光绪年间,魏光焘带着湖湘子弟,随左宗棠来到西北边疆,出任新疆建省巡抚。当时,新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百废待兴。魏光焘积极推行郡县制,整顿军队,巩固边防,屯田生产,发展经济,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新疆气候恶劣,遍地沙漠。为改变这一现状,魏光焘倡导植树造林,种草养花。命令全体军民动手栽种,每人每年包栽包种包活不少于一百株。一天,他来到前沿,发现一队士兵植树的土坑挖得过浅,树根尚露在地皮表面,当即把营地长官找到面前狠狠训斥一顿,并禁闭三天,勒令将功补过,土坑返工,树苗重栽。这一训令传出后,各地不敢怠慢,纷纷仿效,保证了造林质量。尤其柳树成活率高,几年时间,柳树成荫,为大沙漠增添了一道绿色长廊。为改变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湘军将领杨昌俊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中写到的栽种杨柳的主力是魏午庄的部属。由于在新疆的湘军统帅是左宗棠,所以人们习惯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同时也可以称为“魏公柳”。(作者单位:邵阳市委巡察组)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左宗棠家世述略】梁小进2021年1期总123
下一篇:【中央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符定一述略】刘安定2021年1期总12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