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衡阳历史上的两个半状元】甘建华2015年2期总100
2015-06-24 21:46:13   来源:   评论:0 点击: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以天上之圆月比拟人间之状元,当如何?
今天产生一个高考状元,需要十一二年左右的时间,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成为状元,先要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时间漫长,竞争激烈。宋人苏洵就曾发过如此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大有人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尽管有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毕竟是人才流通的必经之途,这总比没有标准的恶性竞争好得多。“科举与状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不了解状元,就等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不了解中国历史,甚至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现在”(孙自筠《中华状元奇闻大观》)。
因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而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即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科名中最高荣誉,亦别称“殿元”,或称“廷对第一”“廷试第一” “殿试第一”。状元者,科考之极也,因而“大魁天下”,成为古代读书人挥之不去的梦想。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呢?据《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刘春霖。《续文献通考·选举考》《元登科总目》《明登科总目》载,中国历代文科状元(不含女状元和武状元)计551人。
近年学界对此又有新的各种不同的说法。1992年重庆出版社版《状元史话》、1993年沈阳出版社版《中国历代状元录》都只列出596位状元姓名。1994年7月30日《文汇读书报》说,从唐代孙伏伽起,到清末刘春霖止,有姓名的状元共计599人。199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版《中国历代状元录》,则收罗了历代状元602名。2002年11月11日《安徽青年报》载,由唐至清末,共有状元503人(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加上辽、金两代,历代文科状元共计551人。2006年第1期《财会月刊》周腊生撰《历代状元知多少》称,我国历史上共产生过状元886名,历代状元中或多或少有些生平资料的计507人。201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版《中国状元全传》载,历代共有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永远让人只能仰视。而矗立长沙城头的天心阁,则成了湖南科举人才兴旺的象征。主阁一楼两侧墙面悬挂的“状元及第”“进士”牌匾,以及《历代湖南状元名录》《历代长沙进士名录》《明清长沙府著名科举人才名录》,很好地佐证了辛亥革命元老、毛泽东恩师汤增璧所言“湖南人矜气节而喜功名”。《历代湖南状元名录》计15人,其中第11位元代何克明、第14位清代彭浚,都是衡阳人。
 
元代状元何克明
 
《衡山文化志》(内部资料本)第313页宣称,何克明家庭贫穷, 母子讨米,结茅而居。某日,何克明外出乞讨归来,母亲已埋于山石之中。后有一些人因袭其说,以致以讹传讹。
据《何氏六修族谱》记载,何克明祖上是河南人。北宋末年,其高祖何裔因避乱迁于武昌,又惧兵祸,迁至江西吉安。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吉安何姓人氏北归无家,何举慕衡山乃鱼米之乡,举家迁至石湾熊虎头(今衡东县石湾镇)。何举叙部例封保义郎,殁后葬于潭泊西原,癸山丁向。何克明祖父是迁居衡山第五代,家境殷实,耕读传家,生三子,何凝、何潮、何瀞。后来,何瀞从石湾迁往坪头桥何家箭楼,何克明之父何潮从石湾迁居白莲寺何家垅(1958年兴修白莲水库,何家故宅沉于湖底,但何克明墓尚在),只有长子何凝留居石湾。
《何氏六修族谱》中刊载了一篇《监丞公克明遗迹节录》,是何克明后裔何昌玉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所撰。该文称,“公生于白莲寺之右,地名何家垅,今向姓举人掌勉公住基实公故宅也,其上山梍内墓坟即公父潮祖所葬处。公幼读书白莲寺,尝点窜佛书,寺僧至今犹宝藏之。”据说,何克明幼时聪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白莲寺住持视之为奇童,说:“此子他日必为国器。”
何克明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初出茅庐应童子试,名列前茅。清代彭玉麟修同治《衡阳县志·人物》称:“何克明,元仁宗时人也。材倜傥不规,规于文律。延祐三年(1316),湖广省臣以《云梦赋》试士,克明文疏壮有奇势……省臣奇之,拔置第一。于时乡试会试例初定,而克明首举,乡人荣之。”同试者有武昌邱堂,也以才情文采见长,时人并称“何邱”。次年,赴大都(今北京)会试,廷试时复以律赋出色,再获第一,连中三元,名震京师,为湖广及衡岳大增光彩。
元代历史不长,又是纷纷乱世,文献多有阙如,后世考据不全或贻误,因此,不同版本的元代进士榜上,何克明的名字或隐或显,其状元身份也一度受到质疑。其实,明代弘治《衡山县志》、嘉靖《衡州府志》业已载明:“何克明状元及第。”《衡山县志》还特别注明,何克明被点为左榜状元,右榜状元为蒙古人图克岱耳。清代康熙《衡州府志》卷十二,何克明条目特别注明:“试《云梦赋》,中乡试第一,状元及第。”乾隆《衡州府志》卷二十三称何克明“状元”,卷二十四称“廷试复第一”。光绪《湖南通志》“元延祐二年乙卯”榜中,何克明条目特别注明“殿试第一”。同书卷一六四人物传注明:据《楚记》载,何克明“延祐丁巳(1317)中湖广乡试第一”,后“克明廷试复第一”。1998年《衡阳市志》第3031页载,何克明“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湖湘文化大辞典》下卷《附录一:湖南历代进士科第年里综表》第1990页,沿用《湖南通志》之说,认定其为“延祐四年丁巳科(1317)进士”,并特别注明“殿试第一”。现在,上网查阅百度百科“状元”词条,在《中国历代状元榜》一文中,即可见到何克明的名字。
何克明的《云梦赋》,最早见于明弘治《衡山县志》,后来清康熙《衡州府志》也收录了这篇文章。其赋文词华丽,想象丰富,妙语连珠,气势恢宏,在元延祐三年乡试之后至清宣统的580多年间,一直为儒林所传颂。现将《云梦赋》全文抄录如下:
 
驾洞庭之飞艎,览熊绎之故墟,倬云梦之巨泽,控天南之一隅。尔其雄跨大江,延袤千里,水滔滔其渐渍,山巍巍而迤靡,却五岭瘴烟而莫近,岂五丈秋风之可拟。草木郁其畅茂,禽兽乐其游憩。原田每每,人获耒耜之利;车马辚辚,岁阅鬼猕之备。其产则橘柚青茅,竹箭金锡。虎豹貔貅,可以应庭实军容之需;糜鹿鱼鳖,可以为干豆宾疱之给。实荆州之府库,亦中原之羽翼。岳阳、大别,擅名胜于古今;夏口、江陵,分形势于区域。当其烟横北渚,日暮苍湾,仙俦巨灵,神游其间。鼓瑟铿锵,写幽怨于湘女;钧天缥缈,奏广乐于轩辕。水天一色,落霞孤骛;风月双清,归鹤啼猿。岸芷汀兰,香溢灵均之《离骚》;广谷大川,地壮召虎之于蕃。身历兹土,心驰往古,奠我民居,实维神禹。当怀山襄陵之际,任手胼足胝之苦,及其云土,而梦作乂,于是考图,而贡可数。暨荆之诗不歌,而楚氛之恶是怙,于以田猎,于以耀武,何凉德之不长,终汉室之启土。矫彼淮阴,骄力跋扈,致乘舆之鸣銮,烹良犬于得兔。信乎地不足以设险,德终然之可据。天眷吾皇,奄有寰区,虽兹泽之旷邈,果见侈于舆图。嗟予忝于楚产,期观光于帝都,极铺张于云梦,猥徒侪于腐儒,吞八九于胸中,曾不芥蒂于相如。
 
大魁天下后,何克明父亲已殁,母亲黄氏诰封太夫人。他奉旨在衡山县城建造状元府,地址即后来的城隍庙左侧霁峰书院(今衡山县城南完小左侧操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毁于兵燹。
何克明先擢承事郎同知,转茶陵州事,后任江西上高县尹,再迁衡州路推官。在衡州任上,他敢于碰硬,办理了几起棘手案件,最有名的一起是为其恩师彭寿翻案。彭寿是一位耿介文人,遭遇恶人构陷,含冤而死。何克明排除种种阻力,与恶人斗智斗勇,终为先师昭雪,并撰写墓志哀悼。
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何克明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加赠忠议大夫。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何克明因父丧在家守制。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几次召他出山。他拥护新朝,认为这是汉室江山,同时感到自己年老体衰,又曾作过元朝臣子,故不肯作贰臣,遂以衰老辞谢。
晚年,何克明杜门谢客,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失。明洪武九年(1376),何克明在家乡去世,享年78岁。
 
清代状元彭浚
 
又过了488年,即清嘉庆十年(1805),衡阳又出了一位状元――彭浚。
彭浚,字映旟,号宝臣,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一个“七代迭膺”之家。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与他血脉相连,他的姑妈是罗荣桓的曾祖母,论起来,罗荣桓该叫他“表叔爷”。
彭浚4岁入塾,6岁已能吟诗作对,20岁补博士弟子员,29岁考优贡,31岁中举人。清嘉庆三年(1798)以优贡生入国子监,五年(1800)在顺天府(今北京)参加乡试,中举。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高中状元,时年36岁,嗣后历任翰林院修撰、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顺天府丞等职。曾一度做太子旻宁(后来的道光皇帝)的老师,故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誉。期间,旻宁曾赐他一个砚池,从此,他把自己的住宅叫“赐砚堂”,著述名《赐砚堂诗文集》《赐砚堂进呈录》《赐砚堂今古文》等,成为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道光十二年(1832),彭浚因脚疾,奏请辞职,奉旨回原籍衡山王子塘疗养。道光十三年(1833)十月初七,在家乡去世,享年64岁。消息传到京城,道光帝亲自写文祭奠,痛呼:“朕为太子,先生师也。朕为天子,先生友也。先生逝矣,何师何友?”并敕祀为乡贤。
从《湖南通志》《衡州府志》《衡山县志》《衡东县志》《衡东文史》大量有关彭浚的记载来看,彭浚不仅才智过人,而且为官清正。史载道光十一年,彭浚调顺天府丞兼学政,屡掌考试,选拔多士,“前后五鼎甲皆出其门”。视学奉天时,裁革陋规,捐薪俸添建试院考棚,集诸生讲解义,使学风为之一新。
彭浚精于书法,楷书融合了欧、颜、虞、褚多家优点,具有稳重、端庄、大方、俊秀等特色。1992年7月,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清代状元彭浚小楷字帖》,内收小楷作品《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为广大练习书法者提供了临摹毛笔小楷的范本。他高中状元回乡时应族人所请,书就的“牒演星源”匾额,苍劲有力,保留至今。堂匾“勤、俭、敬、恕、忍、让、公、和”及对联、墓联均存世。他还喜欢画梅花,南岳大庙至今藏其梅花图数幅。
但彭浚流传甚广的轶闻,还是他的多才善对。他的母亲欧阳氏是衡山文学欧阳翕的孙女,家学渊源,擅长吟诗作对。彭浚受母亲影响,文思敏捷,即兴应对,小小年纪就誉满衡岳。殁后170多年,衡山民间还流传着他许多关于对联的趣闻,有的趣闻甚至家喻户晓。
聂家是衡山的名门望族,老翰林聂焘辞世不久,第二个儿子聂肇奎主其家事。聂肇奎中举后,虽未考取进士,但他悉心培养的七个儿子都非常了得。彭浚年少志高,早就想拜聂氏为师。这日来到聂府门首,刚巧遇到三公子聂铣敏。聂铣敏人长得洒脱,文才也很出众,自然不把凡人放在眼里。问明来意,他乜斜着目光打量比自己大几岁、衣着鄙陋的彭浚,随手指向阶前一株百年老槐说:“树大根深,不落无名鷃雀;”彭浚见他如此傲慢无礼,也不客气,便指着不远处一口小池塘说:“塘干水浅,难藏有道蛟龙。”聂铣敏一怔,哟,敢情今天遇到硬茬了!见那池塘水面风吹涟漪,触景生情,于是口拈一句:“水本无愁,因风皱面;”彭浚望着不远处积雪浮云的巾紫峰,应声而答:“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聂肇奎听说此事后,赶忙把彭浚请进府内,一番交谈,认定他前程远大,欣然将他收入门下,与聂家兄弟同在巾紫峰书院攻读。后来,聂铣敏与他同中乙丑科进士。
彭浚是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唯一状元。据说,乾隆五十一年(1786),状元出身的湖广总督毕沅,曾下令在岳麓书院前坪空地建立一座魁星楼,称“以当文峰为今秋闱发兆”。这个风水兆头多年后终于显灵,应验在了彭浚身上。彭浚奉旨回乡省亲,岳麓书院张灯结彩,隆重庆贺,师生饮酒赋诗,三日三夜不歇,整个长沙城都轰动了。
彭浚中状元后,奉敕在家乡建造状元府,是一幢座西朝东的九进大型古建筑,位于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距县城10公里。尽管风霜累累,仍可窥昔日风姿。1991年11月,衡东县人民政府拨专款1万元修缮,并将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屈居传胪的彭述
 
列位读者,既然说衡阳历史上只有两个状元,那本文题目又何来“两个半状元”一说呢?且听在下细细道来。
这半个状元其实应该是一个状元,只因造化弄人,阴差阳错,活生生地把个到手的状元给弄溜了。时也?运也?命也?冤哉枉也!
这个人大名彭述,字向青,清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清泉县城东郊彭家园(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国庆村)一个贫苦家庭,后举家迁居黄茶岭彭家冲。
其父彭松丞是一个鞋匠,母亲姓尹,是清泉县一个穷苦的农家女。彭述8岁时,启蒙于衡阳江东岸的宜灵庙私塾。在私塾只读了三年,学业便大有进步,12岁时因成绩优良,被录取到衡阳石鼓书院。这是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名师执教,高材辈出,他打下了古文学的深厚根底,尤其是书法经过名师的指点,所学颜、柳、欧、赵四体已达到神似的地步,在当时已有了一定的名气。19岁时,以秀才(生员)补廪(成绩非常好,可享受一定的经济补助,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身份第一次到省里参加乡试,学政以“用典犯政”为由,使其名落孙山。光绪二年丙子(1876)秋闱,得中拔贡。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殿试,得中乙榜第一名,成为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传胪。
能得中二甲头名,当然很了不起了。但就是这个传胪,让衡阳历代有识文人、史志专家提起来至今感到遗憾。据说殿试时,彭述试卷中的文章和书法,很得主考官翁同龢的赏识,于是把4份试卷呈上给光绪皇帝审定,还特地把彭述的试卷放在第一,想选他作状元。光绪皇帝看过后,对彭述的试卷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立即在试卷上写下“真写得好”四个字。不料,将4份试卷逐一看过后,光绪皇帝随手把彭述的试卷置于最后面而未复原,即转递给了翁同龢。翁同龢当时就感到非常惊异,但出于对皇上的尊敬,又不便再问。于是,彭述由第一名状元突然成了第四名传胪了。后来,光绪皇帝知道这不公正的录取后,感到榜已公布天下,无法更改,只好御赐彭述“真写得好”四字,并赐汉白玉大印一颗,了事。
彭述由状元屈居传胪的消息,自翁同龢传出以后,便不胫而走,传到了衡阳,衡阳人都说彭述是“文曲星下凡”,一时间茶楼酒馆传为美谈。
就在这一年,彭述自北京衣锦归来,告老在乡的前兵部尚书彭玉麟非常高兴,设宴祝贺。因年迈和手指有病(风湿痛),没有另画丹青,便将光绪元年(1875)的得意旧作白梅单幅相赠。光绪十六年三月初六(1890年4月24日),彭玉麟病逝于衡阳江东岸退省庵,《荣哀录》第273副即是“族孙侄述向青”挽联:“绝大勋名兼仕隐;中兴将帅又凋零。”
彭述中传胪后,获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并任光绪皇帝的书法侍讲,兼教皇族诸子弟。目睹朝政腐败,他常思救国之道,视康有为《大同书》和谭嗣同《仁学》为真知灼见,积极拥护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都察院御史。他赞同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曾聘请义和团拳师教子习武,并上疏荐晚清名将董福祥赴京抗夷。八国联军兵临北京,慈禧挟光绪仓惶出走,大臣们纷纷逃离.彭述却不顾个人安危,以文人主动请缨,率数百壮士参加守卫西城的战斗,与强敌浴血奋战。战后,有人密告彭述是维新派“漏网之鱼”,且与“拳案”有关,慈禧立即下诏罢官,遣送承德山庄,名曰编修清史,实为软禁,长达8年之久。彭述忧愤成疾,常咯血不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彭述调离承德,贬为福建延建邵道,后调任厦门际司(交际使),因痛恨洋人暴行,发誓不与洋人握手会晤,遂托故辞职。
1911年,辛亥革命告成,彭述接受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聘请,担任编辑工作。翌年,不幸旧病复发,于11月2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58岁,葬于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国庆村九组(武广高铁衡阳东站南面约8公里胡家坪特大桥南十数米向东护坡处)。好友湘潭王闿运挽联曰:“平地起风波,共叹湘东文武尽;停云昏海峤,回想京邸酒棋欢。”
彭述平生癖好古籍、字画和金石,家藏珍品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惨重,遗著手迹亦散失很多。2007年,北京收藏家李翠波在西泠印社出版《皇师遗韵》,内收19幅书画和60多方篆刻,其中彭述篆刻、书法各两幅,余者皆其好友潘祖荫、祁世长、彭云伯、彭维新、李文田、朱恩绂、刘侗寿、戴兆春、李光邺等翰墨名家作品。这些人或状元,或进士,或翰林,或大学士,皆为一时名流大宦,既显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准,也佐证了一段历史。
彭述亦工对联,在《衡阳历代楹联集成》中,收录了他《敬奉父松丞公五十寿联》:“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湖南宁远石家洞湘军墓地有其所撰一联:“一代名争柱石高,千秋宅近乡山好。”石柱高6米,凛然直指蓝天。(作者单位: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
 
链接:湖南历代状元表

本刊资料室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衡阳 状元 两个

上一篇:【民国元老陈墨西】陈华荣2015年1期总99
下一篇:【刘虞笙:铸就湘军最后的辉煌】刘期贵2015年2期总100

分享到: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