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李桑牧对鲁迅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影响】丁仕原2011年4期总86
2015-01-03 20:08: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李桑牧有关鲁迅研究的著作在当代众多鲁迅研究者中,李桑牧是一个不应忘记的人。李桑牧(1928-2010),湖南长沙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秘书、长沙市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鲁迅研究专家。 他出身

李桑牧有关鲁迅研究的著作

在当代众多鲁迅研究者中,李桑牧是一个不应忘记的人。
李桑牧(1928-2010),湖南长沙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秘书、长沙市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鲁迅研究专家。 他出身于书香名门,小时患病导致终生残疾,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也没有正式工作。但他自强不息,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鲁迅小说研究上成果卓著。


全国解放后不久,他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学习鲁迅,并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写成论文发表。 1956年,长沙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桑牧的研究成果《鲁迅小说论集》。1959年,这家出版社又推出了桑牧先生的第二部鲁迅研究专著《心灵的历程》。这两部著作深受读者喜爱,印刷数量分别为12000册与16600册。笔者在大学读书时,就曾拜读。
《鲁迅小说论集》是全国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研究鲁迅小说的论文集。全书
除序外,由8篇文章构成。书中对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代表作展开了论述。对农民和农民孩子进行了研究,也对旧中国妇女形象的探讨,几乎涉及鲁迅创作小说三个集子的年有内容。他以自己创作的经验与掌握的理论,认为《免和猫》、《鸭的喜剧》不是对自然的低诉,也不是充溢着崇拜大自然的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的不健康的东西”,而是透露着鲁迅的严厉而又充满感性的声调,斥责那残害弱者的猫——它们的残忍和对主人的柔媚,的确令人想起和黑暗社会中绅士派头的蛆虫们非常相似的“正人君子”的面孔来——并捍卫了一切无辜的善良的生命。①
鲁迅关于知识分子艺术形象的小说研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笔者也曾有所研究。但李桑牧早在全国解放初期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心灵的历程》正是研究鲁迅所创造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和前期思想发展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结合着对于《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联系到鲁迅更早的一些著述中对于“精神界之战士”的追求,深刻地阐释了“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中篇按鲁迅作品发表年代顺序,仿效阐释了《头发的故事》、《端午节》、《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狐独者》、《伤逝》等小说中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的特点。下篇则是对鲁迅某些小说和杂文中我的形象的分析。书中对狂人和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为狂人是在现实性狂人的基础上以讽喻性手法塑造的新时代黎明期思想战士象征性形象,《狂人日记》不是一般的小说,而是讽喻诗化的小说或小说体裁的哲理散文。②
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以小说形象的分析来研究鲁迅的思想。他通过对鲁迅知识分子系列形象的研究,从知识分子身上的个人主义表现的批判以及鲁迅的自我解剖,构成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基本内容。
这一研究,使我们想起近些年来,人们对于沈从文诗化小说研究的情况,而桑牧先生则早就走在了时代前面。可以说,他的研究,开创了鲁迅及现代文学研究的许多领域,这种成就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正当桑牧先生成果累累之时,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李桑牧一家被无情的卷入进了时代的旋涡中。首先是他的弟弟杜高因二流堂的事,被莫名其妙地关了起来,接着是他父亲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李桑牧本来没有正式工作,这时更找不到谋生的地方,全家靠他母亲微薄的工资生活
环境尽管如此不好,李桑牧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对鲁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李桑牧连续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这些文章除了少数配合形势批判“四人帮”外,大多集中于对鲁迅《阿Q正传》的研究,先后在湖南师大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1984年2月,他的另一部研究专著《〈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这是一套高水准的学术著作,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他情有独钟。可惜现在已再看不到这样的书了。
对《故事新编》,李桑牧早有研究。1954年,他的论文《卓越的讽刺文学——〈故事新编〉》就发表在当年的《长江文艺》的第5期上,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论争。这部著作正是他早年鲁迅研究的继续。引言中,桑牧先生追述了论争的情况,也驳斥了不少研究者的看法。全书分上中下三篇,论证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故事新编》是讽刺作品和历史小说的合集,其中的主要部分则是针对黑暗现实的讽刺作品。③
这以后,桑牧先生一直笔耕不止。他对《阿Q正传》尤为钟爱,专门进行过系列研究。在权威刊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上发表三篇研究鲁迅的论文,显示了他深厚的功底与独到的艺术魅力。《怎样理解〈论十大关系〉中对于阿Q典型的论述》发表在1988年7月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第20期上。这篇文章反映了李桑牧的执着,他始终认为阿Q是破落的地主阶级,因而文章迟迟不能发表。后来是寄给湖南同乡,鲁迅博物馆馆长陈漱渝后才得以发表。
李桑牧还写有鲁迅传、阿Q正传的研究等著作。据他的亲属介绍,这两部书已打印成册,只因各种原因,这些研究成果,一直没有出版。我相信一旦条件成熟,他的这些成果会面世。


李桑牧祖藉贵州玉屏,出生于长沙。他的父亲是我国早期共产党员,知名哲学家李仲融。母亲受过良好教育,曾任小学校长,培养了不少人才。弟弟为著名戏剧理论家杜高,从《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④中,我们能详细了解其苦难的人生。在这本书中有他们母子三人小时的照片,八十年代,我曾在他家见到新凤霞等众多名家为其母亲祝寿的字画。
据李桑牧自我介绍,他四岁时曾患右腿关节结核病。当时医学不发达,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让病人躺在石膏模型里让关节固定。为此,李桑牧在石膏绷带捆缚的病床上度过了四年凄凉的岁月,以童年快乐的丧失和一条腿的萎缩为代价得以逃脱病魔的吞噬。与他同患这种病的人,由于不愿接受西医治疗,终于被夺去生命。也正是他父母的开明,他才得已活了下来。
怎样让一个残疾的人更好的生存,李桑牧的父母、祖母、姑姑以及常在他家的姑姑同学的好友都常常议论所有残疾人能担任的工作,如文书、会计、教学裁缝,特别是中医,都被想到。唯有他的父亲沉吟不语,据李桑牧自己回忆,好像他的父亲对久病初瘥的孩子酝酿着一种微妙的希望。⑤
当李桑牧能离床扶杖行动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湖南这个充满反抗精神的地方,与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李桑牧目睹了他的父亲与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组成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的各种活动。正如他后来所说:“我浸浴于这样从所未见的热烈蓬勃的气氛中,无异于接受了经常性的文艺启蒙,感受到了文艺具有浸渍人心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对于民族和人民解放运动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正是这样群众性的如春潮般汹涌的抗战文艺活动成了培养我文学灵魂的摇篮。” ⑥
他的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文艺的爱好者,接触的人多为文艺大家,耳濡目染,文艺成了李桑牧的爱好。12岁时,他就写出了以抗战为题的两篇儿歌、两篇童话,并按父亲的吩咐在姓名前标出年龄后,将这些习作寄给通俗刊物和儿童刊物。也就在这时,他的父亲奉调到苏北新四军工作。临别之前的一个晚上,他的父亲明确表达了希望他在文学工作中有所建树的希望,他也明白了父亲早年沉吟不语的原因。
他的父亲离开不久,寄出的稿子陆续得到发表。最早的一篇是刊于《新道理》1940年第14期的《鞋匠》,接着是《少年战线》的童话《竹山后面》。另外两篇后来也发表在《新道理》上。尤其是《月儿光光》这首儿歌,抒发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与对于抗日前途的向往。
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桑牧早年的写作才华。一个身残志坚的有为少年以自己的文学成就,走上了文坛。 这也为他日后的鲁迅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鲁迅的同时,他也没有放下创作的笔,曾写有系列回忆散文与随笔,只是发表得不多,也没能出版,不为世人所知晓而已。
鲁迅是当代大家,鲁学与红学是当今研究的热门。研究鲁迅的名家不少,在这众多研究者中,湖南占据重要地位,朱正、李桑牧、陈漱渝等是公认的名家。鲁迅去世时,李桑牧刚刚从病床上站起来,能够与家庭同桌吃饭。但他从他父亲那里了解了不少关于鲁迅的信息。特别是当时湖南文坛围绕对鲁迅的评价,展开过热烈的论争。
当时的湖南政府《国民日报》总编辑罗尔瞻化名壶公发表文章攻击、诋毁鲁迅,而《力报》的青年编辑严怪愚、《晚晚报》总编辑康德则为另一方,热情称颂鲁迅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立场。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场论争的支持者是以他父亲李仲融为首的地下党。正是他们帮严怪愚等人出点子,才使这场论争取得了胜利。
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李桑牧更多地了解到了鲁迅,开始了终生的鲁迅研究。
由于自幼病残,李桑牧没有受过完全的学校教育,也未能踏上具体工作岗位。早年靠卖文讲学为生,50年代,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推荐他为湖南人民出版社社外审稿人员。70年代末,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安排其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秘书,替一些老同志修改回忆文章。开始工资很低,他的妻子在幼儿园工作,收入也不高,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不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还是靠他母亲的固定工资。


李桑牧一直甘作他人嫁衣裳,默默无闻地工作。但人们也没有忘记这位忠厚的长者、鲁迅研究专家。1990年华厦出版社出版的《不残集——中国古今残疾艺术家评传》对他进行了专门介绍。他去世后,他的名字与2006年中国作协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中国作协会员中已有194人逝世的名单一道列入《文艺报》在2009年底刊登了中国作家协会公报(2009年第6号)之中,并表示最深切的怀念。
学术界不少研究者也没有忘记他。在范家进发表在浙江师大学报上的《20世纪鲁迅研究述略》中,将他与陈涌、许钦文等合在一起评论,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小说的研究。⑦另一位研究者在《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一文中则明确指出:李桑牧1954年发表《卓越的讽刺文学——〈故事新编〉》,明确提出《故事新编》不是历史小说,而是讽刺作品。他说:“《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都是针对现实的卓越的讽刺作品,而这些作品又是借着‘历史小说’的形式写出来的。正因为作者自己并不打算写‘古人’,他只是借取古人古事作为一点因由,达到抨击现实的目的,所以,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的图景,并给以无情的嘲讽和抨击。” 这种认识是把鲁迅的历史小说定位在类似他的杂文的创作,以体现其与中国革命的发展相一致而具有的现实战斗作用,《故事新编》的“油滑”也被等同于杂文的讽刺手法,而被充分肯定。这篇文章标志着《故事新编》研究进入业已形成的鲁迅研究的政治革命理论视角。丁易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他1955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依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全面阐释中国现代文学,设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一题,提出《故事新编的》的“八篇作品,特别是后期写的五篇,都是借着‘历史小说’的形式,来攻击暴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及其帮凶走狗们和一些所谓‘学者’、‘名流’的丑恶面孔的”;认为这些作品尤其是《非攻》、《理水》与同时期所写的杂文一样,“已经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了”。 ⑧
张梦阳在他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充分肯定了李桑牧的《〈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认为该书“详细阐述了作者50年代提出的《故事新编》是讽刺作品的观点,融合了作者息50年代论争之后潜心研究《故事新编》各篇作品的心得体会,是《故事新编》研究的重要成果。”⑨
由于种种原因,李桑牧对鲁迅的研究不为学术蜀所重视。某种门户之见也制约了对这位研究者的全面了解。 笔者以为,李桑牧对鲁迅的研究,特别是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有以下贡献:
     1、以一个残疾人,自学成才的作家研究鲁迅。这能更好在理解鲁迅作品,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的独特意义。
2、最早重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份子问题,通过比较,系统地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李桑牧的鲁迅研究,主要是对鲁迅小说的专门研究。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学习。
3、终生学习鲁迅,研究鲁迅。通过鲁迅其他作品对鲁迅小说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解的观点。
4、李桑牧没有正式单位,他的研究完全是一种虚心的学习,通过文本进行系统研究。这就完全摆脱了当前学院式的为学术而学术怪圈。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在浮燥的学术研究的今天,这不能不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当然,由于时代使然,李桑牧对鲁迅小说的研究不能不打上那个时代的铬印。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他对鲁迅的研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李桑牧·鲁迅小说论集:呐喊中的几篇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6
李桑牧·心灵的历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李桑牧·《故事新编》的辩论和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李辉·一纸苍凉—— 《杜高档案》原始文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李桑牧·忆少年,湖南残疾人[J]:1993,2
李桑牧·我的文学摇篮——记忆中的长沙抗战文化活动,
湖南残疾人[J]:1993,4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0年第2期
⑧陈方竞 、裴仁秀: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
荆州师专学报[J]2001年第1期
   ⑨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下卷一,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文学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贡献 李桑牧 鲁迅 研究

上一篇:【湖南第一师范英烈补遗】孙海林 王沛清2011年4期总86
下一篇:【马积高先生的治学风范】刘上生2011年4期总8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