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武冈浪石古民居群述往】黄三畅2017年3期总109
2017-11-07 23:07:0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浪石古民居
 
浪石村坐落于武冈市东北面,与武冈城成犄角之势,一古城一古村,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整个民居群,坐落于一道东西略窄、南北较狭长的盆地间,懂风水的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其屋舍的匠心布局也符合风水学要求。一条担水江,自南而北,悠悠流淌;与担水江并列的是一线消防水池,大院子和上房头、二房头就分别建于江和池两边的山坡上,山坡缓缓,安稳舒适,恰似太师椅。依山临水,山水俱佳;隔江相望,亲而不狎。
早在2004年6月,武冈市文管所派员实地调查了浪石古民居群。不久以后的7月1日,武冈市人民政府就确定浪石古建筑群为武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冈市文物管理所于第二年3月28日立碑。
其后,湖南省楹联家协会暨邵阳市楹联学会命名浪石为潇湘古楹联第一村。
2012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命名浪石村为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湖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里,浪石村就荣居一席,排在30个历史文化名村中的第9号。同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暨湖南省文化局转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
浪石村有这样惊世骇俗的古民居群,应该追忆拓荒浪石的王氏先祖。有个叫王祖清的,生于元末,明初时在武冈岷藩王府为官,明洪武四年(1371)武冈农民起义时,随武冈岷藩王外逃,尔后隐居于龙口井头山(今邵阳县境内)。到了明永乐七年(1409),王祖清的长孙王政海迁居到武冈州城东面百余里的李家坝。看到这里有一片还算宽阔的田畴,又有一条小江,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他见田畴四围山峦起伏有如波浪,山上又多卧石;而自己一家也不应该再漂泊了,应像浪中的石头一样沉稳下来。于是改李家坝为浪石。从此以后,王家子子孙孙在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耕读传家,这是王祖清的遗训,亦是王政海的遗训,浪石王氏的后代谁也没有遗忘。既耕且读,王家的后代子孙就不能不出能人,因而在朝中为官者甚多,成为雄称一方的大财主亦多。于是广购田产,兴办家业。清末至民国初年,大地主就出了48户,几十里几百里外都有他们的田庄,而大本营浪石村的房屋也越建越多。从明末至民国初期,历经数代,相继兴建了大院子、上房头、二房头、刘家坳四大块。其他配套设施也陆续修建。
明洪熙元年(1425)至清初康乾盛世间,陆续修建了大院子。
明正统十二年(1447),筑大眼井。
明成化十五年(1479),筑三眼井。
明嘉靖八年(1529),筑雷公井。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金山寺正殿、横屋各两座,外加山门、牛栏、仓库,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建平山寺正殿1座,厢房两座,山门1座,面积300多平方米。同年建宝房寺正殿两座,外加牛栏、仓库,面积300多平方米。
明崇祯三十二年(1659),建田心庙。1961年毁于火,2001年复修,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
清顺治十六年(1659),建王氏宗祠。历数载,建成由牌楼、戏楼、左右厢房、中堂、神主堂组成的三纵两横砖木结构建筑。民国二十九年(1940)扩建六角攒尖顶戏楼。“文革”时期拆左右厢房改建平房教室。(80年代初拆毁戏楼。现仅存槽门、部分砖墙及所有的块石基址。)
清康熙元年(1662),在王氏宗祠右侧建三层六角攒尖顶石塔一座,高6米,正面石额上刻字(内容不详),俗称字塔。(1968年毁。)
清康熙元年(1662),在王氏宗祠内创办私塾学校。后相继于1914年创办第六保保立小学,1941年创办维新小学,1946年创办群英小学,1951年创办工农完小,1968年改办初中,1970年改办高中,现改办浪石小学。
清乾隆十六年(1750),相继修建了担水江上的八座桥:担水桥、剪刀桥、石板梁、社山桥、苗子桥、蛇影桥、石板桥、观音桥。现存担水桥、剪刀桥、社山桥、观音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至民国初年,相继修建了古民居上房头、二房头、刘家坳三大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双塘建贤裔亭(又名延益亭、延寿亭、双丫亭。1968年毁)。
1958年,修三江口水库(邵武水库),库容220万方。
1991年,群众自发修建简易公路自养路班经上房头、二房头、刘家坳至白竹村,长11公里。
浪石这一古民居群,是湘西南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宅建筑。它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永乐七年(1409)至民国二年(1913)间建筑特色,计有房屋88座,占地面积2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880平方米。仍保存完整的有55座,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规划有序,布局合理。住宅建筑居中,厕所、畜圈、杂屋等则择四周边隅配置,既方便又卫生。
靠东边平缓山坡上的大院子,主要保留着明末至清嘉庆年间的民居46座,多处墙上砌进铭文砖,“清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作砖”、“乾隆十四年己巳岁作砖瓦”、“嘉庆三十五年造”,先人们有意无意地用“文字”书写了历史。这些房屋均坐东朝西,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26米,占地面积14364平方米。
上房头、二房头连为一大块,背倚后龙山,地势稍陡。主要保留着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初期的民居39座,东西宽62米,南北长160米,占地面积9920平方米。以四合院天井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展。依坡叠级而筑,后屋高于前屋;布局规范、严谨,中轴对称。计横向12排,纵向5、6进,每排以封火山墙相夹的青石板小巷相隔。小巷窄的不足1米,宽的也只有1.5米,彰显着中国农民节俭质朴的本色;每进均有两个门角牌楼的通廊相连,亦彰显着中国农村邻里亲密的传统。走在这样的小巷里,晴不暴日,雨不湿鞋,冬暖夏凉。徜徉其间,恍如穿行于历史的隧道。
建筑的精髓是科学,浪石民居群的科学性,从屋内的采光就可以看出几分。上房头和二房头这么多的房屋,仅二房头正中一处凭依四合院天井采光,其余均靠房屋之间的差高采光,前屋后檐和后屋前檐的差高是5至8分米,正适合采光。还有屋与屋之间明沟暗涵互相连通,排水畅通。
住房均为砖木结构的四排三间的平房。后墙和左、右两侧的封火墙均是青砖墙,青砖规格为“三六九”(厚三寸、宽六寸、长九寸),这种规格的砖在当地是最大的;前边的墙为木壁。平房中间两排是木柱夹木壁,每排柱子是五棵,最中间一棵叫正柱,正柱高一般是一丈八尺八寸,俗称“一丈八零八”,也有“一丈六零八”和“二丈八零八”的,都是吉利的尺寸。所谓三间,是面阔三间,每间的进深是两间。中间为堂屋,堂屋正中偏后隔断设神龛,神龛隔墙后面为卧房。左右两间,前为茶间,后为卧房。说是平房,也有楼板,楼板可以隔挡瓦风;楼上一般不住人,只放杂物或稻麦之类的粮食。每座屋一般住两户人,如兄弟分爨后就各住一头。不大肆建房,也体现着节俭风格。
堂屋的大门是高门槛,3至5分米不等,这体现着一种尊严。大门是两扇,每扇分两部分,上一部分其实是窗,叫门窗,窗内镶着窗棂,窗棂间饰着花卉虫鸟;下一部分先是一个长方形的框子,框子内是雕刻,再下面就是木板。大门的两边分别还各有两扇门,式样与中间的一样,只是平素不开,须办红白喜事才开。一共是六扇门,也就有六个长方形的框,框内的雕刻,内容或是飞禽走畜,或是奇花异草,或是一个连环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中的,如《桃园结义》《龙凤呈祥》《李逵负荆》《辕门斩子》。这些雕刻工艺极为精湛,有的既浮雕又镂空,立体感当然强。
屋子的地面用铜油、石灰、黄土“冻”成,平而光荡,又不滑脚。
堂屋前面是走廊,一般宽1.5米;两边的房门门槛的外面,安着半月形的青石板,这叫踏石,高出地面一点,便于跨门槛,如果鞋底有泥巴,也可在踏石边沿蹭掉。堂屋的门槛前面则是长方形的踏石板。有些人家,两边房门前边靠近走廊近边沿的地方,还安了脸盆大小的铜钱形的漏水孔,洗脸、洗澡水可以从这里倒下去,下面自有涵道通前面的阳沟。走廊上面,连着两棵柱子的横板叫引龙,3、4公分宽,上面也有浮雕。浪石人似乎不愿看到石板木板上有空白,总要见缝插针饰上浮雕。
阳沟在走廊前面,宽5、6分米,深7、8分米,均为石砌。
屋子左右两侧都砌了封火山墙,一家失火,不会四邻遭殃,有封火墙像盾牌一样把火患封堵。这些山墙,有的为弧形,有的为双头或三头的马头式,都翘着角,似龙、似凤,庄肃而又浪漫。要说明的是,封火墙的形式,可不是随意的,是以户主的地位来决定的。
最能体现浪石古民居文化特色的,还是角门牌楼。角门牌楼每座屋有左右两座。从巷道上看,角门牌楼呈长拱形,宽0.8至1.1米,高3.3至3.6米。从上至下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最上面是一段拱弧飞檐,拱弧下面横一块厚门枋——或木枋或石枋;拱弧和门枋之间封上砖,叫门额,门额上刷着桐油糯米石灰浆,再塑上花卉图案。横防如果是木枋,木枋上则突着两个雕花的门当。门当有讲究,房主人的地位不同,门当的样式和花型也不同。所谓“门当户对”,这就是出处。
门防下面,两头各安放一块石门衬。石门衬的外端是长方体,内端是雕刻好的龙头,龙头分公母,左男右女,女的口里含珠,男的则没有;两个龙头相对相迎。两个门衬下面就分别是一块厚大的石门框了,安在石门墩上,高2至3分米,上部顶在石门衬的长方体部分,下部座在石门墩上;中间横着方形的石门槛。石门槛一般高3公分,正面多刻双龙护宅图。因为有门衬,门洞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就饰上了龙头,门洞就不是僵硬的长方形。
石门墩可大有讲究,它是突出来的,突出部分一般是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每个石礅至少浮雕两面(正面和内侧的竖壁),或仙鹤、或灵羊、或金鱼、或牡丹,又以一种近似麒麟的“避邪畜”居多。石门墩夏秋是可以坐在上面乘凉的。
最有话可说的还是石门框,皆由整方青石砌成,靠巷道的一面均阴刻对联,周边饰着花卉图案。整个民居群共计50余幅,联联有意味,楷书、隶书、行书,风格各异,均为历代族里文人所撰,有些还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手迹(后面会专讲)。
这是难能最可贵的。浪石后人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无论做官还是务农还是经商,都没有忘记读书,都牢记用文化来充实自己,彰显着耕读传家的本色。
需要特意提出的是,属于浪石村的刘家坳位于浪石行政村的北端,毗邻风光秀丽的三江口水库,现存较为完整的建筑3座,均为清光绪年间建造,占地面积596平方米。建筑式样及风格与上房头、二房头相似。留存在封火山墙上的铭文砖多块,主要是“光绪五年”、“光绪二十七年”的。最为精美的当数石构架的角牌楼的浮雕装饰:门额下沿阴刻太极八卦图,中部浮雕双龙戏珠图;两侧石框浮雕鲤鱼跃龙门;门槛是“苏武牧羊”、“姜太公戏麒麟”图。幅幅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古民居里还散落着不少文物。
半块乾隆御赐的匾额,尚存“仁德”二字。一块木匾,长、宽分别约为2、1.5米,浅凸着加了金水的“会卤池”。多少年了,擦一擦,还金光熠熠。会卤池是规模很大的卤菜作坊。
一口石凿的水缸,长、宽、高分别约为12、7、6分米,缸壁厚约0.6分米;是用整块石头凿成的。缸正面石壁的四周浮雕着起伏的花纹,石壁中央浮雕着双鱼太极图,太极图四周是几种花卉图案;缸左壁浮雕着一只蝙蝠,缸右壁浮雕着一只梅花鹿,蝙蝠和梅花鹿周围都有花卉映衬。缸底微微凹下,是舀水时勺子刮出来的,可见水缸年代的久远。上海一位学者看了,说,价值为一座上海的高楼。
一面招牌,壁立于江边一座屋子的走廊山墙内侧,上书“祥瑞兴槽坊客栈”,黑色的楷体,每个字一尺见方,凝固了当年的繁华。
村后的后龙山一座大坟堆,拱现着时光的悠远,这是王政海第二代长孙王尔贤(1429-1490,)墓葬。这里还有个掌故。兄弟三人,王尔贤排行老二,听风水先生说,后龙山一块宝地,风水特别好,先人若葬在这里,后人必定繁衍昌盛。王尔贤怕大哥先死而葬在这里,就用了计谋,他藏在家里不出门,要家人对外宣布死了。于是葬在这块宝地里,棺材里当然没有人。三年后他真的死了,就“重葬”在这里。
大眼井、三眼井、雷公井、苗子井,那些哺育着浪石先人的古井,仍滋润着后人的田园;担水桥、剪刀桥、社山桥、观音桥,还在迎送来者和逝者;金山寺、宝佛寺、田心庙,依然是浪石人心灵的寄托。
那些见证过悠久历史的古碑、青石板小路、古树,还将见证新的时代。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兴一方文化。由于浪石人崇尚读书,自明朝至今,王氏后裔文人蔚起。明清太学生40余人,举人1人,贡生5人,庠生10余人,为官者甚多,达30余人。现在外任职的军政要员、文教职员不下100余人。浪石古民居群原有功名碑16块,现存9块。
王政海四代孙王万树明末为官。六代孙王朝干,任四川成都府知府,著名书法家。七代孙王永俊,任四川成都府知府,著名书法家。
如今,外面来的人与上了一定年纪的老者交谈,老者往往一出口就是之乎者也,就是古代的名言警句。
受居住场所内雕刻艺术的熏陶,浪石人喜欢而且擅长木雕、石雕、竹编竹雕、根雕等。
浪石人也乐观,爱快活,他们会唱山歌、小调,会打渔鼓,会唱祁剧、花鼓戏、打对子,会舞龙舞狮、采高跷,等等。
浪石人也会吃。他们善于给粮食果子加工,会制腊味、打豆腐、酿米酒、酿烧酒、制红薯糖、制柚子糖、制米糖,这些行当均有作坊。这里的土特产有腊肉、腊小肠、板鸭、干细鱼虾、水豆腐、豆腐干、猪血丸子、爆花糖、米花、酸萝卜,挨钵火炮辣子,等等。
浪石过去有马帮,消失了几十年以后又兴起了。10多个人,10多匹马,专
门帮助村民驮运货物或迎接远方来的贵宾。在浪石的田畴、山间骑马,该是别有趣味。
   浪石村古民居群刻在角门两边的楹联,出门进门都看到它,与之“耳鬓厮磨”,无疑会让心灵潜移默化。如:
 
往来若乾坤旋地
出入如日月经天
 
碧水环门龙起舞
丹山绕石凤飞鸣
   
三珠玉树门前绕
五子经书室内香
 
放眼相关天下事
入门且喜一家春
 
柳絮飞残幽巷景
梅花香到小门春
 
这些楹联书法和雕刻亦属上乘,据专家考证,有些楹联的手迹还是清代道州何绍基的。(作者单位: 湖南武冈市二中)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武冈 民居

上一篇:【秋瑾婆家创业史(一)】胡卫平 王学东2017年3期总109
下一篇:【长沙楚帛书被骗至美国的经过】吴铭生2017年3期总10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