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湖南民国教育史片断】罗慧2017年3期总109
2017-11-07 22:56: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近几年来,民国时期的文字,开始引起了一些人的喜爱。为人称道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其凝练、婉转而不晦涩,“得文言之简洁而去其陈腐,得白话之平易而去其冗长”。当然,没有坚实的文言功底,要
写出清澈、隽永的文字,怕是很难的。笔者最近在翻阅单位史料库里残存下来的一些散乱、老旧的文字资料时,也有这样的感受。它们或清雅,或简洁,或居然一股浓浓的学生腔。细读之下,发现在这些文字背后,其实还有耐人寻味的教育史话可供我们追寻、讲述。因其不是来自某某大家的名著,也不是什么经典的出版物,所以更显平常、真实,就是以今人的眼光而臻此,亦有可称道之处。本文现略录四五,再讲出一段史实,权当温故吧(楷体部分为原文)。
一、 厅长的总结
 
朱经农
 
《抗战三年来之湖南教育》
                          朱经农
今日为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日,吾人回忆三年来前方将士之英勇牺牲,战区同胞之转徙流离,千百万青年浴血前进,千百万妇女与儿童为伤兵裹创与服务之精神,吾人之感奋为何如,吾人之悲痛为何如,吾人之血潮起伏又为何如!经农忝主湖南教育,忽忽盖八年于兹,目睹湖南学生投笔丛戎之踊跃,临危不屈之状烈,夫教育界人士为教育事业而坚忍支撑之苦心,于戎马仓皇流离转徙之中,维持全省教育之生命,使不随兵燹而丧失其原有之精神,实有足多者。当此寇氛尚炽,逆焰犹张之日,教育事业,百端待举,为适用抗战建国之需要,不得不检阅三年来湖南之情形,以为今后改进之张本。兹将三年来湖教育之重要事项略举数端如后。
(此后略)
    这段短文,出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湖南教育月刊》第七期上登载的,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向省政府递交《抗战三年来之湖南教育》总结里的开篇语。彼时,在中国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三年。
据朱厅长在随后文中的统计,当时湖南省的最高学府湖南大学,作为中国比较有影响的重要文化教育机构,在1938年4月就遭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当时的校图书馆是一座哥特式建筑,1933年10月才正式竣工对外开放。但日寇的空袭,它瞬间就被夷为平地,馆藏的5万多册中外图书荡然无存。同时被炸毁倒塌的还有第一、第五学生宿舍,学校师生死伤达100余人。
1938年11月,湘北的岳阳、临湘(民国时的行政划分)等几县沦陷,受战争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关,全被破坏,夷为平地者,比比皆是。接着,省教育厅所在地的长沙,一场“文夕大火”,千年古城,化为灰烬,分布在各处,设置完善的公私立学校及教育机关自然不能幸免,当时统计竟有21所学校全部被毁灭!
朱经农厅长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中,总结开战三年以来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的。上段文字,虽然简短,但也很明白地概述了开战三年来,湖南教育界全体师生员工的哀伤与奋争、勇敢与坚持,而作为已执掌八年的湖南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朱经农先生内心的悲愤与焦虑、担当与决心也跃然纸上。
    实际上,湖南境内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开始燃烧战火,直至1945年4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湘西会战结束,有七年,都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区。所以,其后五年的战争创伤就更加惨烈,相信省教育厅在战后的总结本文里必有细述。

选取这段话,当然无关报复,也不想因之而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不能自拔。以史为鉴,是因为它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加尊重为国家、民族的存亡而战的先烈,是为了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教育的环境。毕竟,“戎马仓皇流离转徙”中,难于进行现代化的教育。  

二、校长的弁言
                弁  言
      民国三十五年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故绛帐传经,教学相长,西窗剪烛,过善相规,人生至乐,父子兄弟而外,无有逾此者矣。本校自复员以还,鉴于社会之需要,班次历有扩充而本期人数尤为激增,聚八属之精英,济济一堂,切磋琢磨,而余忝居校长,日处名师益友之间,如坐芝兰之室,其愉快为何如耶?无如光阴荏苒,聚会难常,曾几何时而高中第一班暨初中第三十九班又以期满而毕业离校矣!闻骊歌之初唱,黯然销魂;望秋水之一方,伊人宛在。每念欢聚之乐,益感离居之苦,第精诚所感,魂梦相通,鱼雁传书,音尘可接,则此通讯录之作,籍作互通消息之资,亦可以慰相思于一方也。是为序。
                                    蒋文湘  记于待守堂
                            ——永郡联立蘋洲中学同学录
    弁言者,冠于篇卷前面的话也。这篇“话”,是1946年秋天,位于永州的永郡联立蘋洲中学(后来的省立七中,现今的永州一中)有两个初、高中毕业班学生离校,时任校长蒋文湘应邀在他们制作的通讯录上写的序。
这篇短文,抒发了校园生活中,艰难求学路上的师生之情、同窗之谊,以及依依惜别之意。短短的两三百字,其诗情画意中,校长与学生,老师与同学的欢声笑语、深情厚意与温润才华扑面而来!——脑补一下,校园里绛帐传经、西窗剪烛;毕业时骊歌初唱,秋水一方,师生间流动着的温情和暖意,那是一种多么动人的景象?
永郡联立蘋州中学作为永州境内第一所现代中学,也是我省创办最早的现代中学之一,彼时,它刚刚从战争的重创中缓过气来。因为日本飞机的几次轰炸,已让这所位于由潇水和湘水环抱的蘋岛上的中学,变得满目疮痍,而关于学校“渡潇水,拾级而上,进院门循甬道直达前堂、中堂和后堂,中堂左右横列22间书房,后堂两侧各有楼台斋轩和藏书楼,甬道两旁桂树成行,隔墙与书房前芭蕉相掩映,绕岛林荫道,古木参天,竹林蔽日,风景宜人”的描述,也成了昔日的传说。
但是,即使这样,学校于1946年元月迁回零陵时,在上述弁言作者蒋文湘先生的主持下,马上借用教育会坪的场地,修建了12间教室,并修葺了旧濂溪书院作为学生宿舍,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快得以恢复,让跟随学校避走山间的高一班、初三十九班学生顺利毕了业。也因此,在当时学生的眼里,亲爱的母校校园里,仍然“师生济济,气象涣然,不减昔日盛况”。

    当历史成了故事时,我们知道,是文字让它流传。希望教育的钟灵毓秀,使文明滋生,促文化生长!

      三、教育厅的订购令
教厅通令订购《小学生文库》
    教育厅,昨训令受省款补助之各小学校,及各县教育局、长沙市政府云:
查小学教育,贵能提倡儿童自助读书之兴趣,与培养儿童自助读书之能力。是以学校对于儿童读物,自应力求量的充足,亦宜注重质的适当。本省各小学校,关于儿童图书,庋藏甚感缺乏,固不足以满足儿童求知之欲,其或取材不当,领略匪易,尤非所以培养儿童知识之旨。商务印书馆,为供给儿童之适当读物起见,曾编辑《小学生文库》第一集共五百册,包括门类凡四十五种,以供给儿童必需之智识,为取材之范围,实为各小学校必备之补充读物。前经分别介绍采购在案,兹为便利各小学校购买是项文库,拟请该馆依所订汇购廉价办法,再打折扣。凡各校尚未订购者,统限于本月三十日以前,将订购部数,呈报本厅,以凭汇购。  
                           ————自1933年4月湖南《大公报》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商务印书馆出了一套《小学生文库》,省教育厅认为这套书很适合装备小学的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外的补充读物。于是发了个文,在介绍此书的特点后,通知各地可以以团购的形式,优惠购买此书。这个“文”,除发到了相关的各公立教育部门外,还登载在湖南省内影响很大的公共媒体《大公报》上。
不仅如此,现散见于各处的当时的史料中,还不断发现有教育厅厅长、省内一些著名学校校长、省督学等等大咖为这套书题的字,撰写的推介文章。所以,把要求购买《小学生文库》仅当成彼时在全省小学校内进行的一次商业推广活动,恐怕是不准确,也是不公平的。
这套于上世纪3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延揽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编辑的《小学生文库》,为百科全书型的小学生课外读物。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分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矿物、游戏、神话、寓言、童话、故事、诗歌、戏剧等45个门类,共500种。该馆主持人、著名出版家王云五先生说:儿童读物不是强加给学生以知识,而主要在于提高学生个人钻研的才华;儿童读物的作用首先应在于养成学生自动研究之能力与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才是湖南省教育厅诸官员热捧此书的原因!
今人有所不知的是,当时离“五四”运动,我国有“儿童读物”这个名词,尚不过十来年。而在此之前,中国儿童的阅读基本是从成人的心理、意志和文化出发,讲究“文以载道”的。说白了,都是以成人的经验去支配儿童的阅读。《小学生文库》的出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其以儿童为出发点的童话、儿童诗、儿童剧、儿童小说、科学文艺等等,在当时都是崭新的品种,把它们推荐到学校,推荐给学生,那是教育新理念的引入啊!
何况,这套书还那么精美,那么好读。有健在的老人说:凡是上世纪30年代上学的读书人几乎都读过!可见这套书的影响力。
上述订购令,应算是彼时教育工作者的苦心。
四、学校的公开信
公开信
                              湘乡县陶龛学校
    本校系属公众教育机关,历承邻友互相照顾维持,得益实多,应在此代表五百儿童,向先生致无限谢意!现在又秋季始业了,一部分新同学,来自各处,心性不明,特将应行注意各事,再行郑重地报告先生,敬请本着以往爱护学校之意,接受我们的请求吧:
“烟酒”是妨害儿童心身发育的毒物,倘儿童来买烟酒时,敬请严词拒绝,并请切勿将烟筒授予儿童。
儿童在校,并不需要额外钱用,即要钱,家庭亦可供给,如遇学生将衣物携出校外,向府上兑换钱物,敬请切勿接受,以免日后发生纠纷(此事已在胜岩云下两乡公所备案)。
本校师生工友,恪遵政府法令,不参加打牌赌钱之局,请随时加以注视!
本校虽注重生产教育,但对于清洁秩序,尤为注意,附近邻友,如喂养鸡鸭,请自加管束,若误入学校,恕不退还(此事已一再通知四邻,并得到各家赞成之回信存校)。
儿童年幼无知,不懂礼节,正待教育,课时并不准出校,只有下午课后及旬休日,准许出外游散,如有前来府上,作无礼举动,如破坏农作物,攀花爬树等事,请问明姓名,向校中报告,以便惩戒,但请勿与之直接交涉!
民生农场河左河右两处植桐场地,已由本校佃为学生劳作场所,为本地生产公共场地,事属公益,应请加爱护,并协助农场以谋进展!
    现当秋令,疾病盛行,本校为预防传染起见,特禁止学生买吃零食,小摊贩在校附近苦李树下售卖糖食水果,已屡次布告禁止,敬请共同维持本地公众卫生,对来往摊贩担子,乘机加以劝告,免生事端!
 
这封公开信,偶然被收藏在曾被誉为中国办得最好的乡村小学——湘乡县陶龛学校的档案里。它是1932年8月27日写给学校附近邻友商家的。执笔人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实际情况,信写得浅近明白、质朴自然,俨然一幅上世纪三十年代小镇社会的白描画卷,细读之下,还不乏生活趣味。
每期开学,向学校周边住家、商户发封公开信,让大家知晓学校里的有关纪律和规矩,并希望能配合学校一齐努力教育学生,这只是一所办学认真的小学的管理常态罢了。唯其如此,这份很平常的学校史料,提供的历史信息,就可说既丰富又可靠了。
从中,八十多年后的今人,可以看到顽皮越矩的学生,严格执“法”的学校,唯利是图的邻居,屡劝不改的小贩……知道这年学校招收有五百多名学生,市井里有向小学生“敬”烟筒的礼仪,有偷卖衣物挣零花钱的住校生,政府有禁止员工参与赌博的规定……学校还有以清洁为名,抓了闯入校园的鸡鸭不退还的做法,以及劳作的教育内容、场地,还有学校附近,那些讨厌的,赶也赶不走的小贩……至于湘乡县陶龛学校,这所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称为教育之神的罗輈重先生创办的著名的乡村小学,致力于着眼整个乡村,乃至于整个社会改造与建设的历史功绩,那就由教育理论家们去归纳、升华好了。
五、小学校的挽联:
很久以前,在安化县萸江高等小学(现为安化二中)校园旁的半坡上,有一座碑,碑的正面刻有“高小第三班谌祖莹同学纪念碑”几个字,左侧刻的是“沂水风高垂古训,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字句,右侧是“余尚何言,只有率全校师生,同声一哭;君真失策,竟甘抛高堂父母,涉险重泉。”背面刻的是“何处最伤神,柳畔黄昏归校路;凭流挥热泪,榴花赤焰染江城。”碑下另还有约100字的铭文(此处略)。
  细读铭文,再翻阅学校的档案,可知1937年端午节那天,安化县萸江高等小学发生了一场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那天傍晚,老师带着寄宿在校的毕业班男生(彼时学校还只是一所男校),在校门前的柳溪里游泳,有个叫谌祖莹的同学却在下水后不久就不幸溺水身亡了。事故发生后,校长、老师和同学都极其悲痛。在校长的安排下,他们把谌同学的遗体安放在学校的小礼堂里,几个老师含泪为他守夜,第二天,即请了当地有名望的几个绅士去到谌家,向家长细述意外事故的过程,并商定了赔偿方案和金额。接着,学校举行了小型的追思会,会后,又请人把孩子的遗体送回家进行安葬。谌同学出殡的那天,萸江高小全校师生都佩带白花,步行三十里,来到谌家,参加了谌同学的葬礼。葬礼后,学校就立了这座碑,同时,还作出了从此以后学校再不允许组织学生下河游泳的规定。
  再来说上述三条挽联,依次看落款署名,可知作者分别为谌祖莹同学的国文老师、当时的校长和全体同学。据谌同学的同窗在近五十年后回忆,他们这个国文老师的文学根底非常好,除写得一手好字外,诗词楹联也有一定的素养。那时学校采用的是世界书局出版的《高小语文》教材,他却嫌内容太浅,自选了一些新的读物给这些小学生们补充阅读,如岳飞的《满江红》《五岳盟祠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郭沫若的《棠棣之花》选段等,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史素养,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可见这老师是一位非常富有激情的人。
“沂水风高垂古训,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显然是集前人诗句而来,“沂水风高”改自成语“沂水春风”,说明去世的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后一句则是现成的唐诗名句,出自崔颢的《登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个风华正茂的优秀少年,瞬间,就不幸溺亡在江水里了,眼前这片雾霭笼罩着的江啊,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愁绪!此情此景此刻,倒也自然、贴切。
诚然,这座纪念碑表达了老师、校长、同学的痛惜和悲伤之情。此时,面对八十年前,学校为一个意外去世的小学生立碑的事,难名一时之感是必然的。这种中国式的古朴礼数和情感,今人要复制,既不可能也断无必要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只是从这种留下来的片言只字中,体现出的过去了的处理善后工作的从容和儒雅,在当下急促的现代社会,似还有可咀嚼之处。(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史 湖南 片断

上一篇:【从耶鲁到雅礼——莫伦德迪克巽上世纪四十年代雅礼执教记(二)】李忠泽2017年3期总109
下一篇:【黄国厚创办女学的回忆录】吴三文2017年3期总10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