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尘封的常德油行】曹先辉2014年2期总96
2015-01-03 10:17: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有一种物产振兴了常德的近代经济,繁荣了当时的市场。甚至连常德这座城市的名称,也被人用它的名字置换为油码头。它就是现代年轻人似乎忘却的桐油。桐油的作用和价值 桐油又名桐子油、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有一种物产振兴了常德的近代经济,繁荣了当时的市场。甚至连常德这座城市的名称,也被人用它的名字置换为“油码头”。它就是现代年轻人似乎忘却的“桐油”。

桐油的作用和价值

    桐油又名桐子油、木桐油,它是油桐树的种子经过物理方法压榨,提炼加工制成的工业用植物油。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高温、耐腐蚀、不导电等特性。它被大量用来制作油漆、油墨,广泛作为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设备的防水、防腐、防锈处理。还可用于制作油布、油纸、肥皂、杀虫剂、呕吐剂等日用品和药品。

    在我国,桐油早在隋唐时期已被广泛利用。那时的木船“外涂桐油” ,“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 桐油的主要产区分布在重庆、湖南、湖北、云南、河南、四川一帶。常德自古是桐油的重要产地和贸易集散地。在清嘉庆《常德府志·物产考》里有记载:“油:楂油、桐油、菜油、蔴油、木油。”

传统的出口商品

    桐油不仅是我国的著名特产,也是传统的出口商品。早在元代,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就将他访问中国见到的风情和桐油等物产介绍给欧洲。《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木油(即桐油)可与石灰碎麻混合,填塞船缝。”激起了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热烈地向往,对后来开辟新航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正德十一年(1516),葡萄牙人来到中国通商,桐油第一次输往国外,成为一种国际商品。清光绪元年(1875),法国人克鲁兹(Cloez)研究发现,桐油具有较強的干燥性。桐油的巨大功用开始显示出来,是年桐油输往英国。1896年输入美国。1897年介绍到德国。因桐油的用途不断扩大,桐油的出口量与日倶增,桐油出口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从而承担起复兴民族经济的重任。常德近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亦得益于桐油。

全国第二大集散中心

    民国时期,桐油是常德集散的大宗出口商品。除本地一部分货源外,绝大部分货源来自沅水流域的洪江等县和贵州省铜仁、四川省酉阳、湖北省来凤等地。桐油被运输到常德后集中转运出口。据岳州(岳阳)关税统计,民国八年(1919)的出口税,常德占岳州关总稅的74.7%。民国十四年(1925)常德占77.49%。由此可知,在岳州关的出口货物中,常德占绝大多数。常德桐油的出口创汇功不可没。

    致于常德桐油的产量和出口量,据1936年版《湖南年鉴》记载:“沅水流域年产量40万担,占全省桐油产量60%强,均汇集于常德。”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为例,当年从常德出口桐油251530担,占全省出口桐油总数的78.8%。而湖南省当年桐油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9.4%。这个时期,常德桐油的出口“是植物油的黄金时代,也是常德市场的鼎盛时期”。常德故有“油码头”之称。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总商会报》称:“常德为我囯桐油市场第二位集散中心,仅次于四川万县。”

萌发的常德油行

    民国十年(1921),常德经营桐油、粮食、棉布、茶叶、皮毛山货的商户有260余家。其中经营桐油的大型油行已有10家。那时候,帝国主义列強疯狂地掠夺我国的丰富资源。各国驻常德的洋行林立。英商有安利英、太古、亚细亚、怡和。美商有美孚、其来、施美、福中。日商有丸三、弘新、三井、三菱、日华、新隆、戴生昌。德商有美最时、瑞成、彩松。法商有立兴。还有欧洲犹太巨亨“老沙逊”。共计洋行19家。它们之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经营桐油业务。

    在当年,常德的桐油出口行有日籍3家,华籍2家,美、英、法各1家,中英合资1家合计10家。其中英国的安利英洋行经营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华商有聚兴诚银行贸易部、朱猷记油行和合资企业震泰源榨场。

    民国二十二年(1933)是常德桐油贸易黄金年代。经营桐油的油行或油号发展到44家。它们是集泰恒、德丰、恒盛隆、晋昌亨、同仁裕、大成、信义、成丰盈、鼎丰、德兴和、集和、大昌、同茂、橡丰、渤海、普济营、有裕、怡和、恒盛、慎源、中信、樊源、同庆、致祥、福源、信孚、三立、群益、新生、瑞隆、友恒、怡祥、聚丰、恒康、慎丰、勤丈、力孚、协济仁、祥成、公泰、志強、永吉、维生、顺兴。这些油行或油号多集中于大河街一带。

油行的经营模式

    民国时期,常德的桐油市场由出卖桐油籽的油农;收购油籽的油耔贩;承接代榨业务的榨坊;挑贩油籽的油客;零售油脂的零售商店、油行以及派驻外省经办出口业务或在产区收购桐油的代庄(油号)组成。

当年的油行有独资和合伙经营形式。配有管事、管秤、管账和品质检验人员。有的油行还附设有榨坊或加工炼制秀油的设备。交易方式有代客买卖、自营购销、囤积货物甚至直接经营出口业务。他们在交易时采用私商惯用的大秤进、小秤出的剝削手段非法牟利。

那时候的桐油绝大多数用竹篾织成的竹篓子装载。竹篓子用牛皮纸糊好后灌入桐油再封口。每篓能装桐油约134市斤。由专供搬运竹篓桐油的大河街潘家络子作坊提供。

    抗日战争爆发前,常德的桐油经由汉口出口到美、英、德、法、荷兰、丹麦、意大利、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常德油行派有驻汉口的代庄办理交拨结算手续。民国三十年(1941),常德驻守汉口的代庄有集丰恒、丰记、逢发祥、光裕厚、王廉记、祥兴裕、谌裕泰、诚记共8家油号。

常德油行的衰落

    抗日战争爆发后,常德的桐油改为长沙经粤汉铁路运入香港出口。年出口桐油16万担。上海、武汉沦陷后,因交通阻塞,桐油年成交量降至6.5万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复兴公司统辖桐油出口,依据中美协定空运桐油出口。民国三十二年(1943)常德失守,存放在长沙、湘潭的1.5万担桐油有的被炸,有的被抢。常德油行的固定资产损失殆尽。抗战胜利后油行开始复兴,但货币严重贬值,油行经营很不景气。

    新中国成立后,常德油脂公司成立。19家私营油行分别组成元大、聚川、大地三家土产贸易行。出口改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统一经营。1951年出口桐油21万担。1956年以后,由于交通运输线路的改变,川黔及沅水上游的桐油弃水路改走陆路直达出口口岸,常德桐油购销量自然大幅度地减少。1972年常德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完成桐油出口16272吨,湘北工贸公司自营桐油出口275.64吨。由于可替代桐油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国际市场对桐油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常德很少经营桐油出口。

拂去尘封的常德油行历史,回眸它的兴衰轨迹,对传承常德城市的人文历史很有裨益。(作者单位:常德市宏德实业总公司)



链接:常德商业小史



常德位于湖南.沅水下游,洞庭湖南湖西部。东汉时为武陵郡治,宋政和七年(1117年)置常德军节度使,常德之名由此始,为历代县治、郡治、州洽或府治的所在地。常德历为湘西重要门户,物资集散枢纽。外省商人亦来此经营,各擅一业。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商人按籍贯或同业关系,组织公所和会馆达16处。清咸丰十年(1860年)有牙行140余家。岳阳、长沙开埠后,外商大量输入煤油、食糖、颜料、卷烟及其他工业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常德辟为“寄港地”,进出口贸易增加,牙行普遍设立,以花、油、粮、木、药、山货等行为盛,干鲜果、柴炭、鱼、纸、猪、蛋、砖瓦、石灰、窑货等行次之。民国六年(1917年),全县牙行发展到238家。棉纱、匹头、百货、土布等批发商生意兴隆,有经营土布起家的富商李亨泰和蒋万新;有号称“棉纱大王”的戴荣庆纱号;有百万资财的大匹头商谦记绸布店。常德本地所产的谷、棉、鱼、豆、牛皮、皮箱、大布销贵州、四川、汉口、长沙及湘西一带。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牙行增至459家,为历史上户数最多的时期。

(本刊资料室)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常德 油行

上一篇:【安化茶都甲天下】李华献2014年2期总96
下一篇:【清代洞庭湖舵桿洲石台工程述略】杨锡贵2014年3期总9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