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安化茶都甲天下】李华献2014年2期总96
2015-01-03 10:16: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安化茶马古道安化县政府根据得天独厚的秀美安化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山区特色,提出了做深矿产业、做精茶产业、做响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本文专述安化茶都自古至今之史略,以使大家了解安化茶业的起源和茶

安化茶马古道

安化县政府根据得天独厚的秀美安化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山区特色,提出了“做深矿产业、做精茶产业、做响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本文专述安化茶都自古至今之史略,以使大家了解安化茶业的起源和茶史,使安化茶产业做大、做深、做精,更上一层楼。

从古地理和地质学上讲,由于东亚燕山运动(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安化这块4950平方公里的山土,地形独特,构成“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的大山区。资水横贯县境,衡山、雪峰山两大山脉连绵起伏,山峦重叠,九龙池、蚂蟥山、芙蓉山、云雾山等10多座高山峰,海拨均在1200米以上,溪壑纵横,甘泉像网脉状分布,长年不枯。一年四季气候湿润,雨量充足,晴天亦终日云雾弥漫,年平均气温16℃,七八月份平均气温28℃左右,天公很不公道,把天下这块唯一有利于茶树种植和生长发育最理想、自然地理环境最优美、空气最清新、负氧离子最多、气候条件最适宜、土质最肥沃的地域,永久赐给了勤劳勇敢、崇文尚武、忠厚善良的安化人民。是全国及世界各地无法比拟的山区。安化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利用这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种植数千万亩,山山坳坳,到处是绿油油茶树的海洋!

安化茶类有黑茶、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质味道极鲜美,甘醇爽口、芳香四溢。经化验,茶叶中均富含芳香油、咖啡因、鞣酸、茶酚、磷、醌、儿茶素、维生素E、黄酮类等物质。医学证明,这些物质,能消炎止渴、润胃、强心、排毒、防癌、降低人体胆固醇、血脂、血压,扩张血管,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能防止心肌梗塞的发生。还有醒脑提神,延年益寿等诸多保健功效。这类优质茶叶极品,并不完全是在于安化人民的智商比其他区人民要高,而是安化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甘泉水长年浸润、天然注定的。自古至今誉满全球,是其他地区神工巧匠无法仿制的。

我参观了湖南省前两届茶叶博览展销会,新化、古丈、岳阳等县的茶商,推介他们县里的“茶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我问他们:“有何依据?”他们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说起始于唐宋。我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生产茶叶最早的国家。而我国最先是在湖南安化这块山土上,最早发现了茶树,是在安化建县之前的两个朝代,即在隋朝时代就发现了茶树,并开始了采茶,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我见到当今不少写茶的文章,甚至写茶的著作,作者都没有花时间用心去查找“茶史”资料和依据。只是说:“中国茶的发现源自神农氏(炎帝),传说五千年前。”这是自作聪明凭空设想的。炎帝亲尝百草,发明医药、农耕,是事实。我查古典并没有提到他发现茶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2100多年前的不少蔬菜水果食品中,并没有见到茶叶。

空口无凭,以史料为证。为了查找安化的“茶史”,我退休后,连续静坐湖南省图书馆、省博物馆长达半年多时间,博览群书,像大海捞针,即书海捞“字”、捞“句”。凡是查找到涉及安化“茶史”的几个字,只言片语,我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感到精神振奋,就把这些极珍贵的“茶史”资料,抄在笔记本上。《茗史》载:“隋文帝微征(公元588年南巡),自尔脑痛。忽遇—僧云:长沙国辖梅山渠江(今安化渠江镇)一带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服之有效,由士人竟采掇。”这是我国最早的第一本茶书记载。

《类林新咏》载:“潭郡辖梅山渠江,摘芽为茶,可治头风。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杨桐草,捣其汁拌米而蒸,犹糕糜之类,心嗓此茶,乃去风也。”《合壁事类》载:“潭郡之间梅山渠江出茶,因多毒蛇猛兽伤害,乡人每年采掇不过十五六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士人曰“芙蓉茶。”唐代陆羽《茶经》记载:“长沙国辖资水中游梅山崖谷自生茶茗,茗,仙也。”当时梅山渠江一带,盛产薄片茶颇具名气。《湖广通志》载:“长沙府出茶,名安化茶。”

唐代已出现“茶马互市”,即用茶叶去换回北方的马匹,以及纺织品等。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湖南节度使裴休制订《茶税十二法》,鼓励长沙府所辖资水中游梅山(安化古称“梅山”,至宋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于梅城置县,定名安化)等地的茶农种茶、茶商贩运,政府则具体实施茶马交易,以解决安化山区茶叶运输问题。这就是安化“茶马古道”的起源和由来。

《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安化是湖南地区产茶最多的县,居全省各县之首。每到产茶时节,江浙、闽、广一带的商人涌入到安化,“聚在山间搬贩私茶”。《宋稗类钞·饮食》载:“安化造茶品极精致。工直之厚,轻重等白金。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在案间,以相奢侈。”此时的安化茶叶有片茶(即饼茶)和散茶之分。片茶的著名品牌有:安化铁色(黑茶),独行、灵草、绿草、片金、金茗等。散茶著名品牌有:草子、杨树、雨前、雨后等。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湖北省赖文政组织茶商军三四千人进入安化等地,武装购运茶叶,抗交茶税,屡次打败官军后,转运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使潭州茶税大量流失。

元明时期,安化茶叶由野生逐渐改为人工栽培,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诏令罢造团茶,命采制芽茶上贡,湖南逐渐改制青茶。从这年来,茶叶列为贡品,各朝各代每年一度,已成定律。规定长沙府安化县每年贡茶22斤,宁乡县20斤,益阳县20斤。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编辑的《长沙府志》也有“杂货之品曰茶,贡岁进芽茶六十二斤”的记载。当时湖南茶叶著名品牌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楚之茶则有长沙之铁色。”所谓“长沙之铁色”指长沙府所辖安化县所产用枫球熏蒸压制的黑色毛茶(黑茶),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如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大宗商品,又称“边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

清初以安化芙蓉青茶、安化云雾茶为上品,曾列为贡茶。当时长沙府安化境内芙蓉山、云台山、云雾山茶树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长沙府安化籍两江总督陶澍所作《茱萸江竹之词》生动描述了当时采制茶的景观。诗云:“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的确,每当新茶上市,茶商云集,安化周边的益阳、宁乡、桃源、常德、新化、溆浦等县的乡民,男女老少涌入安化采茶谋生计者多达六七万人。县境梅城、东坪、江南、小淹、大福、蓝田、伏口、桥头河等集镇热闹非凡,有“小南京”之称。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由于国际市场红茶的需求量很大,粤商来安化制作红茶,为湖南红茶的代表,称“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三,成为中国红茶正宗产品,畅销欧美、北非和中南亚各国。俄、英、法、德等国茶商及国内茶商客户,均有“无安化字号茶不买”之说。据统统计,当时安化红茶年产量40万担。继安化之后,长沙、浏阳县纷纷仿制红茶,产量日多,出口量增大。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湘军统帅、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平定陕甘回民暴动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着力整顿因连年战争而停顿的西北茶务。他遵照两江总督陶澍的遗嘱,在1839年陶澍病逝后,左崇棠在安化小淹陶府家教陶澍之子陶桄念书八年,并代管陶府财产家务。因此,左宗棠对安化小淹的黑茶情有独钟。为了把安化黑茶(边茶)畅销西北各省及海内外,他征求清延同意,他变“官引”为“票法”,茶商持引票到安化境内采办黑茶。并广招商贩,除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贩,运销安化黑茶。长沙巨商朱昌琳(朱榕基的曾伯祖父)领到茶引200多张,成为“南柜”总商。他在长沙市太平街开设“乾益升茶庄”总店,并在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庄,大量运销安化黑茶。从此,安化黑茶在西北地区的销量迅速恢复和发展,并畅销俄、英、美各国。清光绪中叶,安化黑茶年产量增达2000引(每引6000斤),约合12万担。安化红、黑茶的输出量40多万担,占湖南全省输出量的55%。安化东坪的红茶,小淹的黑茶,成为湘茶及全国的著名品牌。

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日(1898年3月7日)熊希龄、谭嗣同等人集资创办《湘报》,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大力支持。《湘报》还在全国最先连续刊登“安化茶业”的广告。广告文称:“长沙、汉口、上海、广州等地新开设的《安化茶庄》,专办各种名茶,发客童叟无欺,其价格外公道。凡赐顾者,请认准本号招牌为记,庶不至误。”《湘报》在当时全国日报中,被称为“巨擘”,其发行量大,影响深广。湖南巡抚陈宝箴顺乎民情,采纳民意,敦促湘广总督署迅速开办茶业公司,振兴湘茶特别是安化茶都的生产。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赞成有识之士的主张,决定开办“两湖机械制茶总公司”,并在长沙和安化设立两个分公司。可足见,当时安化茶都在两湖的举足轻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除各县贡茶。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和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仅安化红茶一项,年产总量达30万担,并在万国博览会上获质量最优大奖章。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局)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安化 茶都

上一篇:【晚清的湖南官钱局纸币】沙伟2014年2期总96
下一篇:【尘封的常德油行】曹先辉2014年2期总9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