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名老字号   
[0] 评论[0] 编辑

南北绘素楼

正当镜中天照相馆兴旺时期的1910年前后,顾湘泉在福源巷开设南绘素楼照相馆,左顺臣在西牌楼开设白东波照相馆,李荣轩在药王街开设金粟影照相馆,周瑞庭先在走马楼后在南阳街开设二我轩照相馆。在此同时,还有日本人石井于金线街开设石井照相馆。石井本人主持照相冲洗,其妻亦日本人,担任修理。石井夫妻对于照相工艺非常保守,暗房冲印和修理都设在楼下密室,不让外人进去。石妻死后,才雇用中国工人张九芝等二人参与修理工作,其他工艺仍由石井本人操作。未几,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诞生,照相业务更为兴旺。南绘素楼、潇湘楼、白东波、金粟影等照相馆均有大的发展,分别加雇人员,增带学徒,有的多至10余人。而石井照相馆却仍保持其原有规模。1926年后北伐战争胜利,长沙照相馆的业务更趋繁荣,大批军人涌入照相馆,拍摄复员相片,由于数量多,难于一一清点装套,只好用箩筐装着,让顾客自己翻寻。在市场景气刺激下,这些相馆的部分职工,先后自己出来或被人挖雇离店,在药王街、走马楼、府正街等处另立门户。北绘素楼、锦华丽、裕新公司、华丰、四明、光华等照相馆即于此时出现。除四明、光华两户外,上述4家(即北绘素楼、锦华丽、裕新、华丰)加上镜中天和金粟影,共六大照相馆,集中在短短的一条药王街。这条街成为当时长沙市的繁华街道之一。


这些新开的照相馆,多是占地很宽的新建二三层楼房的铺屋,每户雇用工人一二十人,多系由上海、宁波、汉口等地城市请来的技术较高的师傅,每人每月工资多达光洋四五十元,这在当时长沙的商业中是少有的。其摄影技术和设备亦有较大进步,如南绘素楼、镜中天、白东波等几户,已设有玻璃棚日光照相,所用的机具材料都是从英、法、德、比各国进口,感光片是英国依尔福大红牌、船牌玻璃干版,镜头是德国制造,既大又长(6—8市寸),感光极慢。拍照时,被照人坐在一张靠背椅上有只特备的叉子凳上,须紧靠背,让叉子把人头叉紧至不能移动,摄影师才将镜头上盖子揭开,并念念有词(数字),需要好几分钟才能照完,底片一律用大暗合,各装(4—16寸)玻璃干片一张。一般多照4、6、8寸,没有1—3寸的。如要小照片,亦须交付4寸相片的价款。他们用4寸片给你头部照小点,印像时少印出一部分,名曰4寸缩小。至1927年前后,才加用水银灯和电粉补佐日光照相感光的不足。到1934年前后,裕新公司、四明、蓉光几家新照相馆才部分改用电灯光照相,但仍以日光楼拍照为主,突破了过去只可在白天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照相的时间局限。照相品种亦由过去只能拍照,不能放大,只有无光纸半光纸,发展成为日夜照相放大,既有无光纸又有半光纸和大光绸文美术着色等多种多样。湖南省照相业历来重视修工,在价目上分全身、半身像,同样一份4寸像,照半身光洋一元,全身的只收八角。店内职工除工资外,伙食亦由企业免费供应,年终还要分红。当时赚钱较多的要算北绘素楼。


1938年,南、北绘素楼在“文夕大火”中付之一炬。


撰文:欧阳晓东 陈先枢 

来源:2010年12月《湖南老商号》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镜蓉室    下一篇 蓉光照相馆(光华照相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